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人物 > 城市人物-综合新闻 > 正文
贾英华和他的“末代皇帝系列”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9-9-23 20:45:21    www.citure.net  来源:    收藏本页
      

【1】贾英华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讲晚清史

著名晚清研究学者贾英华先生近年来成果不断,在他的新著《末代皇后婉容》杀青之时,本刊记者对他专门做了一次访谈。此前,他入榜《环球人物yolo精英》的年度封面人物,再次引起世人关注。

其实,这位晚清史专家引起较大反响的是他主讲的《末代皇族的新生》,这些年在央视《百家讲坛》多次播出。贾英华是《百家讲坛》惟一讲述身边所认识的晚清以来人物的历史学者,其真实的独家史料和独特的讲述风格,创下同期较高收视率。此后,他讲述的数十集《你所不知道的溥仪》,所著同名书亦同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但以往大多数人却只见其书,鲜见其人。贾英华在文坛是一位低调人物,他写的书远比他本人有名得多。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该书获中国图书金钥匙奖。溥杰在亲笔所作“序”中评价:“搜罗博泛,笔墨清新,允叹观止。口碑市巷争先睹,不胫欣传贵洛阳。”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多年前,《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的日文版在日本出版,我国驻日使馆官员欲出席首发仪式,想了解作者情况,《中国作家大词典》上虽有他的名字,却遍寻不见其踪影。最后,一个电话打进中南海,接电话的正是贾英华本人。

“你和那个作家贾英华是同一个人吗?”

他乐了:“我就是你找的那个贾英华。

【6】末代皇帝立嗣纪实2

由于他极少现身公众面前,不少人误认为贾英华与著名作家是两人。实际,他始终潜心搜集第一手史料,人们见到的仅是他的作品。近年来他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等隆重推出“末代皇帝系列”十三部晚清人物传记:《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末代皇弟溥杰》《末代太监孙耀庭》《末代皇帝立嗣纪实》及《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末代皇妹韫龢》《末代皇叔载涛》《末代国舅润麒》《末代皇族的新生》《你所不知道的溥仪之一、之二》,以及群众出版社出版的《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杂忆皇城脚下》等。

这十三部史料翔实之书,赢得业界内外认可。历史学者阎崇年评价贾英华:

“积数十年之心血与智慧,以口述、档案、谱乘、踏访资料为所长,凝聚成‘末代皇帝系列’,成为清史、民国史、民族史、北京史和满学、故宫学、历史学、谱牒学史苑中的新葩。”

小说家二月河评价贾英华:

“历史有时比小说更精彩。晚清史亦如此。贾英华基于寻访晚清以来三百多人物,珍藏数百小时录音录像写就末代皇族纪实,颇具历史价值。主人公皆身边熟识之人,实乃奇缘。实述皇族演革内幕,堪映辛亥百年风云。”

【10】贾英华与溥杰在其家中合影
贾英华与溥杰在其家中合影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似有预见,早在几年前便为贾英华亲笔题词:

“英华兄:如椽大笔写春秋。”

其实,首次引起世人关注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他成功续补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国内外上百家权威媒体纷纷评介,世人这才第一次知道贾英华这个名字。

许多人不知,他曾捉刀为末代皇帝溥仪题写墓志,为末代太监孙耀庭撰题碑文。连香港回归发行的邓小平逝世纪念及香港回归纪念电话磁卡上的序文,也均出自他的手笔。他的书法作品曾入选《中国首届名人名作展》《当代名家书画展》。

然而,贾英华平时少见张扬,在公众场合,也鲜见露脸。十多年前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与五十位当红名人亲密接触》中有他,屡邀他参加签名售书,他却始终没露面。在一些人眼里,贾英华确是一位只见作品不见其人的文坛低调人物。

【11】贾英华与末代太监合影
贾英华与末代太监合影

贾英华的“末代情缘”始终未断。继《末代皇帝的后半生》和《末代太监孙耀庭》(节译十五种外文)简繁体中文和日文版(日文版半年内便再版七次)成为畅销书,还被译成英文版和西班牙文版等。《末代皇帝立嗣纪实》被评为北京第二届图书节畅销书,《末代皇弟溥杰传》成为全球重点地区华人出版物——美国地区十大畅销书之一,《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简繁中文版刚一面世,即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获中国传记文学奖。可以说,他的每本书都引起不俗反响。

贾英华之所以一向低调示人,缘因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他一直在中南海供职,直到90年代末才离开。由于多年工作和甘于寂寞的个性,使他婉拒不少国内外媒体采访,即使只涉及晚清创作他也三缄其口。不少没见过面的人大多以为他是一位老者。数年前,中国社科院一位耄耋老主编亲自出马,邀他为社科出版社的《世界末代皇帝》系列丛书作序,本以为他年事已高。见了面,才知贾英华比他小近20岁。“序”写成了,两人也成了忘年之交。

贾英华十年行程数万里,全部是业余时间自费采访300多人,以《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成功续补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他被诬告而胜诉,这桩著作权官司被写入大学和中学教科书。

贾英华虽属“低调者”,1990年,留给他的却是一段难以抹去的记忆。《末代皇帝的后半生》出版后,然而掌声未落,他却迎来一纸诉状。贾英华无法沉默,往事一件件涌上心头。

【12】溥仪(右)与婉容
溥仪(右)与婉容

上世纪70年代初,溥仪遗孀李淑贤搬到京城东四八条,和贾英华家成了邻居。贾家母子经常照顾这位孤苦无依的老人。《人物》杂志约稿,成了他与李淑贤合作撰写《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的契机。贾英华节假日整理溥仪日记等史料,将溥仪难以辨认的字迹汇总、分类、编号,还与李淑贤联名在《人民日报》的“战地”发表文章。殊料,一位前来“约稿”的专业历史人员从李淑贤处“取走”溥仪日记、文稿和贾英华亲笔整理的溥仪编年资料、写作采访线索、溥仪病历摘抄及贾英华所撰写溥仪后半生的上百页手稿,三个月后成书并独自署名发表连载。原有合作者也发生了难以理解的变化。贾英华从头开始收集资料,决心写出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后半生”。命运带给他更多考验和磨炼。

【15】贾英华在八宝山公墓捉刀题写溥仪墓志
贾英华在八宝山公墓捉刀题写溥仪墓志

而立之年的他废寝忘食,考上了北师大夜大学历史系,边读书边工作,同时业余搜集史料。那几年他的作息时间是:早晨从八王坟家中出发,骑自行车到广安门外上班,晚上下班后骑车到北师大上夜大,下课后再骑车返回八王坟,每天几乎围着偌大北京城骑多半圈,多次下雨时他被淋成落汤鸡,全身湿透而坚持听课,座椅旁一圈水迹。毕业考试,正赶上妻子难产,他连着几天几夜抱着笔记本睡在医院水泥地上边背书,边在手术责任书上签字。几天后,女儿出世,取名“楠”(难),他却发着高烧走进大学考场。

他省吃俭用,利用业余时间自费赴各地访寻历史见证人。一个冬天,他前往东北采访。只穿了一件单呢大衣、单皮鞋,火车出站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多度,车厢内暖气出了故障,他只好跺脚取暖,冻了整整一夜。下火车后他向人问路,谁知张了半天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原来由于寒冷,面部肌肉都冻僵了。

这不啻于大海捞针——有人说贾英华的书是用命拼来的,也有人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他创作《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全部业余自费采访了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溥仪的身边人300多,仅口述采访记录就有厚厚五大本,且大多有当事人签名。无疑这些都成了颇具历史价值的“文物”。

这其中既有溥仪特赦回京后见到的第一个人,也有他逝世时陪伴在身旁的亲属,还有他旧日的臣仆、同事,甚至当年与皇后通奸者的亲属。仅毛泽东与溥仪共餐一节,他就采访不下二三十人。他还四处搜集查阅浩繁的档案史料,积累了大量罕见的晚清史料,坚持业余修完大学历史系本科。这都成为续补“前半生”的源头活水。

【17】贾英华收藏的爱新觉罗皇族原版祖谱
贾英华收藏的爱新觉罗皇族原版祖谱

【14】贾英华收藏的珍贵的溥仪九封亲笔信札
贾英华收藏的珍贵的溥仪九封亲笔信札

面对东北那个“历史专业”人员鼓动溥仪遗孀向法院状告贾英华侵权,他从容应对。原告拿着《末代皇帝的后半生》随手翻开一页,就要求贾英华当庭回答书内任何一句原文出处,他立即从数千页资料中找出对应出处,最多时竟为一句话提供了十几条佐证!庭审几乎成了“学术研讨会”。最富戏剧性的是:法院请原告当庭朗读一段溥仪日记原文,原告之一的“专业历史学者”结结巴巴读了十几分钟还没读懂。正如世界版权协会顾问郑成思撰文所述:

“从这种阅读角度可以推判:王在1980年6月到9月这3个月中,若不利用贾已整理过的成果而是从开始以溥仪日记作为素材,则不要说写出一部书的初稿,恐怕连日记本身都难以读完。”

溥仪遗孀李淑贤临终前,表示后悔对不起英华和其母亲刘大姐。至此,一场轰动海内外的“版权”案真相大白。贾英华胜诉了!此案被写入中学和大学教科书。

【7】解密封面
《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

然而,当贾英华的《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出版,再次引起海内外轰动,那个东北“历史专业”人员又编了一本“再解密”对他进行人身侮辱,人民法院经审理作出终审判决:被告侵犯名誉权,在媒体向贾英华公开赔礼道歉,贾英华再次胜诉,获赔10万元。自此,一位知名晚清学者蜚声于史学界内外。

贾英华历尽艰辛,搜集数以千万字计的晚清以来人物史料、数千张珍罕晚清照片及数百小时录音并策划拍摄《末代太监游故宫》等晚清以来人物纪实片。这些都成了珍贵的历史“孤本”。

他始终保持着“低调”的做人态度,不事张扬。他成了研究末代皇帝和末代太监的权威,曾受故宫之邀为外国友人作“末代”讲座,也是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型纪录片《故宫》讲述人之一。由贾英华策划并投资拍摄的历史纪录片《末代太监游故宫》在故宫举行首映式并曾常年向游人播放,中外近百家媒体记者挤满放映厅。连著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及演员章子怡也曾先后邀他一起就餐晤谈,观赏这部珍贵的历史纪实片。但他依然那么谦逊低调。

贾英华的真诚与执着打动过许多为历史而缄默的人。1981年,新婚的贾英华在采访中度过蜜月。他绕着蓬莱县城走了整整一天,终于在一所养老院找到曾在北京植物园与溥仪同住一室同劳动的刘宝安。他送走新娘,一头扎进老人的小屋,与他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炕,几天几夜,两人竟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临走,老人掏出了“文革”期间藏进炕洞珍藏多年的溥仪多个实寄信封和亲笔信。

【9】末代皇族的新生-封面立体
《末代皇族的新生》   人文社四本“末代书”

贾英华说,“我写的是历史,历史必须是真实的,因为它不仅仅属于我”。贾英华下的是拙功夫,因此才拥有“独家”史料。溥仪一生有许多未解之谜,贾英华力求挖掘那些人所不知或人所罕知的历史细节。譬如溥仪受到毛泽东接见的确切时间和内容始终众说不一,他引用收藏的溥仪亲笔书信,填补了这一空白。

一年春节,他自费赴长春,在零下30℃多的严寒中追踪采访线索。一天一夜他只啃了一个烧饼。归来已是深夜,大雪弥漫中他迷了路,挣扎着越过紧闭的大铁门内,却一头栽进雪地……进屋后浑身冰茬儿,连衣服也不易脱下来了。

他的执着和诚恳感动了不少当事人。溥仪当年的童仆拿出溥仪寄来的全部信件;“皇妃”李玉琴讲出了许多人所罕知的秘事,并在他的采访本上亲笔写道:“祝你写好末代皇帝溥仪。”

贾英华作人的准则是:待人以善,待人以诚。对于老太监孙耀庭,他相交多年如一日。而贾英华以“诚”打动他,和他成了无所不谈的知心朋友。大年三十深夜,他怕老人孤单,冒雪前往老人寄居的古庙作伴。老人感动地对他说:“英华呀,你想问什么就问吧……”老人目光中充满信任。就在那一个大雪之夜,他打开录音机,老人讲述的许多清宫秘闻,解开了他心中不少历史谜团。

624255207_副本
贾英华先生在指导他的学生、美国纽约大学研究生戴宏沅做研究课题

在《末代太监孙耀庭》中,溥杰亲笔作“序”称此书:“难得清宫汇秘闻,拨开当日九重云。”年逾九旬的老太监孙耀庭亲笔作的“序”中亦评价说:“惟此书最为翔实,亦绝无任何随意编造或穿凿之处,可以作为信史来读的。”无疑,这是对贾英华最难得的褒奖和评价。

几年前的一天午后,北京使馆区的外文书店,座无虚席,绝大多数是驻华大使夫人及代表。提问声此起彼伏,气氛异常热烈,书店服务员的椅子早被络绎不绝涌入的读者“抢占”,挤站在最后边的读者仍伸着脖子提问。这是贾英华第二次应众多外国读者要求前来签售。

原来,贾英华的《末代太监秘闻》(The Last Eunuch of China)英文版在此书店销量,远超另外一本英文畅销书三倍以上,也在美国等地引起轰动:路透社、加西新闻社及美国广播公司等播发新闻稿,美国《纽约时报》等权威媒体纷纷发表评介,《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发表了整版评论。贾英华一时成了国外媒体的聚焦人物。

贾英华素以诚信待人,一诺千金。1996年,末代太监孙耀庭弥留之际,拉住他的手:“二爷(指溥杰)答应给我写碑文,没想到他倒先去了。英华,你过去给皇上写过墓志,如今就替二爷给我写吧。”贾英华不仅操持孙耀庭的丧事,亲手捡拾孙耀庭的火化骨灰,还费尽周折三年后在老人家乡天津静海竖起一座墓碑。他遵照孙老人嘱托撰题碑文,从末代太监生平中,折射了中国近百年历史沧桑。其中,贾英华写到与老太监最初交往:“忆相识于暮春,临青冢而涕泗……”驻足之人每读至此,莫不黯然感动。

在与末代太监孙耀庭多年交往中,他录制了上百小时录音,拍摄了珍贵的《末代太监游故宫》以及老太监回忆生平的纪录片。美国探索频道等鼎鼎大名机构十几年来,纷纷找他寻求合作,多次来京找到贾英华欲高价购买他手中的珍贵纪录片(甚至发来全球放映收入预算),但他谢绝了,打算亲手来制作这些晚清人物的纪录大片。

【13】贾英华出席《末代皇族的新生》新书签售会。左为溥仪三妹的女儿曼若
贾英华出席《末代皇族的新生》新书签售会。左为溥仪三妹的女儿曼若

应邀赴台湾五所大学及台北图书馆讲学,在北京大学开设两天讲晚清的课。撰写了中国第一部《怎样写人物传记》,是中国第一部政府《公文处理》一书执行主编。他一向与人为善,业界内外颇具好口碑。

素以学术研究严谨著称的台湾学术界,盛邀贾英华赴台在辅仁、淡江等五所大学及台北图书馆讲学,座无虚席,百问不倒,掌声不断。归来后,贾英华又应邀在北京大学开设两天晚清课,讲述真实的末代皇帝和末代太监,课堂上还放映了他拍摄的纪录片《末代太监游故宫》片断,解答了溥仪逊位内幕,溥仪大婚内幕以及溥仪死因等学界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迄今,已有数十所大学向贾英华发出授课邀请。

近年,贾英华撰写的中国第一部《怎样写好人物传记》出版,遂引起业内外反响。这部专著凝结了他多年从事人物传记创作的经验,归纳了人物传记的十种开头、八种不同的结尾方式。提出从六方面八种途径搜集历史人物史料,以及三种对待重大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从而弥补了大学教科书暨中小学作文的教辅书籍的空白。应北京华文学院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邀请,贾英华做了一次专题讲座,受到广大师生热烈欢迎。

殊不知,作为公务员的贾英华,是中国第一部政府《公文处理》执行主编(原主编是国务院秘书局局长,出版前已病逝)。当年此书由中办和国办共同编写,此书属秘书必读,其中不少编委已成为省、部级干部。

贾英华一向与人为善,在作家圈内外颇具好口碑。多年前,一次中国作家协会开会,会上有位年过七旬的老作家冒舒湮抨击贾英华并在《北京晚报》发表文章,指责《末代太监》第一版就印十万册,而老作家积毕生心血的文集仅开印两千册。这位老作家祖上是明末“金陵四大才子”之一的冒辟疆。贾英华听了,只是笑笑而已。

会散登车,老先生恰好坐在贾英华身边,他起身让座,口称“冒老”,老先生一眼瞥见他的胸牌不禁一怔:“你就是贾英华?得罪得罪,我刚才不过举个例子,不要介意……”随后又补了一句“没想到你这么年轻。”从此贾英华与冒老遂成知交,冒舒湮出版杂文集,盛邀他来家做客且撰写评论,贾英华不计前嫌,高度评价其书文史价值。

多年前,贾英华宴请一对落魄的皇亲夫妇——他俩刚扫完大街,吃饭地点是什刹海畔的烤肉季。刚一上菜,两人便狼吞虎咽起来。夫妇俩抱歉地笑笑:“别笑话我们,已经好久没吃过这么香的饭菜。”贾英华只是笑着一次次叫服务员加菜,直到把那天带的钱全部花光,连回家的车钱都没剩下。他默默地步行穿城归家。

当一对陌生夫妻中年丧子——溺水身亡,见到《作家文摘》报道贾英华曾捉刀为溥仪题写墓志,遂由副社长带着找到正午睡的贾英华,他二话不说,当即提笔为之书写了墓志且分文不取,夫妻二人感激而去。贾英华的书法作品,数年前在慈善拍卖会上拍至逾万元,他当即捐给打工子弟学校。他年轻时曾在一代章草大家郑诵先门下习过书法,近年才知,连著名书法家启功、欧阳中石、刘炳森等也都师从于在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任秘书长的郑诵先。也正因为他的老师郑诵先与大收藏家张伯驹的不寻常关系,贾英华不仅成为张伯驹基金会发起人之一,还与单霁翔、楼宇烈等一起被特聘为张伯驹基金会顾问。

【16】贾英华与李文达(左)在溥杰(中)家作客
贾英华与李文达(左)在溥杰(中)家作客

贾英华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当年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后,他连夜策划《中国不可欺》一书,之后的抗议美国暴行的游行队伍人手一册,随后又策划了《科索沃特快传真》等一系列畅销书籍。其摄影作品曾获省部一等奖,还曾获京剧演唱比赛优秀奖以及中南海机关乒乓球亚军,甚至业余客串过平面服装模特。他处世的态度是:平和、平静、随遇而安,快乐度过每一天。由于贾英华精力充沛,涉猎广泛,有人戏称:贾先生相当于活了三辈子!

贾英华常说:“我有幸、有缘收藏历史。”多年来,他不仅收藏了蒙汉文“宣统逊位诏书及清室优待条件”、溥仪的九封实寄封和信札(据初步估价超八位数)、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各种“未定稿”版本,还有溥仪生前戴过的两副眼镜及使过的镜子、溥仪的完整病历,溥仪亲自收藏的原版《爱新觉罗宗谱》,袁世凯登基的“洪宪”瓷盘、世界第一部百年前在伦敦出版的英文版《慈禧传》、德文版《大清帝国百科全书》。他还收藏有几百年前记述中国宫廷规矩和风俗的日文原版《皇城图汇》《清俗纪闻》等数十卷珍贵史籍,日本版光绪年珂罗版老北京人物和景物照片集,慈禧女官容龄、德龄撰写的各种外文原版著作等。他还收藏数百本上百年前外国人记述中国晚清宫廷的各种外文原版书……如今,不少史料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孤本”。

半个世纪以来,贾英华采访历史亲历之人,陆续收集溥仪的大量珍罕档案史料、数百位亲历者的口述资料及大量清末以来人物史料和文物。他还自费拍摄了《末代太监游故宫》《末代太监忆生平》《末代皇族生活实录》《末代国舅游故宫》等晚清以来历史人物纪实片和数百小时录音,包括数十小时珍贵的专业录像,这些无疑成了收藏晚清历史的孤版“立体书”。一家知名媒体以整版篇幅评介贾英华,题目是《他收藏历史,也被历史收藏》。

有趣的是,为收藏一本民国初年的《咸同遗事》,他居然夜半拽着妻子来到潘家园桥下,按卖主的要求,当场赠其一部笔者撰写并签名的“末代”书才算完成了“交割”。不止一两个投资人找过他,要给他建一个博物馆,均被他婉拒,因为他的创作远未完成。

贾英华的低调并没能降低海内外对他的兴趣。他“存史求真”的创作态度以及撰写的“末代皇帝系列”,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这些年,他先后入选“中国当代人物传播100家”,被评为“环球人物yolo精英”年度封面人物之一。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纽约时报、路透社、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英国卫报、英国每日电讯、法国快报、欧洲时报、日本时事社、香港文汇报、苹果日报及港、澳、台的上百家国际权威媒体,都曾先后整版或大篇幅评论贾英华及“末代”作品。

贾英华的“末代皇帝系列”仍在继续。他的写作宗旨是:据史求实,存史求真。打算在电视台和电台讲述末代皇帝和末代太监罕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合作拍摄影视和纪录片。他第一部随笔集——《杂忆皇城脚下》出版后,在京城亦引起反响。

【2】贾英华在中国央视百家讲坛讲述溥仪_副本
贾英华在中国央视百家讲坛讲述溥仪

贾英华认为,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百年来变化最巨大,他所结识并记述的晚清以来人物,从特定角度反映了百年历史的演化,也是这一段历史的真实缩影。在他看来,他写的这些书并不重要,而留下的“末代”录音录相史料,比这些书历史价值要高得多。他感到有幸的是,留下了第一手真实的史料。他告诉记者:还将坚持“存史求真”,将已经湮没的历史细节诉诸笔端。

据悉,央视《百家讲坛》播出贾英华讲述的《你所不知道的溥仪》数十集,以真实的史料以及人所罕知的历史细节受到广泛欢迎。为此,《北京晚报》以“百家讲坛创新高”为题作了整版报道。他实际准备了近二百集“告诉你一个不知道的溥仪”、上百集末代太监的真实故事等,打算进一步与电视台、电台暨网络媒体合作,讲述所结识的晚清以来历史人物真实而有趣的系列故事。他还在寻求合作拍摄影视和纪录片,将他所著十几部末代人物搬上屏幕,让更多人了解晚清以来历史及其警示。

贾英华图文并茂的“随笔”,已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读者从中不难窥见一位晚清研究学者多视角的人生轨迹和撰写“末代系列”的缘起,以及未发表的《末代太监游故宫》纪录片剧本、《末代皇弟溥任的百年沧桑》等。这本随笔涉猎文史、摄影、戏剧、游记等,还可以看到著名学者钱钟书夫妇为贾英华赠书的题款——吃过鸡蛋的读者终可一睹“母鸡”的风采。书中数十幅珍贵照片,或可作为逝去那段历史不可多得的注脚。  

继《末代皇弟溥杰》后,贾英华的《末代皇叔载涛》去年又获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奖。他撰写的曾作为政治教辅书且发行数千万册的《新中国国旗、国歌、国徽、国都、纪年的诞生》一书,也将由权威出版社再版。

贾英华已把末代皇帝系列作品——《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末代太监孙耀庭》《末代皇弟溥杰》《末代皇帝之嗣毓喦》《末代皇帝最后婚姻解密》等,每部书配上百张珍贵照片,即将再版。

贾英华作为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而撰写的中国第一部《怎样写好人物传记》出版后,弥补了大学和中学教科书的空白,一上市即成为畅销书,一度在网上被炒成上百元乃至更高。

近来,贾英华在抽暇整理收藏的古籍及旧藏书。人民出版社已与他签订了合同:将他收藏的溥仪《我的前半生》未定稿及版本三种,付梓出版;贾英华还将收藏多年的红学泰斗周绍良毕生所收集的《红楼梦》“补本”,自清嘉庆年间以来历朝版本共十函九十二册,交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藏书系列,也将由权威出版社陆续推出。

微博粉丝已超百万的贾英华,近年联袂中国酒协《中外酒业》副总编、千万“大微”杨志琴,打造中国酒界高端文化平台“酒桌派”视频一直播放中,迄今收视已高达8423.8万人次,受到酒界内外广泛关注。他与《中外酒业》杂志社副社长李林策划的《中国名酒》大型丛书,也将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前后推出。

1612288475_副本_副本

贾英华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晚清研究学者、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北京华文学院客座教授。代表作为《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成功续补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他还著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版的“末代皇帝系列”十三部晚清人物纪实作品以及《怎样写好人物传记》《新中国国旗、国歌、国徽、国都、纪年的诞生》等专著。入选“中国当代人物传播100家”,其作品被译成英、日、西班牙文,并有中文繁体字版本在海外出版,先后被国内外数百家权威媒体评介。他还著有报告文学、散文、游记、诗词、戏歌等多种体裁作品。

多年来他采访数百人,摄录大量晚清以来人物录音、照片,自费拍摄《末代太监游故宫》《末代皇族实录》等历史纪录片,曾应邀赴北京大学及台湾五所大学讲学,也是大型纪录片《故宫》讲述人之一。

贾英华的书法师从郑诵先。曾为末代皇帝溥仪题写墓志,为末代太监孙耀庭撰题碑文,书法作品曾入选《中国首届名人名作展》《当代名人书画展》。

(2019.09.16 第18期)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