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专家专栏 > 正文
蒋泓峰:论森林康养与健康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管理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9-12-27 12:05:35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    收藏本页

  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提升国民素养,促进社会稳健发展的基础。为了防治慢性病,减轻居民负担,提高期望寿命,国务院出台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政策中提出,坚持以预防为主,加强行为和环境危险因素控制,力求慢性病早筛查和早发现,到2020年和2025年,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分别较2015年降低10%和20%。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探索医疗机构对慢性病患者按人头打包付费,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构建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贯穿于全生命周期,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统筹社会资源,创新驱动健康服务业发展。

  笔者多年从事均衡管理理论研究,并出版了《均衡管理》一书。均衡管理,就是通过研究组织或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其与外部环境相互间的发展变化规律,把握其均衡关系和运行机制,使其内外部各要素在质、量和能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度”,在结构方面保持相对稳定,在关系方面保持相互协调、相互适应,以期实现组织或系统的整体和谐,从而发挥其最大效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法。

  加大森林食品开发力度,减轻农业(粮食)生产压力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新中国成立后,解决“温饱”问题,成为国家首要战略,并从7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及兽药。当前,我国年消耗化肥6000万吨、农药170万吨及医药3.2万亿元、兽药520亿元,人均通过粮食食品消耗化肥89斤、农药2.51斤及医药2370元、兽药38.5元,化肥和农药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医药兽药消耗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过度的使用化肥和农(兽)药,导致耕地及环境严重污染,食品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国民健康受到巨大侵蚀,75%处于亚健康状态。从2010年起我国医疗费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2%,远超GDP增幅。

  当前,我国年产量约6.2亿吨,年消耗粮食5.2亿吨。资料表明,化肥对我国的粮食贡献率高达40%,如果按我国化肥使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计算,那么需要降低化肥使用量60%以上,这就意味着我国粮食产量因化肥使用降低因素要降低约1.5亿吨,继而出现粮食自主供给困境。

  国家《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2020年,林下种植总面积达到6.4亿,占46亿亩林地面积13.9%。按上述6.4亿亩的规划和产量,再考虑近40亿亩野生资源产量,笔者预计如果经营管理得当,森林每年提供1.5亿吨食品完全没有问题,可替代农业粮食食品产量的24%,完全可弥补降低化肥使用量带来的粮食减产,从而提高粮食供给保障。

  通过大力倡导食用及发展森林食品,将一些不适宜种植的山坡地恢复果业或林业生产,同时对农田实行轮作,将推动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运转状态,更加全面的提升国民健康和持续发展。

  发展森林药材产业链 提高中医药原料品质

  中药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目前我国500种中药材中约有300余种中药材实行了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高达7000万亩,大多数都在使用农田种植,约占18亿农田的3.9%,农田种植中草药从农民增收角度无可厚非,种植中药的收益是种植粮食的3—5倍,但站在国家战略和资源科学运用的角度上,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思考的数字。一是,由于大多数农田的严重污染,农田种植的中药材也难以净身,进而出现药效不足或恶性事件;二是,严重的挤占了粮食生产用地,增加了粮食生产的负担,需要进一步加大化肥农药使用量来弥补粮食生产,这也是化肥农药难以降低的原因之一;三是,传统及理论上中药材是指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大多数是生长在森林里,而通过农田种植,有的很难拥有自己的生态环境,而是和周围的农作物相邻,从遗传育种等角度上考虑,很难保证品种纯正及不退化。四是,广袤的大森林有足够的野生中药材及可人工种植的空间,应该进行大力开发利用。

  站在另一个角度上,如果把7000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科学的用森林资源解决,那么农业、粮食生产的压力就会大幅度降低,为农业生产的轮作、合理的产量等奠定基础。

  同时,广为开发森林药材亦可与森林旅游康养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丰富森林康养产品,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大力开发中医药与森林康养服务相结合的产品,推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繁育及利用,加强森林康养食材、中药材种植培育,森林食品、饮品、保健品等研发、加工和销售。同时原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公布了首批15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中药生态旅游已成为生态旅游的新趋势。这足以说明,国家从战略上在逐步推进森林药材的发展,是国家政策支持的发展方向。

  拓展森林康复疗养 减缓城市医院压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2017年6月份中国首个森林疗养基地在北京延庆松山自然保护区建成运营,森林康养就以势不可挡的态势迅速风靡全国。

  森林是人类最后一块净土,是最珍贵的天然资源。森林康养是以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优质富氧的森林环境、健康美味的森林食品、深厚浓郁的森林养生文化等为主要资源,配备相应的养生休闲及医疗服务设施,开展以修身养性、延缓生命衰老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养生等服务活动。

  2018年我国有医院数量是3.2万个、其他医疗机构已突破100万个,医师数量达到360.7万,卫生健康系统人员总数达到了1231万人,年诊疗人次数达到83.1亿,人均到医院诊疗5.9次,其中人均年输液8瓶,是世界人均数量的2.5倍左右。2018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5840亿,全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到6.6%,这也是一个庞大且应该深度思考的数字。

  在县级以上的城市最繁忙的地方差不多就是医院,国民也形成了对医院的一种迷信,无论大病小病都往医院跑甚至住院。实际上,很多疾病不需要到医院治疗,只要有好的环境、心情及多饮水就可以治疗好,这样既减少了医疗支出,又节省了时间,还减少城市的拥挤和医院的繁忙,让医生把更多的精力用于重症患者的治疗。

  人类具有“亲水”与“亲近森林(绿色)”的天性,在最早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德国,国家强制性地要求公务员参加森林康养。推行森林康养后,其国家医疗费用总支付减少30%,国民健康指数总体上升30%。日本发起“入森林、浴精气、锻炼身心”的森林浴运动,建立了严格的森林疗养基地认证制度和森林疗养师资格考试制度,还专门成立了森林医学研究会。

  2017年全球医疗旅游的收入规模达到6785亿美元,全球医疗旅游收入将占世界旅游总收入的16%,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至每年数千万人次以上,医疗旅游增速是旅游业增速的两倍。

  发展森林旅游 提升身心健康

  人类的祖先开始就是生存在森林里,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地方,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类自身才能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旅游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重要的生活方式,通过旅游可以开阔人们视野,提升身心素质,增加商务拓展渠道,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2018年,全球旅游总人数达到126.7亿人次,是全球人口规模的1.7倍。森林旅游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比可达40%左右。

  我国幅员辽阔,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上森林风景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从东海之滨到世界屋脊,从热带雨林到寒带针叶林,广袤的林区内孕育出了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这些森林景观与丰富的自然景观如鬼斧神工般的峰林地貌、气势恢弘的雪山冰川、旖旎秀静的湖泊岛屿、令人震撼的奇峡飞瀑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17年底,全国森林公园总数达3505处,规划总面积2028.19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881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1处。全国森林公园共投入建设资金573.89亿元。全国森林公园的游步道总长度达8.77万公里、旅游车船3.5万台(艘)、接待床位105.68万张、餐位205.31万个,从事森林公园管理和服务的职工达17.63万人。

  发展森林旅游在建设旅游景点的基础上,要开发形成配套的产业布局,包括林业产业、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有专家预测,在21世纪最初的20年里,森林旅游人数将以两位数百分比增长,全球旅游总人数中有一半以上的旅游者要走进森林。可见,加快森林旅游的发展是新世纪旅游发展的客观要求。

  发展森林旅游可增加林区就业,推动林业经济发展。据原国家旅游局调查,旅游企业每增加1名员工,就会带动交通、服务、餐饮等社会人员就业5.3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森林旅游,先后出台了众多的扶持政策,如《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

  法国每年森林游憩人数达6亿人次,60%的城市家庭每年至少要到森林旅游一次;美国每年参加森林游憩的人数高达20亿人次,森林旅游消费高达3000亿美元,人均收入的12.5%都花在森林旅游上;拉美森林旅游占整个旅游收入的90%以上。

  挖掘传播森林文化 引导民众敬畏自然

  森林文化不是纯粹的森林动、植物文化,森林文化具有养身(身体)、养心(心理)、养性(性情)、养智(智慧)、养德(品德)“五养”功效,对于改善国民的精神状态、防治心理疾病、增强国民心理健康上,将起到无与伦比的巨大成效。

  一是物质文明。既包括鬼斧神工般的峰林地貌、气势恢弘的雪山冰川、旖旎秀静的湖泊岛屿、令人震撼的奇峡飞瀑、形态各异的野生植物、活泼灵动的森林动物等,也包括垦辟、采集、驯养、伐木、渔猎、编织、建筑、造纸等。这些物质文明,反映和记录了人类适应、改造和征服森林活动的智慧、艰辛和灿烂的成果。

  二是图腾宗教。《礼记·祭法》所记载:“山林山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森林作为人类早期的生活摇篮,成为自然崇拜的主要发源地。如日本的祖先被称为“森之民”、我国很多地方有祭拜山神和“树老”的习俗。人类对森林动植物的图腾崇拜,以及因此而衍生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都寓寄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体现了人类的生态记忆、生态眷恋和生态追索。

  三是艺术审美。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人们对山、水、树木、花草及动物等生态因子的认识愈益深化,森林文化又不断与时俱进,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如日本的照叶林文化和枹栎森林文化,俄罗斯的白桦林文化,西方日益繁荣的园林、建筑、雕塑、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我国闽粤台沿海的崇榕文化、海南椰树文化、南方的杉文化、北方的柏槐柳文化,以及茶乡、竹乡、枣乡等对应的地域文化,并以诗词歌赋、绘画、雕刻、茶道、习俗等形式精彩纷呈,无数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以森林作为思考、创作的源泉,为人类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富贵的精神财富。

  四是历史地理。盘虬卧龙的古树名木、悠久神秘的历史遗迹、北雄南秀的园林庄园、雄伟古朴的寺院道观,像叙事诗一样刻录着“上古”“中古”“近古”和“今世”,人类文明从森林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积淀。特点不一的植物带、区域不同的动物群、特色鲜明的地标产品,都综合反映着当地的地理、地质和气候条件。广袤的大森林是近现代中国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侵略的主战场,是一部爱国主义的教科书和一系列红色教育基地。

  总体来讲,森林文化是健康向上、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是和合融洽、协调统一的和谐文化,是绿色文明、公益均衡的生态文化。人们在讴歌自然、礼赞树木、寓意花草的艺术氛围中,可切身领会到森林文化的人文精神;在坚韧顽强、蓬勃向上、刚健有为的精神熏染中,可实地感受到森林文化的进取精神;在和合为贵、道法自然、系统均衡的哲学感悟中,可深刻体会到森林文化的中和精神;在宽厚仁爱、兼收并蓄、厚德载物的心灵洗涤中,可自觉领悟到森林文化的包容精神。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