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热议 > 正文
扎根民间的理念融入大众生活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8-2-8 10:34:10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    收藏本页
  畲族摆字龙是一种独具畲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文艺活动,自明初传入会昌县,在当地已有300多年的传承历史。通过畲族年轻后生游、盘、翻、腾、穿、缠、戏等舞龙技巧动作,摆弄变化出“天下太平”“人财两盛”“添丁添财”等字样,无不展示出舞龙者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2017年,会昌县洞头乡畲族村摆字龙灯被列为江西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前,笔者怀着一颗好奇心来到畲族村,畲族摆字龙第四代传承人蓝兆兴与我们聊起了龙灯的传承历史。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独具民族特色的舞龙技艺,畲族村村民团结一心,敞开门户、全民共享,让扎根民间的非遗重新归于火热的现代生活。

  不忘初心的守护化解小众之惑


  “畲民的老祖宗在拓荒历程中给子孙后代传下的不止有歌舞,摆字龙灯更是独具创造性的文艺活动,千万要叮嘱子孙将祖先的心血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个心心念念意在保护传统的人叫蓝涵辉,是他将舞龙技艺传授给了蓝兆兴。


  据记载,摆字龙诞生于明朝,最初是为庆祝战斗胜利而舞,畲族摆字龙自明初传入会昌,起初仅畲族人民集聚地舞摆字龙,清朝中期至上世纪初,摆字龙的身影几乎遍布该县各个乡镇,所到之处,群众纷纷燃放鞭炮欢迎。然而,对比客家山歌以及采茶歌舞,摆字龙灯呈现在民众视野的时间短、范围小,不及群众对歌舞的熟悉与喜爱。为了将这一小众的民间文艺形式传承下去,洞头畲族村村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表现出极大的责任感,“祖辈教导我们,民族的东西务必不能失传。”于是,一代又一代的畲族后生加入到舞龙的队伍中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洞头畲族村村民重新拾起淹没在战乱中的舞龙传统,在缺衣少食的岁月里,队员们坚持在春节期间给民众带去舞龙演出,仅文革时期短暂停止过。


  “过去的条件艰苦,连买龙灯的钱都没有,1984年,我的师傅蓝涵辉动员全村村民凑钱买材料,自己手工制作了一条龙,由于质量不过关,表演时宣告失败。如今,政府给舞龙队添置了专业的舞龙道具和服装,还配备了畲族民乐队,可谓是鸟枪换炮,让村民看到了传承的希望。”蓝兆兴告诉笔者。


  革故鼎新的传承巧度现实困境


  走进洞头乡畲族中心学校,几个体格较为强壮的孩子正在一招一式细细地学习摆字龙的要领。为了更好地传承摆字龙,洞头乡政府秉承着“非遗进校园,传承从娃娃抓起”的宗旨,引导舞龙队在学校选苗子,舞龙队在小学高年级的畲族孩子中挑选头脑灵活,兴趣浓厚的孩子作为传承的后续力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舞龙不易。龙头重,需要力气大的人承担,龙身五人需要默契十足的紧密配合,而龙尾则需要灵动的演绎,如此搭配,整条龙看起来才能栩栩如生。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们浑身是劲,热情高涨,学习之余经常凑在一起训练讨论,进步很快。孩子们的表现让蓝兆兴倍感欣慰:“过去,村里的后生利用农闲时间聚集在祠堂练习舞龙,学舞龙对手脚协调的要求特别高,加之无可观的经济效益,现在的年轻人出去务工一天随便就能赚几十元到一百元,还有哪一个愿意来学舞龙呢?我前后带过几个学徒,但都做不好。”畲族中心学校孩子们的加入也让村民对舞龙的传承增添了信心,这是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从畲族孩子中挑选队员让原本担心舞龙技艺外传的族民打消了疑虑,有些家长自告奋勇推荐自家孩子成为舞龙技艺的传承人。


  传承方式日新,舞龙技艺也面临着提升,会昌县大力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该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针对摆字龙表演的动作、神情、配乐等细节出谋划策,洞头乡政府工作人员带领舞龙队员前往畲族聚居地学习,为舞龙表演带回了许多灵感。传承人蓝兆兴更是心无旁骛、一门心思地将师傅的技艺发扬光大、传给下一代人。


  扎根民间的理念融入大众生活


  对非遗文化和非遗项目来说,保护不等于抱残守缺,传承不等于僵化保守,恰恰相反,敞开门户、全民共享,让扎根民间的非遗重新归于火热的现代生活,传统技艺才能真正“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过完年接龙灯,不仅热闹,更是喜庆是祝福。”洞头乡官村村村民黄富珍告诉笔者,每当龙灯队来临之时,村民们都会提前备好鞭炮食物等待,孩子们更是兴奋地跑向马路两侧迎接。畲族民众每年正月初七开始舞摆字龙,至元宵节结束。畲族摆字龙表演时,请出摆字龙后再到祠堂宰生拜祖,然后开始上下左右翻滚、摆字,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吉祥如意。此后,方可走街串户舞蹈摆字。


  群众喜闻乐见赋予了摆字龙灯绵绵不绝的生命力,这也是此项技艺得以传承发展的一大因素。小众的非遗需要融入大众生活,民族的非遗需要绽放在群众的大舞台。为了更好地实现非遗的开放共享,会昌县文化部门积极打造非遗展示舞台以及传习所,将具有代表性的会昌山歌、会昌踩鼓、畲族摆字龙灯、客家艾灸等非遗项目推向千家万户。自2005年开始,摆字龙灯每年都呈现在该县农民艺术节的舞台上,一些重大活动以及节庆日更是少不了它的身影。“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让摆字龙灯这一民间瑰宝重新焕发了光彩,时光流转,摆字龙灯必将更加紧密地融入群众生活,为民众生活增添乐趣。”谈及未来,蓝兆兴满怀憧憬……(李岚文 赣南日报)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