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饮食文化 > 饮食-综合新闻 > 正文
年夜饭,是新旧交替间最重要的仪式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8-2-7 17:02:52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    收藏本页
  吃,似乎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永恒主角。

  一蔬一饭,一饮一啄,生活在舌尖留下烙印,内化成各自特有的回忆。不管之后时光如何飞逝,只要舌尖触碰到那熟悉的味道,一切聚散悲欢都有了皈依之处。

年夜饭,是新旧交替间最重要的仪式。辛劳了一年后,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着,在氤氲的热气里言笑晏晏。年夜饭丰俭由人,却是牵引着漂泊在外的游子不辞辛劳也要回家的磁石,胃被熟悉的味道填满,一年的辛劳疲惫被亲情抚慰,年夜饭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深藏在每个人的记忆里。


  即使在物质富足的今天,以前过年才能得到的美味,现在已是平日饭桌上的常客,但年夜饭始终是国人心里最有仪式感的一顿饭。


  一代人老去,一代人长大,以前年夜饭只能“看鱼”,现在排骨香肠满冰柜,儿时年夜饭的习俗是吃饺子,如今远在千里之外仍不忘准备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时光的流逝,生活的变迁,传承与坚守,这些在年夜饭的饭桌上都有迹可循。


  让我们点起炉火,端起碗筷,将回忆投诸年夜饭桌,细细咀嚼来自武汉的新春记忆。


  从前豆腐泡挂梁上,现在排骨香肠满冰柜


 “我们做伢的时候,那过年就热闹了。”武汉市柏泉中学退休老教师王忠祥和张传和回忆起50多年前的老柏泉年夜饭,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


  打糍粑、晒腊肉、熬糖稀、炸翻塞(翻饺)、做豆丝、炸米泡、裹京果、磨豆腐、捏圆子、酱豆豉,这些现在市面上不太容易买到的传统吃食,是他们小时候过年时才能吃到嘴的宝贵零食。


  “原来过年吃的,都是家里人亲手做的。”张传和说,从前村湾里,这些小吃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己做,家里还少不了熬糖稀的糖板凳、磨豆腐的石磨,打糍粑则几乎成了家族的大事,“那都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摏出来的,不像现在靠机器做”。


  王忠祥说,从前家里只有过年时才晒豆腐泡,“豆腐泡结成串,晒好了装进簸箕,老娘再挂到梁上,就是为了防我们这些伢偷吃。”过年吃的东西种类多,还显得尤为珍贵,“豆腐泡、糖心蛋是过年待客的菜”。


  到了三十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桌上的菜也比平日丰盛许多。“有鸡、有鸭,一盘糯米圆子,一盘炸鱼块,一盘烘鱼(腊鱼),还要摆一盘鲤鱼只看不吃,用来供祖宗。”他回忆说,从前村湾靠近塘堰,每逢过年,村里的男丁一起放了塘里的水,每家都能分得几条鱼。


  “武汉东西湖这儿土肥水美,”王忠祥说,“老话说的,东西湖人饿不着。”


 及至团年饭当天,中堂挂上百寿图,家中老人给后辈讲起家史、家训。吃罢饭,放过鞭,初一一到就动身到同村各家拜年。“时辰刚过就出发,村里每一家都要去到。”


  张传和说,从前村里少不了一两家之间有矛盾,拜年就是和解的最佳时机,“不论多大事,两家人一拱手作揖,相互说些喜庆话,问题也就过去了”。


  现在,两人早已从村湾搬进窗明几净的小区楼房,晚上不再出门去邻居家串门拜年,传统的露水集也不复存在,但他们依旧感慨,“还是现在的日子好”。


  买东西不用起个大早赶集,楼下的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家家户户拜年也是车来车往。“路好走了,买东西也方便了。”王忠祥说,前不久,他刚买了个冰柜,“年夜饭的菜买多了,家里冰箱放不下”。


  王忠祥说着展示起了自己的“战果”:“这是两袋烘鱼,还有两袋排骨煨汤,还有晒好的腊鸡、腊鸭,底下还有灌好的香肠。”满满一冰柜的“肉食”,王忠祥说,为团年饭准备的菜还没买完,“现在买菜方便,绿叶的蔬菜等做饭那天再买,新鲜些”。


  一条汉江的鲫鱼,一家人的“连年有余”


 早上6时,家住武汉市吴家山街的熊志峰就来了早市,鲜红的猪里脊、翠绿的生菜、老母鸡下的土鸡蛋……满满当当的双手,拉开了熊家年夜饭的序幕。


  熊志峰是家里的“厨爷”,一家15口人的年夜饭都由他一手包办。在吴家山街杏园社区的老家私房大厅里,摆上两张桌子,熊志峰就开始忙活着剁肉、煨汤、卤菜。


  “每次做16到18道菜,很快的。”对于10岁就开始做饭的熊志峰来说,做15人份的年夜饭并不是什么难事。


  身为家里的老幺,父母和三个姐姐下地干活时,一旁年幼的熊志峰也想做点什么,就自顾自地爬上了灶台。即使炒糊了菜,父母也总是说“好吃”,熊志峰也因此爱上了做菜。


  没有拜师学艺,熊志峰就自个儿琢磨着;偶尔下馆子,他还跑到后厨偷师学艺;工作再忙,一家四口的三餐也不曾落下。20多年的摸索,熊志峰也自成一套做菜的方子。


  做圆子的猪肉,先用刀背敲打至肉质松散,再剁碎。不同于搅碎机下的碎肉,这样做出的肉圆子口感松软,成了家中老人爱吃的菜。藕汤滋补,熊志峰总是提前一天开始熬制,文火慢炖一晚上,浓郁的香味弥漫整个厨房。


  最费功夫的是这道“连年有余”。腊月伊始,熊志峰就拿着网兜到汉江捞鱼。一条精瘦的鲫鱼,经过1个月的喂养,除去了江水的土腥味,肉质也更加肥厚。


熊志峰儿时,吴家山还保留着“看鱼”的风俗。年夜饭上做好的鱼,等到正月十五才能吃。熊志峰看了这道鱼15天,却记挂了一辈子。


  现在,“看鱼”的风俗不再,吃鱼却成了熊家年夜饭的压轴大戏。“热锅冷油”,宰杀的新鲜鲫鱼下锅,等到表面变得金黄,出锅装盘,再淋上勾芡的酱汁,就成了这道“连年有余”。


  “这道鱼不能吝啬用油。”熊志峰挑起一块鱼肉,表面金黄酥脆,内里雪白滑嫩,“鱼肉不会连在鱼骨上”。


  熊志峰说,现在一家三代人的口味差异颇大,老人喜欢清淡、养生的菜品,孩子喜欢烤肉、牛排等西洋菜,年夜饭的菜品每年都在变化,唯独这道“连年有余”不曾缺席。


  半年前,熊志峰离开了住了32年的老家私房,带着四口人的小家庭搬到了吴兴社区。今年春节,这个10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内第一次迎来一家15口人。熊志峰说:“虽不比老家的大厅,摆不下两桌,但客厅里摆上一张大圆桌,一家人团团圆圆、连年有余才是真。”


  背井离乡60年,过年饺子少不了


 还未到年下,退休的周冬英已经在家调好了韭菜馅,包起了饺子,圆胖的饺子边上捏出俏皮的褶皱。“今天包,今天吃,过年包,过年吃。”在走马岭街,几乎所有的居民都会说河南话,家里都备着一根擀面棍,过年也都会吃饺子——60年前他们从河南来到这里,参与围垦建设成为武汉“新东西湖人”。


  1957年,16岁的陈成友跟随参加围垦的哥哥一路从河南老家来到东西湖。一晃60年过去了,大年三十吃“扁食”的习俗依然保留了下来,“我们叫‘扁食’,你们叫‘饺子’。”


  “原来过年就是两顿饺子,三十一顿,初一一顿。”陈成友说,从前家里穷,大年三十的饺子馅也只有一点肉星混着萝卜、大葱、粉条,“过年家里也蒸馍馍,家境好的蒸花卷、白面馒头,面捏不成型了再蒸成团子。”陈大爷说,那时过年待客,也只是煮一碗面,再加几根黄花菜、几片过水煮的五花肉。


  跟哥哥到东西湖以后,陈成友过年也跟着一起上食堂,吃大锅饭,“从吃面到吃米,经常因为吃不惯而吃不饱”。


  同是参加过围垦的刘须珍老人不挑剔吃得饱或吃不饱,“我爹妈都是要饭的,要得到就有东西吃,没要到就饿肚子,没有过不过年这一说”。刘大爷今年82岁,腿脚不利索,一手做面的功夫却没丢下,客厅里还挂着手擀的面条,“前两天才包了饺子”。


  经年的南北融合,老围垦们的口味也渐渐发生了改变,不仅吃惯了米饭,蒸肉、藕夹也端上了年夜饭的餐桌。


“从我记事起,年夜饭有饺子,也有粉蒸肉、珍珠圆子。”王新友的妈妈参加过东西湖大堤的修建,他本人也成了“南北融合”的最佳代表,“三十的饺子里有一个会包一枚硬币,看谁能吃到,取一个吉祥如意的彩头。”


  王新友说,现在过年除了吃饺子,桌上摆的都是湖北菜,但妈妈还是愿意自己在家做面食。他说,过年时,妈妈做的馒头有各种不同的造型,有的大如汤盆,有的捏成花骨朵,上面还点缀一颗红枣,有的被剪成了小动物的形状,“可惜这巧手的功夫,我们没有学下来”。


  腊鱼、腊肉、腊鸡、腊鸭,陈成友说,这些菜从前自己家也做,“现在做得少了,一来是有些吃不惯,再者,鱼肉果蔬还是吃新鲜的好”。陈大爷说,今年家里年夜饭的菜还没开始准备,“最早也要等到小年以后,子女们休息回家了再开始准备,何况现在买东西也方便”。


  陈大爷说,现在日子过好了,“想吃啥就买啥,饺子馅里也不用掺萝卜、粉条了,但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吃饺子,那可不会改”。


  百家宴篝火晚会庆新年,社区里人人都是亲人


一进农历腊月,武汉市常青花园的年味就浓了。许多家庭阳台上都晒上了腊肉,书法爱好者们铺展开大红纸,为社区里的居民们写对联,放假的小孩趁着天气不错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玩耍。


  2月1日一大早,家住常青花园二社区九南村的王青芝笑吟吟地提着社区赠送的对联往家走,远远地就跟九南村的村主任胡富仙打了个招呼,随后开始商量即将到来的“迎新宴会”上要表演的节目。


  迎新宴会是九南村从2011年延续至今的保留节目。一到年底,常青花园的文艺积极分子就开始筹备排练节目,厨艺好的摩拳擦掌地等着在“百家宴”上大展身手,喜欢热闹的就参加晚上的篝火晚会,跟邻居们唱歌跳舞。往年来参加活动的居民有三四百人,胡富仙介绍,今年的迎新宴会将在2月8日举行,有文艺汇演、百家宴和篝火晚会三大板块,将贯穿一天,常青花园的居民届时都可参加。


  “今年一社区和三社区的居民都准备了节目,整场汇演加起来一共有20多个节目,有歌舞、腰鼓、舞剑等,这些节目都是大家自己报名自己准备的,内容也非常受居民们欢迎。”胡富仙说。


  赵军是九南村夕阳红快乐健身队的老师,平时从网络上学习广场舞,学会了就去教健身队的成员。去年的迎新宴会上,她和胡富仙改编自经典曲目《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对唱获得了满堂彩。今年她又准备了一首《我们这一辈》,这是她很喜欢的一首歌,几乎承载了他们那一辈人的共同记忆。赵军说,想通过这首歌来唤起大家的共鸣。


  除了歌曲,赵军还有个“杀手锏”,她会做各种颜色各种造型的馍馍。赵军做过的紫色牡丹造型的馍馍一直让胡富仙念念不忘,今年赵军又准备了馍馍,但是还没确定最终做什么造型。


  78岁的王青芝是最早搬进常青花园的居民之一,儿女各自成家,老伴过世,一人独居的她也是社区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这次的迎新宴会,她报名参加了舞剑和扇子舞两个节目。


  退休前,王青芝在工厂工作,虽然喜欢文艺活动,但是没什么时间参加,如今正好能重拾爱好,王青芝非常高兴。在和好朋友的群聊里,王青芝经常分享一些社区文化汇演的照片,每次看到好朋友的赞叹,王青芝都觉得非常自豪。


  “退休在家的老人们也有自己的精神需求,所以我组建了夕阳红快乐健身队,让老人们发展爱好,抱团取暖,迎新宴会活动就是从健身队内部发展到整个常青花园的。”胡富仙说,“迎新宴会既能给居民们一个展示的舞台,也让居民们心连心,热热闹闹地一起过大年,再也找不到比常青花园更有人情味的社区了。”(长江日报)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