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滚动消息 > 正文
惠州历史文化影响和辐射海内外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8-2-1 14:53:01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    收藏本页
  “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文化魅力,文化可以嵌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对构建外向型经济新体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惠州要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应加强文化的引领搭台作用。”在日前召开的惠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分组讨论上,围绕打造更加开放的惠州文化这一话题持续引发热议。

  作为广东海洋大市,惠州历来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重要驿站。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海外西洋文化与本土文化在惠州交融,造就了这里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惠州正在迎来历史发展黄金机遇期。通过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持续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产业合作,正在成为惠州当前着力打造文化强市的重要内涵。

  历史渊源


  惠州历史文化影响和辐射海内外


  前不久,龙形拳宗师林耀桂的第一代弟子刘永康,专程从美国来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形拳保护基地惠城区小金口文化站“寻宗”。阔别60余年后,如今年已94岁高龄的刘永康再次回到年幼习武之地,不禁动容洒泪。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形拳是19世纪末期在惠州兴起的一种拳法,由惠州人林耀桂首创,因拳法动如“神龙”而得名,是攻击性较强的武术之一。龙形拳影响曾盛行于珠三角、香港、澳门等地,后远播并盛行于东南亚、澳洲、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现海内外拥有习拳弟子10万余人。


  据小金口街道办统计,近年来,已有过近百名来自海外的龙形拳传承者组团前来小金口英头村“寻宗”。“小金口街道文化站这几年开始组织开展龙形拳免费培训、交流,不少海外华人也帮助我们‘走出去’,有效促进了龙形拳文化的传承。”


  很多惠州人并不知道,类似于龙形拳这样的文化遗产在历史上都曾璀璨辉煌过,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惠州文化在中外及地区的交流发展中,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传播辐射力。


  冬季的罗浮山仍然游客不断。在这座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上,葛洪时期修建的冲虚古观已有1600多年历史,这里一直被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等国认为是道观的祖庭。东汉末年,道教文化从惠州传至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各国,甚至慢慢传习至欧洲、美洲等地。改革开放后,香港、新加坡等地道教团体和道教人士纷纷来惠州朝拜捐款修观。今天,在意大利的偏僻小镇卡塞塔、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在葡萄牙的葡萄山谷、在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市、在美国洛杉矶、在越南河内、在哥斯达黎加以及更多地方都能找到道教文化的踪迹。


  惠州还是广东著名的侨乡,据介绍,惠州籍华侨华人遍布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惠州籍华侨叶亚来在开发和重建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居功至伟,被誉为“吉隆坡王”,惠州籍华人所到之处,都留下了惠州文化印迹,也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东南亚的“形象大使”。


  “要积极推介惠州特色文化品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比如小金口麒麟舞、龙形拳、李家拳等一直以来都在东南亚甚至欧美盛行。”惠州市副市长陈高燕表示,当前,惠州正在构建发挥外向型经济新体制,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应充分发挥惠州文化艺术和文化名人的纽带作用,促进文化交流繁荣和经贸往来。


  文化交流


  “引进来”“走出去”对外交流频动


  2005年,龙门县诞生一幅名为《农民画乡·文化田原》的百米长卷农民画。长卷由20名农民画家共同创作,用了208瓶彩粉,花费3675小时,画长106米、宽0.83米。这幅凝聚集体智慧创作的画卷,一经展出便大放异彩,荣获上海吉尼斯总部颁发的世界最长的农民画吉尼斯证书,成为龙门农民画走向世界经典作品。


  2016年,结合部省“一带一路”的工作计划,惠州组织龙门农民画赴斐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为期2个月的《广东龙门农民画展览》,龙门农民画还曾先后到日本、瑞典、挪威等国家和香港地区举办展览,大受欢迎。


  基于悠久的文化交流传统和历史积淀,依托多元的文化元素,一直以来,惠州保持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文化“引进来”、“走出去”,惠州城市影响力、知名度不断远播海外。


  例如,每年在罗浮山举办的广东道教文化节都会吸引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等国信众嘉宾参会交流。从2001年起,因历史原因中断近50年的惠东谭公樵会重新恢复,四年一届的樵会也成了东南亚国家众多信众前来朝拜谭公的盛会。从2009年起,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并委托北京保利集团运营后,每年都会引进数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端剧目在惠演出。


  据惠州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惠州依托道教文化资源、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华侨文化资源等,进一步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尤其2000年至今,惠州已至少派出艺术团体共40余批约600余人次,赴美国、法属留尼旺、英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参加马六甲国际艺术节、森美兰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为惠州构建经贸、旅游等全方位开放格局打下良好基础。


  文化历史渊源和对外频动也进一步促进了经贸往来。在惠州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余小伦正端详起刚刚拉胚好的一支瓷罐正凝思创作。近期,他正组织陶艺家创作惠州本土文化元素的陶艺作品,一件朴素的陶瓷茶罐绘上西湖美景和客家民居图立刻变得古韵精美。由于历史上东平窑对外经贸上的声名远播,这几年,东平窑正踏上国际化、专业化、产业化的道路。“在俄罗斯、美国以及东南亚,已有一些外商与我们展开了合作,我们希望让东平窑重新踏上‘海上丝绸之路’。”


  在历史上,在古海上丝绸之路中,中国销往国外的商品以丝绸、陶瓷为主,因此古海上丝绸之路在某种意义上又可称为“陶瓷之路”。北宋时,惠州制陶业颇具影响力。北宋时惠州东平窖为广东三大民窖之首,盛产白瓷,产量巨大。据专家估算,东平窖当时年产瓷器达150万件,大量的瓷器就通过东江出海,运到东南亚、西亚、非洲北部等世界各地。


  根据考证,在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已经出土了东平窖的瓷器产品。大量的瓷器外销,为惠州换回了大量的外汇和等值的贸易品,在惠州就出土有越南铜钱。不仅如此,从惠州沿岸的纯洲岛、大甲岛等岛屿的文物考察发现的古瓷器、古钱币来推测,惠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往来商贸船只的停靠站点。


  产业合作


  粤港澳台微影周打造四地产业合作新高地


  2017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流行文化系列活动项目发布暨第三届粤港澳台微影视作品文化交流周在惠州举办,来自粤港澳台四地的众多影视文化界人士相聚盛会,为大湾区发展贡献“光影”文化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第三届粤港澳台微影周首次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流行文化系列活动,并上升为广东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在本届活动上,多项战略合作协议达成。除惠州被授予“广东省微影视创作孵化中心”外,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与惠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城市画报、澳门商报国际传媒集团与惠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签订促进粤港澳网络影视行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澳门商报国际传媒集团与惠州罗浮山影视文化产业基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订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各方将围绕构建微影视创作新锐力量创新平台机制、整合两岸四地微影视领域多方资源、串联延伸微影视产业相关供需链条、探寻微影视行业前景等领域加强合作交流,助推四地影视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惠州文化产业增加值一直占到GDP的5%以上,向支柱型产业迈进。而惠州影视产业依托粤港澳台微影周这一平台,成为近年来文化产业中闯出的一匹黑马。随着产业要素的集聚,惠州目前正在向创作、生产、拍摄、制作、发行、放映、消费等链条不断延伸。


  在四地的文化交流推动下,惠州已形成由罗浮山影视文化产业基地、永发动漫智慧高新产业园、雅图光电和数字视频产业惠州基地等几大龙头影视项目,以及一大批中小影视项目组成的产业项目格局。


  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负责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目前全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流行文化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经济融合快速发展、文化应发挥先行引领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大湾区各城市影视文化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惠州可将粤港澳台微影周活动打造成为继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深圳)国际新媒体短片金鹏奖等大型影视交流活动之后,省内又一大型品牌性文化活动。


  惠州的发展与港澳台可以说是一衣带水,经济上的共生形态加上文化同宗的先天条件,催生了惠州与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及产业合作的广泛需求。惠州知名文化学者吴广新认为,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与港澳台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率先开展更广泛的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优势明显。


  他建议,惠州可乘势而上,通过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物联展、道教文化节、建设惠州华侨文化博物馆等举措,从文化交流合作入手,并延伸到经贸、旅游、教育等方面,打造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活动,不断宣传推广惠州文化、惠州产品、惠州形象,推动惠州与粤港澳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南方日报 记者 徐乐乐)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