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各地新闻 > 正文
草原文化精神永不落幕 第十四届草原文化节闭幕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7-9-4    www.citure.net  来源:www.citure.net    收藏本页

  伴随着鲜花、掌声、泪水、欢笑……和更多的不舍第十四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虽然闭幕了但是弘扬草原文化展示文艺精品这种精神永不落幕。

  在保护传承中弘扬草原文化

  

  在本届草原文化节的第一阶段,为期5天的“全区传统工艺+现代创意展”在内蒙古展览馆开展。展览分为全区传统工艺展和现代文化创意作品展两个部分。全区传统工艺展共展出蒙古族刺绣、剪纸、拉弦乐器、蒙古包、勒勒车等8个传统工艺项目的160多件实物展品以及400多件非遗作品。来自全区的32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传统技艺。现代文化创意作品展则展出了12所院校师生创作的平面设计、数字媒体、产品设计、陶艺、皮雕、动漫等6大类99组(套)近2000件作品,另外10家文化创意企业也携带产品参展。

  有关专家表示,这样的展览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挖掘、认识自治区民族传统工艺的精髓和价值,推动草原文化创意,增强草原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作为草原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次在全区展示展演。这些展示展演,不仅从深度和广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带来了效益,而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起到了关键作用。

  2009年,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期间的蒙古族服饰与长调民歌展演,共向观众展示了19个部落的21首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及21个部落的54套服装。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参加演出的歌手都是来自基层的牧民和代表性传承人,有的已是70岁高龄。他们的表演体现了浓厚的原生态特色。

  2010年第七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晚会—“天地草原·永恒薪火”。整台晚会以情景表演和情景化舞蹈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内蒙古的地域风情、生产生活习俗等。

  2011年“五彩之光”——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作为第八届草原文化节的闭幕式晚会,融合了歌曲、舞蹈、叙述和影像等多种形式。无论是集合了蒙古族、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四族神秘特色的《萨满舞》,还是融合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新型藏传佛教舞蹈《查玛舞》,抑或有着悠远历史的《祭敖包——蒙古族搏克》,都充分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连续十几年举办的草原文化节为进一步全面展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项目的魅力,增强了草原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加强,目前,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全面推进,四级名录体系已经建成,各级传承人受到尊重,传承活动得到支持,创建民族文化乡和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活动深入开展,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加强和弘扬。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不仅是对草原文化内涵的情感表达,也是对草原文化节的真诚回馈。

  在创新和探索中展示文艺精品

  得知话剧《草原丰碑》入选第十四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并作为开幕剧进行展演,赤峰市民族歌舞剧院沸腾了!去年该院排练的话剧《热土》也是草原文化节的开幕剧目。话剧《热土》完成了全区巡演40场的任务,还亮相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在陕西省富平县进行了展演。

  “草原文化节是自治区级别最高、知名度最广的文化盛会,入选作品是经过层层筛选出来的全区文艺精品的代表作。我们将每一部剧目精心打造、策划、编排,就是希望能够入选草原文化节。”院长杨红村激动地说。

  通过草原文化节这一平台,让精心打磨的作品走向全区甚至国内外,是这个节日的重要使命之一。事实上,经过草原文化节遴选、展示的作品,很多已经走向国内外。

  2015年9月19日晚,第二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在吉林市落幕,我区蒙古族女演员巴德玛,凭借在电影《诺日吉玛》中的精彩表演,力挫赵薇、汤唯等,荣获最佳女主角。影片《诺日吉玛》还获得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

  “这不是在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民族电影展映周’上放映的电影吗?”远在内蒙古的人们惊呼道。

  在第十三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上,舞悦星光——内蒙古自治区舞蹈表演拔尖人才的专场演出引来观众席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舞蹈演员们经过三次谢幕,观众仍然不忍离去。内蒙古舞蹈家协会主席赵林平说,草原文化节是艺术精品的打磨场,它让蒙古族舞蹈走向世界,拥有现代审美意识,不仅仅体现了草原文化,还保持了具有深层文化底蕴的中华传统。

  过去的13届文化节,我区先后推出了原创剧目200多部、小戏小品100多部,先后4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组织奖,鲁迅文学奖实现了零的突破,斩获了金鸡奖、飞天奖、荷花奖等一批全国重大奖项,一批精品力作和草原文艺人才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多年来,草原文化节以遴选、荟萃、展示、传播文艺精品作为基本定位,推出了一大批体现草原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这也成为其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支撑。

  在草原文化节的引领带动下,全区各盟市参与草原文化节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申请参演的剧目逐年增多。围绕草原文化节进行创作生产、借助草原文化节进行展示传播,已经成为文化精品创作的重要思路和有效手段。

  在引领和带动中推动文化发展

  

  本届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主题为“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草原文化与‘草原丝路’沿线文化”。来自区内外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本次主题论坛进行了深入研讨。专家们表示,本届论坛鲜明的主题、全新的文化视角,对研究探讨草原文化与草原丝路沿线文化,聚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弘扬草原文化的思想精髓、建设文化繁荣的亮丽内蒙古、推动内蒙古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从2004年以来,内蒙古深入实施草原文化研究工程,每年举办一届草原文化主题论坛,经过十几年精心打造,论坛已日渐成为一个主题多元、形式多样、开放性强的全国性学术研讨平台,为推动草原文化深度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智库作用。

  10多年来,草原文化主题论坛每届确立一个主题,以主论坛和多个分论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草原文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深入研究和弘扬草原文化及草原文化学科的创建、推进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提升自治区文化软实力做出了积极贡献。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已成为区内外知名的学术品牌。

  经过12届草原文化主题论坛的举办和不断努力,如今,草原文化逐步实现了与旅游、科技、金融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艺术精品创作、文化创意产业、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地区人文精神培育等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2007年夏,内蒙古民族音乐学博士后杨玉成在锡林郭勒盟就长调民歌现状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田野考察。当时,长调民歌被宣布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才1年多。在调查过程中,他发现经常找不到唱长调的歌手,人们哼唱着的多是流行歌曲。

  之后,他每年都要去锡林郭勒做田野调查。近年来,他发现,长调民歌正如春雨后的草原一样,一片片地变绿又蔓延——在牧场上,在牧民的蒙古包里,在小镇的街道上,在学校的课堂里,在旗里的剧场里,在景区的招待上……都能听到长调民歌。演唱者中不仅有老人,而且有中青年,还有学校里的中小学生。在广大的牧区乡镇,从民众的岁时节日、婚嫁礼仪、畜牧庆贺、敖包祭祀、那达慕大会,都有长调民歌在演唱。“每年的草原文化节在长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繁荣弘扬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长调从衰微走向繁荣的这10年,正是伴随着草原文化节本身的成长过程。”杨玉成说。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首席传承人武利平也在草原文化节的平台上声名远播。自2012年第九届草原文化节设二人台专场晚会以来,历届草原文化节,武利平几乎从未缺席,先后创作了《魂牵梦绕二人台》《北梁》《海红酸海红甜》等精彩作品。

  13年来,像武利平这样活跃在草原文化节上的全国、全区知名艺术家还有很多,他们的影响力和艺术表现力成为这个平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也引领和带动了一批文艺人才迅速成长。“五个一工程奖”“索龙嘎奖”“萨日纳奖”“杰出贡献奖”“突出贡献奖”……

  一个个奖项托举出各类文艺精英,一大批紧跟时代步伐、艺术水平精湛的人才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绽放在草原文化节的舞台。他们用精彩的作品诠释了民族艺术的魅力,使草原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

  在为民和惠民中促进社会和谐

  

  本届草原文化节两个阶段共11个重点项目,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忘情欣赏……第十四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已落下帷幕,而丰盈的文化记忆和精彩的活动瞬间仍在老百姓心中留驻。

  8月28日晚,在开幕式上,话剧《草原丰碑》的精彩呈现,赢得了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演出非常震撼,没想到在家门口能看到这么高规格的演出。”呼和浩特铁路局退休职工蔡道敏老先生激动地说。

  8月28日,音乐剧《草原英雄小姐妹》延续了53年前的感动,观众席不时有人潸然泪下。

  8月29日晚,民族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在内蒙古人民会堂上演,这部剧来源于一代代乌兰牧骑人的真实生活,引来观众阵阵掌声和深深的感动……

  留驻的记忆,远不止这些!14届草原文化节,14年精彩呈现,带给老百姓太多的欣喜与陪伴。第六届文化节,推出140余件草原文物精品和1500多种5000多册优秀图书音像进行展览。第七届文化节特别注重社区群众和农民工参与,以专场演出、邀请参与等方式让更多群众融入进来。第八届文化节,首次在民族电影展映周活动中,让民族题材胶片电影进影院,让数字电影进社区、进工地、进校园……

  话剧、歌剧、舞蹈、美术展、雕塑展、电影周、音乐会、文博会、小戏小品……为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13年来,草原文化节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

  民族音乐剧《额尔古纳之恋》创编于2015年,入选了自治区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该剧是首部俄罗斯族题材的音乐剧。现如今,该剧的巡演足迹已经覆盖呼伦贝尔、包头、鄂尔多斯等城市。

  草原文化节是人民的节日。14届草原文化节,始终贯穿“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理念,将一部部优秀剧目和民族电影,从城市向嘎查村辐射、延伸,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八届文化节历时1周,先后推出了优秀剧目展演、民族电影展映、民族舞蹈精品展示等8项活动,全区近20万名各族各界群众在文化节期间观看或参与了系列文化活动。第十届文化节上,音乐剧《阿拉善传奇》、话剧《黑骏马》等13台优秀剧节目共展演18场,现场观众达2万余人次。第十三届文化节,开幕剧《热土》在五个盟市巡演40场……

  8月28日晚,结束了第十四届草原文化节开幕式演出,赤峰市民族歌舞剧院的演员们连夜坐着大巴车回到赤峰,开始了惠民演出。

  “从第六届草原文化节以来,我们每年都深入到全区12个盟市、旗县、乡镇的建筑工地、农村牧区、厂矿、广场等进行公益展映,每年放映900多场,深受基层老百姓的欢迎。每年的9月份还要在各高校集中展映。”内蒙古电影集团副总经理臧志君说。

  多年来,草原文化节的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草原文化节是遴选文艺精品、展示精品的平台,这些精品的最终落脚点用于服务群众。

  在草原文化节的引导下,如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走进剧场,走进影院。

  14届草原文化节,舞台上的故事越来越贴近百姓生活,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群众的文化生活。各类演出采取赠送惠民票的方式,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文化节结束后,儿童剧《魔幻那达慕》、四子王旗乌兰牧骑排演的蒙古剧《神州情缘》、开鲁县乌兰牧骑排演的话剧《大刀进行曲》等优秀剧目在全区进行巡演。

  观看演出的过程中,老百姓纷纷表示,“草原文化节上的剧目越来越接地气,这些剧情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儿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共享文化盛宴,丰富精神家园。第十四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落下帷幕,而草原文化节将继续肩负着弘扬草原文化、展示文艺精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使命铿锵向前。在草原文化节的有力推动和示范引导下,自治区一幅幅文化惠民的画卷在全区渐次铺开……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