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文化思考 > 正文
中国的兰文化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7-9-27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    收藏本页
  1976年,考古学家在河姆渡发现了有七千年悠久历史的“河姆渡文化”,这是中华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页,包含着有悠久历史兰文化的光辉。可以这样说,世上所有花卉的文化历史,都与兰文化的悠久历史无法相比。

  河姆渡两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种,且有籼稻和粳稻之分;出土了170多件耕作用的骨,还有大量的动植物遗存,以及手工业和工业品。河姆渡先民们直接用镂刻、锉磨、揑塑、拍打等方法,制作出大量的艺术品,其中有“双鸟朝阳”象牙雕刻件,鸟形象牙雕,“连体鸟”骨匕柄、陶型羊、狗、猪、木鱼、鱼藻纹陶盆、猪纹陶盆等等。甚至还有漆绘彩陶片、漆碗、玉磺、莹石珠、牙饰、玉块。而“五叶纹陶块”和“三叶纹陶块”,就是雕刻在陶块上美丽的箬兰。当地许多山坡上宽厚的一丛三叶的箬兰开着朵朵兰花,小巧而雅致,与五叶块和三叶块对比,完全一致,而且五叶块上的花苞也与附近地区的花苞一样。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那五叶纹陶块画的是六片叶子,只是其中的中间两叶重叠在一起了。叶形、叶宽、叶长与现今的箬兰也一模一样,“三叶丛”是箬兰最大的特点。

  综上所述,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第四文化层中陶片刻画是箬兰(又名虾脊兰),它把中国兰文化的历史比原来提前了4000多年。浙江兰协和杭州花圃编写的《古今咏兰诗词选》在前言中写道:“……2500前孔子的《诗经》中已有吟唱兰草的记载;更早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的陶器上已绘有虾脊兰,距今已有7000年。


  著名兰文化研究者丁永康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兰艺三百问》中,有两节问答,一是“中华兰文化起源于何时?”二是“中华兰文化的发祥地在哪里?”他的结论是:中华兰文化起源于河姆渡;中华兰文化的发样地在余姚,他还用大量的事实佐证,令人信服。他写道:“考古发掘发现: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出上的众多陶器中有一件器皿,上面刻绘一种五片叶的植物,叶间有花蕾含苞待放;其下刻绘一长方框的图案”。据有关专家考证,器皿上所刻绘的那株植物是箬兰,箬兰即浙江产的落叶型虾脊兰。那长方框的图案是栽培兰花的容器。从整个画面看,酷似一幅兰花盆景刻画。


  “原始杜会后期,传说中的圣君——虞舜、大禹都到过这里,余姚的‘姚’就是由舜帝姓姚而来——姚江汇四明山之清泉穿流余姚市城分为两厢,姚江西段名蕙水,东段名兰江,皆因盛产兰蕙而得名。”而余姚河姆渡人早在距今7000年前就开中华花卉文化之先河。由此可见,余姚作为中华兰文化的发祥地,看来是毋庸置疑的。”


  现年80多岁的兰界前辈冯如梅先生,浙江省兰协冯仰澄先生以及江浙一带的兰友,都认定河姆渡应该是中国兰文化的发源地,余姚是春兰蕙花的发祥地,绍兴是兰的故乡。正如刘清涌教授在他的著作《中外兰花》的自序中讲得好,他说:“兰花——个文化的符号。”他的观点受到广大爱兰者的赞赏,他又具体特兰文化的内涵提出11个丰富的内容。对屈原、孔子等对兰文化的贡献作了肯定,这就是兰文化。据此,河姆渡刻画的箬兰,作为兰文化的起源,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中国是兰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兰文化是华夏文化艺术的结晶,是中国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每个炎黄子孙对中国兰文化都怀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和民族自豪感。然而要给中国兰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研究中国兰文化这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历久而弥新,它与其究竟应如何给中国兰文化下个定义呢?中国兰文化是中国人民历经数千年创造的以中国兰花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包括中国兰花的栽培管理、品种选育、科学技术及鉴赏、兰经济、兰德、兰文学、兰艺术、兰意象、兰展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中国文化与理想追求的结合体,是中华民族美德的结晶,是求真扬善颂美的文化。


  中国兰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它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一脉相承它文化相互渗透融合而不断丰富发展。中国兰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华夏儿女不断将自己的价值观融入到中国兰花中去,经反复追求、锤炼和升华,使中国兰文化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理想和道德,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了无处不在的程度,每个中华儿女身上多多少少总会溢透出一些国兰的幽香。


  中国兰是东方文明宝库中活的“文物”,决非供人赏玩悦目的一般花卉,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人们通过国兰来求真扬善颂美,追求高尚完美的人格修养,国兰已成为人品道德、理想追求、艺术修养和科技进步等的物化。这就是国兰魅力之所在,也是中国兰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中国兰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史。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的一支奇葩。花卉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兰花也不例外。据考古发掘发现,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皿上刻有虾脊兰盆景装饰图案。由此说明,在距离5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已发现了兰花的观赏价值而加以培养和欣赏。人类认识兰花之始亦即兰文化的起始,中国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认识欣赏兰花,这说明中国兰文化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中国兰文化比西方兰文化起源早数千年,是起源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兰文化。


  中国兰文化起源后,数千年来经历代名人的推崇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未间断过。它博采华夏文化艺术之长,又丰富了各种文化艺术。如绘画、书法、音乐、戏剧、诗歌、文学、工艺、园艺、道德和理想等等。


  2000余年前,孔子以兰颂美、扬善、求真,创造性地把赏兰同教育结合起来,从而确立了中国兰文化的地位。孔子将国兰提升到功卓化万民,德贞为君子的高度,开创了国兰欣赏以善为本并求俱化为善的思路。千百年来,善良的中华民族不断将善融入国兰,使之成为人们高尚理念的反映,同时又为提高中华民族美德服务。这种人兰合一的法则成为国兰欣赏的基本法则。


  战国时期,屈原吟《离骚》而颂兰,喻兰若美人如君子,兰品似人品,言兰意在自省自修。越王勾贱种兰渚山,知兰可为复国雪耻用,又知玩物会丧志,言兰之功过惟在人心,由此揭示了养兰和赏兰必须树立正确之理念。


  汉唐历千年,帝王将相、诗人雅士吟诗赏兰均借兰叙情言志。如汉武帝“兰秀念佳人”,唐太宗“风传兰香”,谢灵运“金兰颂友”,李白“为草当作兰”,嵇康“绿叶丽蕊”等。


  宋代养兰、赏兰、咏诗、吟词、绘画、作文、考证兰蕙和编著兰谱,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赏兰知识和兰艺文化,由此,也逐渐形成国兰欣赏的主线和标准,而且延续至今。


  元、明两代赏兰,从人格化发展到拟人化,把国兰的欣赏标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创立了完整的瓣型理论,使国兰欣赏标准有了质的飞跃,瓣型理论亦是我国人民2000余年来欣赏兰花的结晶。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兰文化的鼎盛期。近代我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尽管兰文化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但也并未间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国兰事业蓬勃发展,兰花协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兰展连续不断举办,兰文化研讨十分活跃,中国兰文化进入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兰文化注重陶冶情操、培养美德、向往理想、寄托情怀、修养人品。所有爱兰、养兰、赏兰、咏兰之人,都注重从兰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从而自觉地塑造、提升、升华自身的人格和胸怀。兰花已成为高洁、独秀和操节的人格象征,兰德已成为中华民族美德的代言词,兰花被人们尊称为“德花”,“德性”成为中国兰文化的根本特征。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中国兰文化归结为“德性文化”,因为从这一根本特征出发,能够较圆满地解释中国兰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方方面面的特点,以及它所体现的内在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风貌。


  中国兰文化的德性特征根源于中国文化。中国兰文化注重德性修养的心理和观念,强有力地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渗透在中国兰文化的方方面面,最终凝聚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兰文化传统,使中国兰文化与世界其他兰文化相区别。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对德性修养的高度重视成为外国人观察和学习中国兰文化的入口和切入点,成为外国人青睐向往中国兰花的重要原因。


  中国兰文化讲究圆融端庄、宁静淡泊、清雅高洁的情趣和意境,既讲究形态美、更追求内涵美和精神美,以致融入了中华民族全部的美德。中国兰文化重精神、重理想、重信念,是国兰与道德理想追求的结合体,它以高尚的人格修养为基础,以完美的理想为目标。中国历代名人以兰陶情、以兰明志、以兰立德,绘就了中国兰文化厚重的德性色彩。


  孔子称颂兰花为“王者香”,是颂扬兰花的品位;称颂兰花“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之不嗅其香,与之俱化也”,是言兰花之功;称颂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是咏兰之德。孔子以兰花的自然特性和生长习性,比喻自己不因清贫和富贵动摇自己的志向,更不会因名利得失而动摇自己的信念。这种在情况变化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自尊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魂魄,这种精神激励着每个炎黄子孙不断进步。


  屈原在《离骚》中把兰花当成知音和精神的化身、崇高和圣洁的象征来歌颂,兰花成了敢于追求理想,具有善美品位的象征。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人,正象鲁迅所说,自古以来,这些追求理想的人是中国的脊梁。


  张九龄作《咏兰诗》:“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此诗以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性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


  苏辙作《次韵答人幽兰》:“幽花耿耿意羞春,纫佩何人香满身。一寸芳心须自保,长松百尺有为薪”。此诗以兰松对比,强调自身修养的保持和提高,揭示了社会学上的一个道理:做人的起点即使很高,如兰如松,如果不自重自爱,保持操节,同样会变质从俗,为人不齿。


  余同麓作《咏兰》:“百卉千花日夜新,此君竹下始知春。虽无艳色如娇女,自有幽香似德人。”此诗写出了兰德的高尚,道出了人生哲理。


  鲁迅是兰花的知音。在其“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兰展素心。岂惜香馨遗远者,故乡如醉有荆榛。”咏兰诗中,我们可以体会鲁迅钟爱兰花的情怀和忠贞坚定的高尚人品。


  朱德生前酷爱兰花。其“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旁。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咏兰诗,是朱德人格修养的真实写照。


  兰文学和兰艺术是中国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兰文学和兰艺术重含蓄、重意境、重想象、重韵味、重顿悟、重抒情的传统,形成了中国兰文化的价值体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和人格塑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铸成了中国兰文化的诗性特质和美学内蕴。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中国兰文化归结为“诗性文化”。中国兰文化既重德性修养,又重诗性思维,中国文化既是德性文化,也是诗性文化,我们只有在德性和诗性的双重意蕴中把握中国兰文化,才能得中国兰文化精神之精髓和真谛。


  兰词汇:


  从古代的“兰”字来分析,就充满了诗情画意。“兰”字是一幅美丽的画,门前绿草如茵,门内明月映照。而后我国人民又将“兰”字改进为请草入门为之“兰”由此可证,我国古代在创造“兰”这个字时就赋予兰花深刻美好的寄意。


  人们喜爱梅、竹、松、菊,喜爱桃、李、牡丹,但在人们的词汇里,却没有兰那样受到普遍的重视,具有极高的使用频率,兰已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代言人”。由于源远流长的兰文化的凝结,形成的兰族语词非常丰富而且自成系列,为群众所喜闻乐道。兰族语词往往同时具有单纯而原始的语源意义、引申而复杂的文化意义、诗意而清新的象征意义,并分别表现为词语、成语、别名、名号等多种形态。


  兰族词语:


  有直指兰花的,如兰英、兰葱、兰箭等;有与其他香花香草相提并论,构成联合结构的词语,借以强调其高雅与馨香程度的,如兰芷、兰芝、兰蕙、兰麝等;有与地名组合指兰花产地的,如兰皋、兰苑、兰溪、兰畹等;有以兰为用的词语,如兰膏、兰汤、兰藉、兰旌等;有以兰为喻的词语,这些词语侧重于对某种抽象意义、崇高品格的比喻,说明这种品格与兰的清芬高洁一样美好,从而将这种抽象意义具体化,把引申意义、文化意义过渡发展为象征意义。如兰言、兰交、兰襟、兰谱、兰章、兰室、兰闺、兰梦、兰途、兰时等。


  兰族成语:如:兰芝之室、兰桂齐芳、兰摧玉折、空谷幽兰、兰芳石坚、芝兰玉树、芳兰竟体、兰因絮果、金兰契友、兰心蕙性、香盈十步、含香体洁、入室成芳、二人同心等。


  兰花的别名家族:由于兰文化的深远影响,兰被广泛用于人名、别名、字号、斋号、庙号等,构成了一道奇特的人有以兰的芳香特点作为兰的别名的,如国香、香祖、王者香、十步、第一香、轻重香、风传香、心馨等;有以兰的色泽特点作为兰的别名的,如丹颖、朱蕤、幽色等;有以兰的姿态特征作为兰的别名的,如静姿、被径、如美人等;有以兰的品性特点作为兰的名称的,如秀质、幽客、侍女、灵根、与善人居、凤雏等;有以兰生长的季节地点作为兰的别名的,如晴芬、秋芳、继落梅、滋九畹、树百亩等。


  兰花的名号家族:文“风景”线。兰被用于人名的,如郑兰、子兰、刘兰芝、翠兰、冠兰、若兰、西兰等,不胜枚举;兰被用于字号的,如兰谷、兰云、兰成、兰如、兰士、兰村、兰芳、兰友、兰公、兰石主人等;兰被用于斋号室名的,如兰玉堂、兰石轩、兰言书屋、兰韵堂、兰泉书屋等。


  兰文学:由于历代名人对兰文化的赏爱和推波助澜,兰花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历代爱兰者,往往植兰、采兰、育兰,同时又赏兰、写兰、咏兰,两者并举,方成雅事,从而形成了名篇如林、代有佳作的兰文学景观。历代咏兰、写兰之作,美不胜收,难以计数,完全可以编一本《历代咏兰文学作品选》的论著。按文体对历代咏兰名作择要鉴赏,以窥一斑。


  兰诗:


  历代咏兰诗共有800余首,在我国歌咏花卉诗词中量居首位,是兰文学中最为壮观、最为突出、最能体现兰文化诗性特质的部分,几乎所有的名人、文人、诗人,都有咏兰之作。


  陶渊明《饮酒》诗云:“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尚念还,鸟尽废良弓。”此诗以庭兰自喻品质天性,绘景咏物,借花咏怀,抒情言志,道出了对人生意义的感悟。


  陈子昂《咏兰诗》:“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此诗以“芊蔚”与“青青”形容花叶的茂盛,以“朱蕤”写花色之美,以“幽独”写花品之美,以“空”字写出了兰花的卓然风姿。


  李白《咏兰诗》:“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此诗以兰松怀抱操节相同而相互依存,相随远行,来说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


  张羽《咏兰诗》:“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此诗用兰花清淡素丽的色和清幽持久的香,写出了兰花独具的品格。张羽另一首《咏兰诗》:“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此诗不仅写出了兰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还开创了兰花的整体审美观。


  徐渭《咏兰诗》:“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此诗以“一香已足压千红”的名句写出了兰以幽香取胜的特点。


  孔尚任《盆兰》:“谁采芳兰江上村?萧斋取供绿瓷盆。齐抽紫干藏肥叶,旋长青苔培旧根。曾否幽人堪作佩,淡浓香味果消魂。闲曹迟起春犹冷,静谱琴声午闭门。”此诗写出了兰香神秘撩人,沁人心脾,令人陶醉销魂的特点。


  陈毅《幽兰》:“幽兰在山谷,本身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此诗写出了兰花香的魅力。


  齐白石《兰》:“一春谷口雨如麻,水洗风吹叶倒斜。移入室中须坐久,自闻香气胜群花。”此诗写出了人兰和谐的意境。


  兰词:


  宋代曹组《卜算子兰》:“松所翠萝寒,迟日江山幕。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根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全词着重写兰花的神情风韵,写出了兰花幽独而守志不移,“无心处”三字,既是对兰香清幽神秘特色的准确把握,同时又是借兰写有德节者的孤高拔俗,自得其乐的胸怀。


  兰赋:


  唐代颜师古有《幽兰赋》:“惟奇卉之灵德,禀国香于自然。俪嘉言而擅美,拟贞操以称贤。咏秀质于楚赋,腾芳声于汉篇。冠庶卉而超绝,历终古而弥传。若乃浮去卷岫,明月澄天,光风细转,清露微悬,紫茎膏润,绿叶水鲜,若翠羽之群集,譬彤霞之竟然。感羁旅之招恨,狎寓客之流连。既不迂于揽采,信无忧乎剪伐。鱼始陟以先萌,虽鸣而未歇。愿擢颖于金陛,思结荫乎玉池。泠旨酒之十,耀华灯于百枝。”


  颜赋主要侧重于幽兰多侧面描写,写出了幽兰之形,写出了幽兰既感到不遇,又满足于无忧,写出了幽兰有灵德、贞操、擅美,所以在楚赋、汉篇中每有咏唱,且芳声秀质,自古超绝。


  兰文:


  宋代黄庭坚作有《书幽芳亭》: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得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对兰香的描写,对兰花栽培的记录,对兰蕙的分类,一直被后人沿用,可见该文影响之深远。


  兰艺术:由孔子屈原开创的重精神重意境的兰花欣赏传统,不仅至今仍直接影响到兰花的栽培鉴赏和兰文学的创作,而且还直接影响到绘画、书法、音乐等兰艺术的创作。


  绘画:


  历代画家习惯把兰花作为绘画题材,借以比喻坚贞高洁的情操,抒发超尘脱俗的志向。画兰,专业术语为“撇兰”或“写兰”,许多作品都是诗、书、画三者兼擅,臻于极境。历代画兰名家如林,如苏轼、赵孟坚、郑思肖、赵雍、文徵明、项元汴、周天球、石涛、郑板桥、汪士慎、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刘福林等。其中赵孟坚、郑思肖被后人尊称为画兰宗师,二人都善画墨兰,各有特长,后人评述,赵孟坚绘兰之姿,郑思肖传兰之质。


  现存赵孟坚《墨兰图》长卷,纸本,纵34.5cm,横90.2cm,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墨缘江观》称此图:“作淡墨幽兰两本于草坡丛草之间,觉清气侵人,笔法飞舞”。上有作者自题诗:“六月湖衡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渐西种,一岁一华一两茎”。此图花叶皆用淡墨撇出,笔法萧散闲淡,松秀明快,含蓄丰富,颇有韵致,虽水墨为之,远胜着色。


  现存郑思肖《墨兰图》,长卷,纸本、纵25.7cm,横42.4cm,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此图用水墨绘兰一株,不着地,不画根,构思寓有深意。所撇兰叶,运笔流畅婉转,简逸之中具粗细顿挫变化,恰当表达了兰叶挺拔而又富韧性的刚柔相兼之质。画右自题诗一首:“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方?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此幅诗画相映,具有深沉的思想感情和鲜明的时代气息,亦反映了画家耿直不阿的为人与品格。


  古代咏兰花诗、写兰花画最多的当推郑板桥,其兰花诗、画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近百件。郑板桥写兰是写心中之兰,借咏兰与写兰歌唱心声,达到了人兰合一的境界。他说:“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吟诗曰;“竹石幽兰合一家,乾坤正气此间赊;任渠霜雪连冰冻,苍翠何曾减一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忠贞不渝的高风亮节。


  我国历代画兰名家,还有许多,如:赵子昂、文征明、徐谓、石涛、朱耷、汪士慎、李复堂、任伯年、李道坤、骆绮兰等。所有的画兰名家,其实是将欣赏中国兰花的心得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艺术进行再创作。


  书法:


  以兰为题材的书法是中国兰文化特有的艺术,也是中国兰文化最具审美魅力的内容之一。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能够使观赏者像欣赏绘画、音乐、诗词一样,得到美的享受。古人谓书法艺术为“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正概括了书法艺术的抽象精神之所在,书法以简练的线条造型表现各种复杂的意境和情趣。兰花的美唤起书法家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而书法家又通过艺术手段将这种情感用线条造型抒发出来,从而去打动观赏者,去唤起观赏者的情感。我们常见的兰花书法艺术有兰花书籍题名、题辞、兰室题名、兰苑题名、兰展题辞等。


  我国历代诗人画家在书法上都有所造诣,留存后世的兰花书法艺术作品很多,但在书法艺术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推王羲之《兰亭序》。《兰亭序》是他与友人宴聚会稽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时所书,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体现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神韵和人格美境界。


  音乐:


  从古至今,音乐艺术一直为群众所喜爱,以兰花为题材的音乐艺术更是广为传唱,唤起了一代代人对兰花的喜爱之情和推崇之意。


  孔子作琴曲《猗兰操》:“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有定处。世人蔽,不知贤者。年纪迈逝,一身将志。”这首琴曲借兰伤情,如诉如泣,幽怨悱恻,颇为动人,反映了孔子晚年的特殊心态。


  鲍照在“兰文化史”上的突出贡献就在于创作了《幽兰》新曲五首。其一云:“倾辉引暮色,孤景留思颜。梅歇春欲罢,期渡往不还。”此曲以兰写人,以兰抒情,寄托自己位卑人微、才高气盛而取淹当代的忧愤。


  当代被广为传唱的兰花音乐:“兰花草”、“白兰花”等。兰花草现有多种乐器弹奏,多种唱法,数十位著名歌手演唱,中英文版本,不仅在校园广为传唱,而且在唱片、音乐晚会中广为传唱,“兰花草”不仅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而且会影响后辈人的成长。“兰花草”歌词如下: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的花时过,兰草却依然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盼愿春花开,能将宿愿偿,满庭花处处。“兰花草”歌曲写出了人兰和谐相处的美妙意境和人们爱兰、养兰、护兰、赏兰的情怀。


  中华兰文化,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与兰花有关的一切活动”。从狭义来说,是指“人类在采兰、养兰、赏兰过程中,特别是在赏兰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价值取向”。


  孔子时代,颂兰为“王者香”。又有“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嗅其香,与之俱化也”的比喻,是崇尚真善美的确切表达。更是“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志若兰兮终不移”的描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志向与骨气。


  爱国诗人屈原,在他屡受毁谤、惨遭放逐的不幸际遇中,将他的满腔爱国热情化作了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而在他的诗中,兰与蕙被当作“美女”、“君子”、“贤人”……来加于歌颂的,歌颂他对美好的祖国、美好的情操、美好的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自此而始,兰花,在中华文化中,成了真、善、美的代名词。唐宋以来,吟颂兰花的诗、词、赋、曲、书、画等各种作品,似汗牛充栋,不可胜数,成了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李白说:“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幽兰香飘远,松寒不改容”。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曾说:“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自孔子、屈原而后,千百年来,人们在赏兰的过程中,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美好观念不断融入兰花之中,并且不断提升,以致使中国兰花成了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重要象征物之一。中华兰文化也成了中华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近代,兰文化的含义,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寓居**,养兰自娱,作诗赞兰;“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芳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这不正是将军一身浩然正气的自我写照吗!陈毅无帅写道:“幽兰在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偶”。说出了不管什么人,只要对社会有用、对人民有利,在建设祖国的事业中,广大群众还时需要你的。戎马一生的朱德委员长,南征北战之余,爱兰、养兰数十年似一日,他赞美兰花道:“幽兰叶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从草旁。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道出了一位革命先辈一生无私奉献的商尚情操。


  1962年,日本友好人士松村谦三先生来我国访问,周恩来总理在杭州亲切地会见他,当了解到松村谦三先生酷爱江浙名兰时,便赠给他一盆当时杭州花圃中最好的品种——“环球荷鼎”。这盆名兰在松村家世代相传,并使松村谦三先生的小儿子松村正真先生也学会了养兰,并成了今天日本兰界的元老。1987年1月是旬,时年79岁的松村正直先生又率“日本兰花友好访华团”来华,并带来了由当年周总理所赠兰花繁育出来的新苗,分赠上海、浙江等地兰友。从而谱写了一曲新的兰界“友谊之歌”。


  纵观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不乏通过兰花联结友谊、促进交流、陶冶性灵、培养情操的事例。兰事活动已涉及经济、文化、民俗和日常生活的许多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兰文化。


  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认为:“所谓文化体系是指具备有特色、能独立、影响大这三个基本条件的文化体系”。属于世界四大的文化体系之一的中华文化(另外三家分别为印度文化、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希腊文化),正是由于它的强烈的、独立的民族特色,对整个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中华兰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中华兰论的民族特性,是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在兰花上的具体体现。中华兰文化的民族特性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哪一个人随意胡编乱造的。它是千百年来,中华兰文化在自身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