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文化思考 > 正文
四个自信|文化的力量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7-9-21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    收藏本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伟大论断,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新境界、进入了新阶段。理论创新来源于时代实践,也必将指引时代实践前进的方向。笔者将从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一点粗浅认识。首先是文化方面。

  悠悠岁月,中华文化灿若繁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性格的内涵决定个人命运,文化的力量关乎大国兴衰。历史一再证明:文化昌盛,是大国崛起的号角;大国崛起,必将使文化远播四方。

  三岁看老。在人类文明的“三岁”时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轴心时代”),东西方几大文化模式各自滥觞,出现重大的文化突破。希腊、印度、中国、中东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不同人群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后,各文化之间此消彼长,各领风骚数百年。当西方陷入黑暗漫长的中世纪时,东方中华文化大步向前。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天堂,令多少西方探险家为之热烈向往。时移事易,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从意大利发源,重振西方文化雄风。对“人”的发现,使人类进入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时代。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启蒙运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西方文化使人类一跃进入现代时期。西风东渐,中华文化进入沉寂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用百年的时间实现了民族独立。从1949年到2049年,又一个百年,中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潜龙勿用”,两个一百年,东方文化在历史深流中涌动,积蓄着磅礴的力量,酝酿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兴。“见龙在田”,当前“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然成为国家顶层设计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复兴呼之欲出。“或跃在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五通”的深入,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崛起,中华文化将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中华文化如同一条巨龙,一旦复兴,将乘势而起,“飞龙在天”,行云布雨,润泽世界。


  如果说西方文艺复兴是重新发现了“人”的价值,从而解放了“人”的创造力,丰富了人的物质生活,那么中华文化复兴,将使世界的目光重新聚焦“人们”,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充实人的精神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人类的终极追求将回归东方文化的人文境界。


  中华文化尚“中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是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协调矛盾的正确方法。“中”的原则之一是“执两用中”,所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把“允执厥中”作为治国方法,儒法并用、儒道并行、宽猛相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到了现代,我们也不搞西方要么左要么右的“选举民主”,而是用“协商民主”的方式来处理社会矛盾。“中”的另一个原则是“君子而时中”,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与时俱进。用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政协新春茶话会上的话讲,“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以伟大创造能力著称于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最好写照。”中华文化具有不断创新、与时俱化的特点。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已很好融入到中华文化之中。“佛为心,儒为表,道为骨,从容看世界”,是古代士人阶层的写照。相信共产主义与中华文化的结合,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和”是不同事物之间互相作用而臻乎协调统一的状态。“和”的作用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一个音调奏不出美妙的乐章,只用一种材料做不出美味的菜肴,只有将不同的事物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生生不息。“和而不同”,才是多样性与一致性的完美结合。在国内,我们有56个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有不同的界别在政协参政议政,多样化使国家充满生机和活力,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衷共济,共谋民族复兴。在国际上,我们主张尊重国家主权,不干涉他国内政,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不强制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不要求别国按照自己的模式发展,也不对别的国家搞“和平演变”。这是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生动体现。


  中华文化尚“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几千年前的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何其相似。当生产力极度丰富的时候,“大同”世界的桃花源将不会“遂迷,不复得路”。


  中华文化以“公”为先,偏重群体的和谐。西方文化文化以“私”为先,偏重个人的发展。而在实现途径上,以“公”为先的中华文化却是从“私”入手,注重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私”为先的西方文化却从“公”入手,注重国家制度和法律对个人的保障与约束。如果两种文化扬长避短,可能殊途同归,都可以达到“公”与“私”的“中和”状态,但在不同历史阶段,两者却各有所长。在物质相对贫乏的时候,以“私”为先,更能激发人的活力,促进群体的快速发展。在物质相对丰富的时候,以“公”为先,更能文明人的精神,促进群体的和谐。


  当前,美国、英国等国家奉行孤立主义,一个“去全球化”,一个要“脱欧”,无不是西方文化以“私”为先的体现--他们都不想为其他国家的发展“买单”。而中国却扛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大旗,“一带一路”风起潮涌,就是想与其他国家共谋发展、共享繁荣。这是两种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在利害攸关的时刻作出的本能选择。在后现代化的今天,物质已经相对丰富。但是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却越来越悬殊。极少部分人占据大部分资源,挥霍无度。大多数人,得不到发展所需的资源,而且阶层的流动变得越来越难。在这种情况下,再主张以“私”为先是不利于人类发展进步,也不利于人类和谐共处的。中华文化“天下为公”的理念,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中华文化尚“仁”。


  “仁者爱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既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又是处理人际关系乃至治理国家的最高法则。


  仁的核心是“仁者爱人”。爱人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忠恕是实现“仁”的途径。“忠”是从积极方面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去做的,也要帮助别人去做,“君子成人之美”。“恕”是从消极方面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想去做的,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君子不成人之恶”。这种推己及人的“同理心”,使得中华民族形成特有的谦让包容的君子之风、礼仪之邦。忠恕之道,应当成为人与人之间将心比心,和睦相处的准则,也应该成为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


  西方文化复兴的时代已经过去几百年。在西方文化的引领下,这个世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文明与文明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一个国家不同阶层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冲突与矛盾,需要吃点“中药”清热解毒。随着中国的崛起,东方中华文化孕育下的中华民族将提供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发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相信中华文化将成为“协和万邦”的主流文化。“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将是东方中华文化的伟大力量。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