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滚动消息 > 正文
鄂州: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非遗精粹生生不息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7-6-28    www.citure.net  来源:www.citure.net    收藏本页
  6月23日上午10点,噼里啪啦的炮竹声在鄂州市沼山镇张裕钊文化园内响起,张裕钊博物馆正式开建。人群中,博物馆筹建者张绍银眉开眼笑。

  鄂州市梁子湖畔故事多,历经数代传承人和保护者的实践,鄂州市梁子湖区域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性,在地方群众生活中生根发芽,结出一朵朵文化之花。近日,记者前往鄂州市涂家垴镇、鄂州市沼山镇探访张裕钊书法文化与沼山玉连环、牌子锣等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故事。

  寻根留魂 张绍银与张裕钊文化园


  鄂州市沼山镇楠竹村一带,经常有个衣着破旧的老人,头戴草帽,踩辆锈渍斑斑的三轮车,走街串巷,到处“收破烂”。


  老人叫张绍银,今年68岁,是沼山镇张裕钊文化园的筹建者。他四处收集的也不是“破烂”,而是散落在民间的各种文物。


  “收集这些,是为了建张裕钊博物馆。”老人说。


  近年,鄂州市梁子湖区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提出“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旅游新战略,深度挖掘本土历史文化。沼山镇是张裕钊故里,在传统文化传承上优势明显。


  “别处没有名人的,还要‘创造’名人呢。张裕钊是当地人自己的先贤,就更要重视文化传承。”每次经过沼山镇,看到曾经祖辈们引以为豪的张裕钊故居,彻底被荒草掩盖,张绍银就深感压抑。


  压抑的不止他一人。


  2011年,鄂州市沼山镇村民理事会召开村民开会,村民举手表决,自发捐资建设张裕钊文化园。


  按规划,文化园占地面积70亩,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南临泉天牡丹基地、荷花园,北接古墓群、竹海,西跨樱花生态农庄,东邻桔园和鄂咸高速。


  “文化园门前,是一条200米的文化长廊,屋后的廉卿塔内,收藏有张裕钊真迹。”张绍银说,建文化园花了600万元,其中,村民捐资占了总费用一半。


  “要真正保护好张裕钊文化,一定要留住他的‘魂’。”村民们意识到,要筹建一座博物馆,留住现存的“文物”。


  3年间,在张绍银的张罗下,目前收集了300余份文物。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让沼山镇即将蜕变成一座鲜活的文化小镇。


  工尺留韵 桥柯人与玉连环


  鄂州市,沼山镇,桥柯村。


  古鄂玉连环传承开班仪式后,84岁的柯传贵,悬了许久的一颗心终于落地了。


  “在铁丝架上安三个小锣,一敲,就发出‘叮当咣’的声音。每次演奏,到了紧要关头,‘叮当咣’乐器一敲,节奏随之变化,轻重缓急恰到好处,像说书一样扣人心弦……这就是玉连环。”柯传贵介绍。玉连环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工尺谱的代表,是鄂州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桥柯玉连环,一环传5代。柯传贵8岁开始学习玉连环演奏,70多年过去,同伴们相继离世。如今,桥柯村会演奏的表演队1个,队员只9个年迈老人,最小一人也满61岁了。“一个月前,去世了一个,只剩8人,凑不全一支曲子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没精力学。留下来的,老的老,小的小,也学不了。”眼看着传承了几百年的玉连环,出现青黄不接的现状,一帮老人急得火烧眉头。


  为了培养和教授一批年轻传承骨干,确保非遗古鄂玉连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商讨对策。


  “村里留守妇女多,不如组建一支妇女玉连环队。”一次交流中,沼山镇文化站负责人胡经业提出建议,让在场8名老人顿时喜上眉梢。


  一时间,村里妇女抢着报名。


  6月13日,桥柯村古鄂玉连环传承开班。


  26名学员规规矩矩地向老前辈们扣首,行拜师礼。


  如今,每晚7点半,学员们都会来到文化广场,听老人们教授玉连环技艺。


  学员们个个都好学,一个一个比着学。老人们看了,打心眼里欢喜。


  “必须好好学啊,学了玉连环,还要学牌子锣,祖辈传下来的东西说什么也不能丢。”45岁的学员张新贵说,以后桥柯村的玉连环就得靠新人传承,责任太大。因此,张新贵特地录下了上课的乐谱,每天回家对着学。


  研墨留香 熊家祖孙与张氏书法


  一方长桌,一杆笔,立于热闹的宅俊大街。


  “这是父亲给我的‘标配’,逢年必备。”6月24日,涂家垴镇熊易村万隆湾,一家复古风格的新房院内,30岁的熊超打趣父亲。


  熊超出生在一个书法世家,是张裕钊嫡系后人。祖父熊克梓、父亲熊友金都是张裕钊书法爱好者。耳濡目染下,熊超从小就热爱书法。


  从6岁起,熊超每天都要坚练习2个小时毛笔字。“一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回家找木桶。”熊超说。小时候,家里穷,父亲就用墨水兑一点清水,装进小木桶,放在桌子底下,让自己练字。


  为了给儿子练胆,每年春节,熊友金都会让熊超到大街上“献艺”,为父老乡亲免费写三天的春联。


  “湾里几代人都在练写张氏书法。”熊克梓说,张氏书法是先贤留下的宝贵遗产,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不能让遗产变成了遗憾。


  去年底,涂家垴镇书画研究会挂牌成立,首次展出作品60幅,其中不乏张体书法、书画。


  “张裕钊书法外方内圆,极具特色。”75岁的书法爱好者范梓里说,对张裕钊书法痴迷了20年,到现在都兴趣不减。


  4年前,老人重病缠身,依旧坚持书法。村里人,只要是对书法感兴趣的,他都不厌其烦地教授。这几年,老人印制了不少书法册页,打算留给后人。他说,只要还活着一天,就要让更多人了解书法。


  事实上,在涂家垴镇,像熊克梓、熊友金、范梓里这样的书法爱好者有很多,如“书法之星”胡庭创、曾作《百米梅花图》的郝儒荣、《湖东湖西一家亲》作者赵立鑫、篆刻名师卢敦良。


  近日,书法协会里新加入一个名叫姜旋的11岁成员,会长郝儒荣高兴地直拍手,“涂家垴镇书法后继有人啊!”


  记者手记


  采访中,张绍银的一句话让记者记忆深刻。他说:“不能端着‘饭碗’讨饭吃。”话虽粗俗,但道理深刻。可以说,和近年鄂州市梁子湖区提倡的“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底蕴,培养文化自信”不谋而合。


  鄂州是吴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人文资源。鄂州市梁子湖区是鄂州市市委、市政府极为关心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文化底蕴浓厚,存留的吴楚文化、三国文化、书法文化、红色文化、武昌鱼文化、山水乡愁文化、民俗文化等精彩纷呈。在这个过程中,挖掘自己的最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鄂州市涂家垴镇、沼山镇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经验或许值得借鉴。(鄂州日报 柯明珠 李君亮)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