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滚动消息 > 正文
高考志愿听谁的,看看教育专家怎么说?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7-6-28    www.citure.net  来源:www.citure.net    收藏本页

  自6月22日起,全国各省份陆续公布2017年高考分数线,高考志愿填报也成了目前家长、考生最关注的话题。那么,2017年高考志愿怎么填,志愿填报谁做主,听谁的?怎样填报志愿最合理,怎样填报志愿才能尊重孩子的选择,才能符合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如何解读高考志愿如何填报?

  李东琴,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新教育研究院新教育实验学术委员会委员,新教育研究院新评价与考试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公众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最近我特别忙,原因是高考陆续放榜,很多亲戚朋友向我咨询填报志愿的相关问题。高考志愿不仅仅是孩子上哪所学校、学什么专业的问题,更是事关他今后的择业取向和职业发展,填报志愿的实质其实是在帮助孩子谋划未来、规划人生。所以有人说“三分成绩,七分志愿”,还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教育评价专家李东琴博士

  高考志愿:一定要选择与孩子的兴趣、特长和潜能相匹配的专业。

  在解答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家长都在纠结这样的问题:是优先选择更知名的学校,还是优先选择更有“钱”途的专业呢?

  在这里,我郑重地向所有面临填报志愿的考生和家长们强烈地建议,在分数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选择一个和孩子的兴趣、特长和潜能相匹配的专业,在确定专业方向的前提下再定位理想的学校。切记,一定要选择与孩子的兴趣、特长和潜能相匹配的专业。

  

  我敢肯定所有家长的头脑里都有“名校情结”。参观过北大、清华的朋友们都知道,到那里“朝圣”的孩子和家长络绎不绝,在水木清华、在未名湖畔,各种打气儿鼓劲儿的声音不绝于耳:“宝贝儿呀,这可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你可得使劲儿往这儿奔呐!”

  从表面上看,说这种话的家长是为孩子好,实际上只不过是家长的虚荣心在作怪罢了!同样是寒窗苦读十二年,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公认的“别人家的孩子”,家长无非就是想得到别人羡慕的目光和并不值钱的赞美!请问各位,我们家长是不是太虚荣、太功利、太现实了呢?!

  其实不光家长虚荣、功利、现实,孩子的老师也这样,老师们的结论出奇的一致:只要分数允许,能上一本坚决不上二本,至于专业嘛,差不多就行了呗,实在不行,将来还可以转专业嘛。

  越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越是得到学校、老师额外的“特殊关照”!老师不厌其烦地说服考生,更有甚者老师直接掌控上网秘钥,对考生填报志愿一手操办,全程监控。要知道,每一届高中毕业生的“北清率”“一本率”,那可是衡量学校和老师的硬指标啊!还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对外声誉和教师的职级待遇。

  据报道,河南省沈丘县对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给予重奖:每考入清华、北大一名学生,县政府奖励50万元,其中考生本人获得10万元,他的初中母校得到5万元,剩下的奖金在高中学校的老师中分配。同样是河南省,某县高中曾经有20多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该校的高中校长获得县政府的奖励一套住房。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如此诱人的名利驱动下,老师和家长自然会玩命地鼓动孩子报重点、争名校。我承认,老师和家长的初衷是为孩子好,但是你征求过孩子意见吗?你尊重过他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吗?你考虑过他的个性发展吗?你了解他的潜能吗?

  老师和家长也许会说:孩子这些年就是埋头读书、考试,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对将来的打算也是懵懵懂懂,报志愿这么大的事儿,哪能由他自己做主呢?

  家长想让孩子上好大学,无非就是希望孩子将来有好工作、高收入,过上安稳的生活。所以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就会咨询亲朋好友,有的家长甚至不惜重金咨询专家进行指导,还有的家长凭借自己的经验、判断来给孩子报志愿。

  

  高考志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无论用哪种方式,我再次强烈建议,家长一定要“在分数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一个和孩子的兴趣、特长和潜能相匹配的专业,在确定专业方向的前提下再定位理想的学校。切记,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这几年的高考生,大多出生在2000年前后,这是个性张扬、活力迸发的一代人,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喜欢开拓、冒险、挑战,喜欢走自己的路、做独一无二的自我。你绞尽脑汁给他设计未来,他不仅不领情,还觉得不爽!不开心!!

  我有个朋友的儿子,他从小就特别听话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读博,都是按照他老爸描绘的宏伟蓝图一路走来。直到有一天,他不屑一顾地把博士证书扔给他老爸,带着一种解脱的口气说:“你交代的事儿我可都做完了,从今天起我该做回我自己了!”

  儿子扬长而去,老爸惊愕无语。

  像这样的家长太多了,凭借家长的权威、权力强令孩子按照自己的蓝图执行,孩子并不领情。埋怨的话只是给你留了面子,没当你的面说出来而已,年近三十才能遵从自己的内心,重新开始自己想要的人生。

  “志愿”是什么?它包含“志气、志向、心愿、愿望”这样几层意思。“志愿”是属于考生的,理所应当由考生自己做主。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主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既是他的权力,也是他自己要负的责任。

  当代年轻人渴望自由,率性而为,即便家长为他安排得再稳妥、再周到,他也会觉得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和未来。只是不少孩子面对强势的家长和老师们,不敢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家长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替孩子填报志愿,孩子“被志愿”了,孩子选择的自由被剥夺了、渴望被压抑了、梦想也就被束缚了。

  高考志愿: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兴趣所在。

  还有,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家长、老师和孩子自己都要清楚智能强项是什么,因为只有孩子的智能强项发挥得越充分,他的专业学习就会越轻松、就越有成就感。比方说,如果你的孩子如果语言智能出众,那就应着重考虑文学、法律、编导等专业,将来向作家、律师、主持人的方向努力;假如孩子的空间智能发达,那与建筑设计、美术设计、三维动画等相关的专业应该是他的首选。

  再有,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不顾及孩子的兴趣,那他四年的大学生活该怎么过啊!

  我的同事阳阳,高中的时候英语呱呱叫,她的理想是当翻译、做老师。但是以她当年的高考成绩,要么是在一所普通大学里选她喜欢的英语专业,要么是在一所知名的大学里选其他专业。最后她抗不住老师和家长的再三开导劝说,填报了一所比较知名的大学里信息管理专业。

  可结果呢?一开学,阳阳脑袋都大了: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计算机开发技术……这些课程丝毫提不起她的兴趣,每天都是无精打采地进教室。她不是没想过转专业,可是严格的名额限制、成绩限制,以及繁琐的审批程序,最终让她望而却步,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下去。

  在大学里,像阳阳这样的大学生是相当得多。想学的学不到,不想学的硬要学,于是逃课、挂科、喝酒、赌博、打游戏、谈恋爱,本该积极求学的四年变成了漫长的煎熬和痛苦的折磨。教育资源浪费了,自己的青春也荒废了四年。

  这样的孩子好不容易混到毕业,四处投简历、到处去面试,结果是屡屡遭到拒绝。有的孩子即使找到了工作,也要从头开始,四年大学白白浪费了。还有的孩子根本找不着工作,无可奈何地被迫当上了“啃老族”。家长们想想,这样上大学,到底有什么意义?究竟值不值得?这就是家长和老师不尊重孩子的志愿、替孩子选择的结果。

  家长希望孩子上好大学,就是希望孩子持有名校的学历,在求职应聘的时候保持优势。但是家长们要清楚,现在的用人单位虽然看重名校,但硬杠是专业,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专业不对口,即使是从零起点培训也很难胜任工作。

  用人单位既没有那份耐心,也不会投入那么高的成本。现在很多的公司,都会仔细比对应聘者是毕业于名校的普通专业,还是普通大学的王牌专业,根据需要择优录用。

  目前在中国,有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和他的大学专业毫无关系。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结果就是大学生进入职场还要从头开始学习,大学四年的时光白白浪费了。所以我说,问题的关键不是孩子上了一所什么样的大学,而是他在大学里是否在学他喜欢的专业,只有他喜欢的专业,才能把专业学通、学透、学精,进入社会才能有用武之地。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志向,让他把他的理想融入到未来的学习计划中,让他在人生的关键节点时学会自己决定、自己负责。家长和老师此时的角色应该是孩子人生的咨询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引领、纠偏,但千万不要全权代理、一手包办。一方面家长应当详细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等情况,另一方面家长还应当对该专业的就业前景作出前瞻性的预判,给孩子一些合理化建议。

  高考变迁:天之娇子已经变成了人间“焦”子

  我们国家从1977年开始恢复中断了十一年的高考,到今年整整四十年。最近媒体都在说高考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大意义,而我最关注的是四十年的高考录取率:1977年是5%;2016年是82.15%;今年5月10日,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确保不降低2017年各地的录取比例。

  而且在1996年之前,考上大学起码意味着有一份固定的工作。自1996年开始,国家开始对大学毕业生逐步实行“不包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政策。自1999年开始实行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大幅度递增。人社部预计,2017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将突破795万,同比2016年增长30万人。

  这意味什么呢?也就是说过去的高考曾经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油画《父亲》的作者罗中立,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还有余秋雨、易中天、张艺谋……如果没有高考,他们也许一辈子在乡下务农、在工厂做工,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是他们走向辉煌人生的宣言书。

  而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走向大众,昔日的天之骄子已经变成了现在的人间“焦”子——有人为学费焦急,有人为学业焦躁,而更多的人为就业焦虑。

  所以我说选择和孩子兴趣、特长、潜能相匹配的专业多麽重要!前面我也讲过,选择专业的重要依据是孩子的智能强项,但这种智能强项绝对不是在填报志愿这短短几天里突然显现出来的。家长必须在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经过长期、耐心、细致的观察和检验,才能逐渐发现孩子的特长、志向以及培养潜质。

  高考志愿: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现在各省一、二、三表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已经陆续出来了,那究竟什么专业更好呢?我的回答还是: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以前我给大家介绍过“多元智能理论”。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通过研究发现:每个人至少有八类智能,而且有他独特的智能组合。

  

  我们平时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对音乐高度敏感,有的孩子偏爱拼图游戏,而有的孩子数学超常。我们所说的天赋、潜能,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智能强项。一个人的智能强项与他的学习内容越契合,那他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浓厚、他的学习态度也会越积极。相反,他的学习内容如果恰恰是他的智能弱项,那他就会越学越没劲。

  大家都知道,钱钟书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家,他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成就卓越,享有“文化昆仑”的美誉。你能想到他的高考成绩吗?国文特优,英文满分,而数学只有15分。结果他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你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换一个学术领域,让钱老先生研究数理化,那他还能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吗?

  还有“台球神童”丁俊晖,在哪里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发现了他的兴趣和天赋,立即放弃了原来的生意,专门为小丁开了台球房,让小丁半天上学、半天练球。

  小丁对台球那是如醉如痴、全情投入,每天训练超过8小时,最终成为世界最棒的斯诺克高手。丁俊晖把爱好变成了职业,又通过这一职业屡获殊荣、为国争光,我认为这才是最幸福、最成功的人生。他的爸爸也是最成功、最智慧的爸爸,我给他一万个赞。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在学业、事业方面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及早发现、发挥自己的智能强项,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主攻方向和从业领域,这样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才能更轻松,不纠结。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