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节庆会展 > 节庆-热点新闻 > 正文
淮北市花鼓剧团送戏下乡闹新春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7-2-5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    收藏本页
      

  1月28日,大年初一,下午1点左右,刚吃过午饭,杜集区大老周花鼓剧团团长张淑华就带着演员们匆匆赶到了濉溪县濉溪镇二里庄,为当天下午的演出忙活起来。虽然只是一次下乡演出,但是张淑华却没有丝毫的马虎,布置舞台、督促演员化妆、收拾戏服,每个细节她都苛求完美。

  下午1点半,记者赶到演出现场的时候,张淑华正在和演职人员一起给演出大篷车挂新的幕布,幕布挂好后,她立即布置起舞台来。“团里的人员太少了,我们都是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作为剧团团长,张淑华在演出中干的活比其他人还要多。“今年春节,我们有三场走基层演出,之后还有我们自己接的商演,整个春节期间,都会在忙碌中度过。”张淑华说,目前团里有20多个人,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也有36岁了。

  采访的时候,张淑华一直没有闲着,一会指挥舞台的布置,一会要来热水给演员润口。看着她这么忙碌,记者暂停了采访,来到了剧团的“化妆间和更衣室”,其实就是在大篷车舞台背景后边隔出的一个宽约1米、长约3米的空间,四周用幕布围着。狭小的空间里还摆放着6个大木箱子,里面是演员的戏服和头饰等物品。没有化妆镜,没有上档次的化妆品,演员们或蹲、或站,人手一个小镜子给自己化妆。“是不是觉得地方很小?”看着记者拍照都不方便,正在化妆的王红给自己让了一个身位。

  今年48岁的王红出生在戏曲世家,她已经唱了35年花鼓戏。“我们一家子都是唱戏的,我从小就体会到了做这行的不易。”王红说,从13岁起,她就开始练功,跟她一批学戏的孩子,只有她一个人坚持了下来。“真是辛苦,逢年过节就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有时候,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

  有一年春节,王红有演出,年三十就要赶到村里,等到傍晚赶到的时候,已经买不到吃的,还是请他们唱戏的主人家给他们送来了果子和热茶,他们就这样将就过了除夕夜。“跟以前的条件比,现在演出的环境真是好多了。”

  在后台,记者还见到了淮北梨园情艺术团团长李小宝,如今他是杜集区大老周花鼓剧团的业务顾问,“淮北花鼓戏是淮北市唯一的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好好的保护和传承,王振鲁和我一起创作了《运河柳江情》的剧本,争取今年6月份排练出来。”李小宝告诉记者,目前花鼓戏的很多剧目,泗州戏和豫剧也在演,缺少有淮北地方风情的代表剧目,《运河柳江情》正好能弥补这个遗憾。“淮北正在打造‘古乐之乡’,我们也想借这个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淮北花鼓戏的魅力。”

  下午2点20分,演出正式开始,张淑华和李小宝也没有闲着,两人坐在了舞台一侧的乐队里,张淑华敲起来了锣、打起了镲,李小宝拨起了三弦。当天淮北的天气阴沉,上午还下起了小雨,大篷车四面透风,王红等演员在后台冻得直搓手。担心穿得太厚显得形体臃肿影响演出效果,演员们戏服里面不能穿太厚的棉衣,只好穿着单薄的衣服上台,还有的演员,换下棉鞋时在脚上套了两双棉袜,往绣花鞋里垫了厚厚的鞋垫。但一登台,所有的演员马上精神抖擞,举手投足间韵味十足,看不出丝毫冷意。

  当天演出的淮北花鼓戏《金钱红菱记》长约两个小时,听说有剧团要来村里送戏,濉溪县二里庄的村民们早早就拿着板凳到戏台前占地儿,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前排的最佳观赏位置。虽说唱戏的演员们并不是名家大腕儿,可村民们依然看得津津有味,每逢精彩处,观众们一个劲地鼓掌,乐得合不拢嘴,有的村民还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低声哼上那么几句。

  考虑到天气太冷,为了过足戏瘾,80岁的王珍“全副武装”前去听戏:不仅穿上了大棉袄,还特意拿了条毛毯盖在腿上保暖。“过年听场大戏,比什么都热闹。”王珍说,眼下生活越来越好了,逢年过节就想听听大戏,希望以后能常看到这样的演出。(淮北日报)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