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滚动消息 > 正文
校园诗歌的这份“情怀”缘何难以安放?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7-11-3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    收藏本页
  校园诗歌是一个寄寓着太多“情怀”的词汇。尤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可谓是诗意的栖居地,读诗写诗俨然是一种潮流,加入高校诗社更是众多学子的梦想。但如今的大学校园,诗歌氛围遇冷,诗社普遍萎缩,正如媒体报道所说,尽管有爱好诗歌的学子仍在坚守,但今非昔比——过去诗社活动成百上千人的盛况不再,如今已锐减至十余人至六七十人不等。

  校园诗歌的这份“情怀”缘何难以安放?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得诗歌可供阐述的空间缩减,尤其是新媒体的兴起,导致人才不断流失,加之影视、综艺等娱乐化产品更多地吸引社会注意力,也吸引了“内容生产者的生产力”。

  有人说,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中国诗词大会》受追捧,其背后就是中国人对诗歌的需求。北京连续举办三届诗歌节,也向人们展示了让诗歌回归校园的努力。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学诗社不单是激情昂扬、闲情逸致的所在地,还越来越跟生存挂上了钩。


  显然,激活校园诗歌,不仅需要情怀,还需要经费、人气、政策等多方面支持。除了高校应在经费上给予诗社有力保障、吸引更多诗歌爱好者参与外,对诗社成员而言,也需要在吸引人气上功夫。这不单单是从举办诗歌节等形式上创新,更重要的是,还要强化诗歌的内核、拓展诗歌的外延。从海子到余秀华,当今时代产生“现象级诗人”的土壤始终存在,现在的问题并不是公众爱诗情怀的缺乏,而恰恰是内容创作上的乏力。


  校园诗歌最好的时代可能即将到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今年“两会”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被问及《中国诗词大会》现象时表示,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之路,“从小学到大学,各个教育学段都覆盖”,“融汇到教材体系中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校园诗歌将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大学校园将重新让诗歌生发而来。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