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人物 > 城市人物-综合新闻 > 正文
第八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闭幕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7-11-21    www.citure.net  来源:北京晨报    收藏本页

随着上周末第八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的闭幕,韩松的《驱魔》、张嘉琪的《人类复活学院》、马传思的《冰冻星球》、兰世韬的《十三层空间》等一系列科幻作品获得大奖新鲜出炉,与此同时包括刘慈欣、王晋康、陈楸帆、刘宇昆、张双南等科幻作家、科幻翻译家、科学家也集体亮相这次科幻嘉年华,他们帮助大家理清了科幻与科学科普、影视产业、人工智能等各个方面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关联,更从科幻文学、科学与科幻的融合、科幻产业道路发展等方面探讨了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机遇与挑战。

科幻与影响

背景

2016年3月,韩国围棋国手李世石在与谷歌计算机围棋程序AlphaGo的对决中落败,今年4月亚洲首度举办了人工智能与顶尖扑克牌手对战赛事。现如今,人工智能不再仅仅被当成技术层面的革命,它的发展与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教育变革、思想变革、文化变革正在同步。

观点

●科幻作家 刘慈欣

帮助下一代适应人工智能

2015年,在刘慈欣获得雨果奖前夕,他写给13岁的女儿的信曝光,刘慈欣在信中这样开头——“这是一封你可能永远收不到的信,我将把这封信保存到银行的保险箱中,委托他们在我去世后的第二百年把信给你。不过我还是相信,你收到信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在“中国科幻走向世界”国际科幻高峰论坛“如何用科幻塑造未来”这个话题的讨论中,刘慈欣以“人工智能”为开头。

要理智面对人工智能威胁

“最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关于孩子的未来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刘慈欣认为,人工智能对于人类威胁分为科幻和现实两方面,“科幻的威胁是被炒作出来的,称人工智能最后会征服人类,甚至有些书里把时间定到了2045年,我认为言过其实了,现在的技术离这一步还很远,还有很多障碍;第二个是人工智能可能全面取代人们的工作,现在技术已经达到了,之所以还没有全面取代人类,可能是由于成本等问题。而我们的下一代肯定会遇到这样的挑战。”那么我们如何在近未来的人工智能社会中生存下来,换句话说,我们能不能掌握一些人工智能所没有的素质和能力?“从科学原理上说,人的大脑运行并没有独特的自然规律,这和自然界的非生物体所遵循的自然规律是一样的,人的大脑的思维意识和一块石头滚下山所遵循的自然规律没有本质区别,从这点上说,在遥远的未来,没有任何一项东西是人独有而机器不能有的,包括我们现在认为的很神圣的创造力、对微妙感觉的表达能力、审美,这些归根到底,也不过是大脑中的电化学活动而已,这个电化学活动肯定能够被模拟,幸运的是在很近的未来这个事情不会出现,至少下一代中不太会出现,中间还有很多技术障碍和很遥远的路。”

要有构想出不存在事物的能力

“人类在体力上比不过剑齿虎,在嗅觉上比不过狗,我们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比其他物种并不出色,但人类之所以今天有统治地球的能力,是因为人能够在自己的大脑中构想出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未来的孩子们想在人工智能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就要有这个能力,去构想出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刘慈欣认为,科幻作品恰恰就是创造这样一种不存在的事物的文学,“有人认为,每一个文学作品背后都会有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所以他们问我《三体》背后的生活故事是什么?我不知道现实主义文学背后是不是有生活故事,但对于我来说,我的小说背后根本就没有那个故事,我并不是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件某个人的启发才写出这本小说,科幻小说不是从生活中的某个实体来的,它的核心构思就是从想象中创造出来的,核心就是创造出现实中没有、只在思想中存在的东西。科幻文学对我们下一代适应人工智能社会的作用不需夸大,但至少是有帮助的。”

背景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雷纳·韦斯、基普·索恩、巴里·巴里什,而基普·索恩正是好莱坞电影《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

观点

●科学家 张双南

《星际穿越》

用科学承载人类的情怀

在“中国科幻走向世界”国际科幻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多次提到了《星际穿越》这部电影,以它穿针引线解读了科学之美与科幻之魅的关系。张双南首先用“引力波”这个科学发现将科学和美两个概念联结在一起,“我觉得引力波是可以被认为是2016年最美的科学事件。这涉及我们对科学之美的判断,它满足了两个审美要素,没有缺陷、不常见的。第一,验证了引力波的探测原理;第二,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引力波预测;第三,开创了一个天文学领域;第四,对百年现代物理学做了判断。”张双南继而提及,在2014年的大片《星际穿越》中就提到了引力波的发现,基普·索恩在电影中过了一把科学瘾。“电影中提到的引力波是通过虫洞传出来的,透过这个虫洞,我们能够把遥远宇宙的魅影一览无遗。当然今天我们并没有发现虫洞,宇宙的魅影我们只能通过科幻来实现。《星际穿越》的成功在于它用科学的情怀承载了人类的情怀。这个电影中有黑洞、虫洞、五维时空、引力波、人类命运、父女亲情等,这所有的一切都完美无缺,有‘美哭的科学、美哭的科幻’。”

张双南以个人经历为例,称没有科幻作品就少了很多想象力,“我小学升初中的时候,看了很多科幻小说,最终选择走科学这条路和我读了科幻作品有关。”现如今张双南在做科普讲座的时候收到最多的问题,一个是关于《三体》的,大家会问其中的事情可能发生吗?某件事情的科学道理是什么?另外一个就是《星际穿越》的引力波、黑洞,“儿童非常关心科幻作品带来的启发,如果没有这些伟大的科幻作品,那就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对教育而言是缺憾。”

●科幻作家 陈楸帆

科幻反映

人与科技关系的变化

在第八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结束后,第九届组委会主席人选正式出炉,由科幻作家陈楸帆担任。这位80后作家以现实主义和新浪潮风格而著称,其中很多作品都从中国的视角展开,以赛博朋克式(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的审美表达对全球化的深切忧虑,陈楸帆被视为“中国的威廉·吉布森”,作品曾多次获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金奖、科幻奇幻翻译奖短篇奖等国内外奖项。

陈楸帆称,科幻反映了人与科技关系的变化,描述的是未知和未来。但科幻也是文学的一种,离不开对人与社会生活的观察,离不开对精神领域的探索。他认为,科幻作家要时刻保持着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同时磨炼文学技巧,“在创作时将具备科学思想的故事赋予符合文学精神的内核,采用感染性的文学形式展现出来。”科幻虽然属于幻想性文学,但中国的科幻仍扎根于中华文化。陈楸帆认为,中国科幻要走向世界,必须同时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要不断探索找到一条中国科幻的国际化道路,“将中国精神与科幻创作相结合,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文化在科幻文化中的创作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科幻与科学

科幻与影视

背景

在电影产业发展的初期,科幻电影属于冷门题材,随着计算机特技的突飞猛进,这种情况在二十世纪末发生了很大转变。今天科幻电影已经成为电影中一大门类,拥有一大批忠实粉丝。科幻电影是电影制作风险控制、工业集成和市场效应的集合体,体现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平。

观点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李景富

从中小制作开始

打造本土故事

“影视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在整个文化产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国电影文化与产业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电影市场已连续多年实现电影票房的快速增长,同时,吸引了各类社会资本积极进军电影行业,进一步推动了电影行业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科幻作品接连获得国际科幻大奖,我国科幻已经逐步走上国际视野,影视化作为科幻最有效的产业化转型方式之一,承担着将中国科幻推向世界舞台的责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景富指出,科幻是科学与想象结合的艺术载体,“科幻电影大多数是高投资、高收益的项目,国产科幻电影正面临着好莱坞大片的巨大冲击,观众日益挑剔的审美追求、国内科幻电影起步晚、经验欠缺等因素为国产科幻电影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国产科幻电影若想获得发展,需要找准方向。电影的本质是故事,中国科幻电影应关注故事的严谨度和逻辑性,从中小制作开始切入,打造本土化的科幻电影,从而打开市场,获得长足的发展空间。”

●华纳兄弟执行副总裁 赵方

从“小人物”入手

做出中国特色

“科幻电影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别之一,然而我国本土科幻影片相对较少,反观好莱坞各类科幻电影层出不穷,引入中国市场反响异常火爆,由此可见,国产电影在科幻题材上潜力无限、空间广泛,大有可为之机。”针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华纳兄弟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赵方在“中国科幻走向世界”国际科幻高峰论坛上提出了这样的见解。她认为剧情是科幻电影的灵魂。“科幻电影是建立在一定科学基础上展开叙事,需要编剧充分发挥天马行空的创造力、想象力以此吸引观众,因此,运用已成熟的IP或拥有众多粉丝的小说和游戏制作科幻电影将成为更为便捷的方式。”因为全球文化的差异性,相较于武侠片,科幻电影更容易引发观众共鸣,为全球观众接受,因而,中国电影迈出国门,电影类型的选择至关重要,而科幻电影将助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小人物,大情怀’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受欢迎电影的共通点,科幻电影应从角色入手,抓住切入点,做出中国特色。”

科幻与翻译输出

背景

2015年8月,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也是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观点

●《三体》英文版译者 刘宇昆

翻译的灵魂

是理解作者的声音

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是《三体》的英文版译者,刘宇昆同时也是一名科幻小说家,他的作品《手中纸,心中爱》《物哀》曾接连获得国际科幻大奖雨果奖。刘宇昆认为,翻译是一种对语言的再塑造,也是与作者产生共情的过程,“和作者成为朋友,倾听与理解他们作品中的故事,可以更好地传递作者的心情。”刘宇昆称,现代汉语的多元性增加了中译英的难度,因此翻译时需要更多的语言技巧。“一种语言作品要被其他语种的读者接受、喜爱,翻译的作用至关重要。翻译的灵魂是理解作者的声音,每位作者都有他独特的语言风格,熟悉他的读者通过文风就能猜到作者的名字。在我看来把故事讲出来、情节说清楚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作者独特的声音是很难被翻译出来的。我在翻译作品时经常思考,如何把刘慈欣那种宏大的气派翻译出来,如何把郝景芳看待世界、看待宇宙独特的视角翻译出来,这些隐含在文字背后的东西是最难把握的。虽然目前机器翻译的水平已经很高,然而我觉得机器翻译还不能完美地表达作者的声音。”

●科幻作者 夏笳

要对作者和作品

产生强烈的情感

2004年初出茅庐的夏笳凭借《关妖精的瓶子》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今年在第28届中国科幻“银河奖”中,她再次凭借《铁月亮》获得最佳短篇小说奖。“科幻作者在创作时克服了语言的重重困难,最终表达出强烈的情感,这个过程是扣人心弦的。”夏茄与刘宇昆一样,指出了译者对作者要深入理解,“翻译科幻作品,首先需要理解作品,对作者和作品产生强烈的情感,就是共情。作者描绘出的不同人物的不同声音,传递出不同的心情,在翻译时通过对话关系去理解人物的声音,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科幻作家三丰认为,相较于其他文学作品,科幻作品更擅长创造震撼辉煌的场景,因而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共情,“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幻作品被翻译为外文,不仅因为中国文化的强盛,更由于中国科幻作品水平的不断提高,赢得了更多读者关注。应该给译者更多支持和反馈,提高翻译的水平,扩大翻译的范围,将更多优秀科幻作品翻译为外文,不断推广传播中国科幻的声音。”

北京晨报记者 王琳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