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旅游文化 > 旅游文化-综合新闻 > 正文
彭水民族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7-11-14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    收藏本页
  本文针对重庆彭水厚重的盐丹文化、神秘的巫觋文化、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独特的乡村聚落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分析了开发彭水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与特色、劣势与威胁,提出彭水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发展为“以鞍子苗族文化”为抓手,建立“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生态博物馆”,竭力打造“乌江苗都”品牌;以盐丹文化为核心,精心筹建“中国•盐丹文化博物馆”,推动郁山古镇文化旅游精品建设;建立“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传媒中心”,加强宣传促销力度,创建彭水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对策,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这既促进彭水少数民族原生态的产业化发展,又带动了彭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中部,北接湖北,南连贵州。县境属武陵山区,全境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山地广布,溪河遍及,水系发达,峡谷切割强烈,水急坡陡,其地貌类型复杂,“两山夹一沟”是彭水地貌的显著特征。

  彭水环境优越,人杰地灵,旅游资源品种丰富齐全,保存相对完整。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多样的自然生态、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又有厚重的盐丹文化、神秘的巫觋文化、独特的羁縻文化,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众多的历史人文遗产,具有相得益彰、易于组合的显著特点。秀丽自然景色与浓郁民族风情于一炉,有益发展彭水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对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现状、潜力、特征、类别、规模等方面有较为全面、系统的把握,以便鉴定出资源的价值、品位、为其开发提供直接而准确的数据资料。通过多方面的调研,彭水县具有研究与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有:


  厚重的盐丹文化


  01


  彭水厚重的历史文化源于郁江、中清河、后照河三水相绕的郁山古镇所孕育诞生的盐丹文化,这原生性文化为后来彭水成为古代西南中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基础,也以此衍生了含羁縻文化、流放文化、移民文化等在内的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黔中文化。


  2


  神秘的巫觋文化


  02


  彭水山高谷深,岩溶幽险,森林茂盛,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其缓慢,构成了神秘魔幻环境,弥漫着浓郁的巫觋文化气息。巫觋文化包含了原始宗教的成分很多,既保留了远古的万物有灵论,也有种种巫术、占卜、禁忌内容,有植物、动物、无生物等的图腾崇拜,也有鬼神、祖先信仰,在历史长河中,又融和了传统文化的儒学、本土宗教的道教和外来佛教诸家。在《重庆民族志》中记载“苗族信奉‘万物有灵’,崇尚巫鬼。他们认为所有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有神灵主宰,如太阳、月亮、地震、雷鸣、风、霜、雨、雪等都是由神灵主宰的,山水、树、岩、泉、洞等都有灵。苗家还认为:火有神、人有魂、祖有灵、牛有鬼。”巫觋文化深深根植予民众的生活和习俗之中,如今彭水县仍然有办庙会、做道场等活动,还保留有自然崇拜、敬土地神、祖先崇拜、敬“五大老”以及生产禁忌、生意人禁忌、结亲禁忌、生育禁忌、居家禁忌、丧葬禁忌等民间信仰与禁忌。


  3


  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


  03


  千百年来生活在彭水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的苗、土家等少数民族创造了类别较多、内容丰富而独特鲜明的传统文化遗产。有吴幺姑、蔡龙王的传说等民间文学;有彭水耍锣鼓、嗡、唢呐、任家班吹打等民间器乐;有鞍子苗歌、娇阿依、梅子山歌、彭水打闹、太原民歌、乌江号子、诸佛盘歌等民间歌曲;有彭水高台狮舞、普子铁炮火龙、彭水土家摆手舞、甩手揖等民间舞蹈;有彭水苗族吊脚楼、彭水豪华墓葬诸佛花坟等民间建筑与雕刻艺术;有彭水竹板桥造纸工艺、郁山擀酥饼、嘟卷子、郁山鸡豆花、郁山晶丝苕粉等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有鹿角蛇毒疗伤等民间传统医药;有彭水道场、木蜡庄傩戏、棣棠杠神、踏青节等民风民俗;等等。


  4


  独特的乡村聚落


  04


  彭水乡村聚落颇具特色,如鞍子苗寨、罗家坨苗寨、太原向家坝蒙古族聚居村落等。从村落建筑到农田果园,从生产方式到生活习俗,从传统意识到行为准则均构成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旅游资源。鞍子苗寨位于距渝东南彭水县城54公里处的鞍子乡场镇所在地,包括石磨岩苗寨、神皇岍苗寨、云盘苗寨等,是一个集苗街、苗歌、苗舞、苗民村落、苗文化习俗、苗乡自然山水风光于一体的民族风情旅游区域。罗家坨苗寨拥有川主庙遗址、罗家祠堂遗址、石门、罗氏祖墓、干阑式古建筑、各类生产工具、各类生活用具、刺绣和挑花实物、草编和棕编实物、乐器、家谱、族谱、金刚卷等文化遗产,有神话、传说故事、谜语、谚语、民歌、吹打乐、舞蹈、人生礼仪、祭祀礼仪、天文知识、农业生产知识、畜牧业知识、采集与狩猎知识、医学知识、吊脚楼木房的营造技术、石雕技艺、刺绣与挑花技艺、草编和棕编技艺、食物的储藏与加工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竹板桥生态村至今传承造纸工艺,保留祭蔡伦、山王菩萨、土地菩萨等习俗,仍然传唱造纸工艺中的劳动号子、山歌等。彭水乡村特色村寨民风淳朴,民间艺术多姿多彩,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评估


  二


  彭水县民族文化资源按民族分布主要属于苗族、土家族、仡佬族、蒙古族、汉族;按地域划分为东部苗乡文化区、南部苗族仡佬族混居文化区、北部苗土蒙混杂文化区、高山苗汉混居文化区、中部汉文化发达区。各乡镇均有数量不等的出众项目或文物。这些古老鲜活,独特神秘的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民族旅游评估为:


  (一)特色与优势


  01彭水“盐丹文化”特殊性凸显。彭水郁山盐丹文化为世界所独有的产盐炼丹同出一地的文化现象。彭水的“黔中文化”发展,是郁山以“盐丹文化”为源,以“黔中文化”为流的历史文化形态——“黔中文化圈”。由于彭水盛产盐丹、交通便利、交接中原,自唐代开元年以后,彭水县便为黔中道治所,黔中道版图曾经达到30万平方公里,下辖经制州18州和50羁縻州,囊括了今贵州大部,湖南张家界、湘西,广西、湖北、四川一部部分地区。对古代黔中地区,尤其是对武陵山片区产生了积极影响。


  02


  彭水民族文化资源种类丰富,历史悠久,发展脉络清晰。传统民族文化遗产普及性明显。如山歌对唱、独唱等形式,群众参与性强;传统民俗活动沿袭久远,人们团结和谐;木蜡庄傩戏、甩手揖等原生态文化遗产,观赏性强;传统手工技艺、医药、杂技与竞技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传统生产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03


  彭水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便于开发。绝大多数景区、景点都分布在乌江、郁江、诸佛江流域和319国道公路沿线,易于整体打造和集中开发利用。如以乌江彭水段集中了奇秀峻美的犀牛峡,雄奇险峻的马峰峡,清幽娟秀的庞公峡,风情浪漫的万足湖,渔歌晚唱的鹿角湖,炊烟袅绕的洪渡湖,以及峡谷深幽、竹海绿波、溪流见底的阿依河景区。


  04


  彭水旅游发展具有后发优势。与湘西、鄂西南相比,彭水在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晚的后发展位置,可以借鉴其他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本地旅游的规划与设计。后发优势还有可以表现在旅游开发有更高的起点,旅游产业管理更具科学性,避免了因为探索而付出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05


  在交通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交通设施的改善,为彭水民族地区旅游提供了基础条件,特别是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的开通,黔江机场、乌江电站的建设,这些骨干型交通枢纽将使彭水旅游更加现实和便捷。


  (二)劣势与威胁


  一般来说,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背景分别决定或部分决定了旅游的吸引向性、旅游活动的行为层次、游客量和投资能力及开发规模。虽然近年来彭水旅游发展迅猛,但事实上,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背景不仅决定彭水旅游开发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决定旅游开发的方向。所以,彭水旅游发展受旅游资源、区位条件以及区域经济背景影响是当前该地区发展旅游业最主要的劣势与威胁表现为:


  1


  旅游开发项目精品少


  武陵山区山同脉、水同源,风土人情类似,这些基本情况造成了旅游开发资源雷同的现象比较严重。现开发的旅游项目以有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峡谷风景区等为主,而这些旅游产品中,旅游项目主要有原始森林游、地质公园游、民族风情游、户外体育运动、峡谷游、历史遗迹游、休闲娱乐游等7个类型,相似率达到80%以上,线路重复率达到60%以上。彭水县与这些旅游区有类似的地理地貌环境、人文资源以及民族文化底蕴,如何在这样雷同的资源中寻找出独特性的资源,这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彭水县质地貌复杂,可用于旅游开发的小景点不计其数,但精品旅游景区少;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其资源的影响范围不广,具有地区性和全国性影响力的资源也不多,缺乏游客的吸引力。综合这些问题,这必然会给彭水开发精品旅游项目施加了难度。


  2


  旅游产品粗放、单一


  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一个自然与人文的整合过程,开发必须有人文的因素在里面,如果没有整合,游客的所得是有限的。在目前开发的诸多旅游项目中,自然风景区占了大多数,而民族文化开发则没有较大影响。虽然彭水县自2006年开始建设打造鞍子苗寨风情园,但就目前鞍子苗寨风情园项目来看,主要是以参观苗山、苗岭、苗族民居的历史文化,游览石磨、走石林、游云盘、逛神皇岍等景点观光,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整合度不高,旅游项目过于单一、小气,而且民族文化内核挖掘力度不够,文化品味不高。如何把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内核结合起来,满足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的身心需要,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在开发的阿依河、乌江画廊,以及鞍子苗寨、郁山古镇游精品线路中如何体现,仍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3


  市场主体缺失


  区域性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市场目前还在发育和形成过程之中,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彭水县与其他自治县的旅游景点均表现出残缺性和不对称性,民族文化旅游的基本定位和区域整体功能未能体现和发挥出来。景区完全接待能力较弱,规范服务条件较差、整个景区的旅游产品附加值较低,交通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市场主体的缺失导致旅游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设施不齐全,产品开发迟缓,市场开拓不力。旅游业之所以发展势头不够强劲,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参与不积极,这虽与交通、市场因素有关,主要还是在于企业自身,既缺乏实力,也缺乏战略眼光。到目前为止,除了政府对民族文化旅游投资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景点景区外,其他投资方式主要集中在以小型景点、农家乐、小范围交通运输、小型文化娱乐场所等方面。而且就整个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大项目大都为外地企业或客商所投资,而本地企业、个人投资旅游资源开发的很少。我们应该认识到外商投资毕竟有限,旅游资源的全面系统开发,必须扶持壮大本地旅游企业群。


  4


  旅游管理不够规范


  旅游管理机构尚待建立健全,吸引旅游资源开发外资的规章条款欠具体、明确,政策不够清晰。彭水县旅游局成立较晚,管理经验还显不足,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理顺,统一与协调性不够,景区、旅行社和宾馆之间无序竞争,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促进旅游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还不够配套,行业准入条件环境还不够宽松,特别是区域间的阶梯式政策差距较大,支持力度和政策含金量还不够高,行业垄断现象依然存在。


  5


  旅游人才缺乏


  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或者部分导游没有经过正规培训,造成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管理与服务质量差,景区缺乏科学的旅游解说系统、信息滞后,多数景区不能提供完整的客流及产出的统计数据。由于缺少旅游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导致本县游区旅游文化及科技含量低等问题。


  6


  武陵山区旅游业竞争激烈


  彭水处地武陵山区,武陵山区分别属于三个省一市的不同行政区划,不同的行政区划使得四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规划上有明显不同,其旅游业开发也有不同的开发取向。湘西依托张家界国家重点旅游区发展旅游,而鄂西则以长江三峡国家重点旅游区为旅游开发堡垒,铜仁打梵净山旅游牌,渝东南旅游开发较为分散,缺少统一性。长期以来的行政分治,四地在经济发展上表现为多竞争而少合作。四地在经济发展上都将旅游经济作为地区发展重点,但在眼光上囿于地域上的分割,管理上各自为政,缺乏宏观规划和战略眼光,忽视地区间的旅游网络连接与旅游业的协作与联合,因而使得交界处风景区割裂,丰富的旅游资源形不成由此及彼、相互连通的景点网络。一些跨省、跨区的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所涉地方也会因为权属问题发生纠纷,如黔江与咸丰就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属权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另外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方面,一些民间优秀文化精英被异地旅游公司所聘请。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在进行大量实地考察之后呼吁尽快建立武陵经济合作区,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及规划,实现区域资源整合,但是四地对于整合开发仅表现在口头上,实质性行动极少,整合开发还需等待时日。


  彭水民族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


  三


  彭水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规律变化要求,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旅游潜质,提升彭水民族文化旅游品质,加快发展其旅游事业。应该实施多项组合开发策略,培植精品,创建品牌,突出特色,在内聚外联中做强做大民族文化乡村旅游产业蛋糕。更为重要的是抓住国务院《关于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11~2020)》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等叠加的政策优势,抓好与国家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衔接,争取国家更多指导和支持。长远规划,宏伟大气,分阶段、有组织地促进规划实施,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


  1


  以鞍子苗族文化为抓手,建立“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生态博物馆”,竭力打造“乌江苗都”品牌


  突出苗族文化产品,精心设计旅游项目,紧紧围绕“鞍子苗族娇阿依原生态文化”做文章,建立“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生态博物馆”,竭力打造“乌江苗都”品牌。彭水是全国“苗族民歌之乡”,鞍子是原生态民族歌舞《娇阿依》原生地、“苗妹香香”优质大米生产基地,是娇阿依风情旅游体验区的核心。厚重的苗族文化积淀是彭水县发展乡村旅游充满生机活力的灵魂,也是彭水优于其他县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旅游开发项目。鞍子镇集苗街、苗歌、苗舞、苗民村落、苗文化习俗、苗乡自然山水风光于一体,有深厚文化内涵,在彭水旅游开发和设计中,以《娇阿依》原生态民族歌舞原生地为着力点,对娇阿依风情旅游体验区项目进行提档升级为“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生态博物馆”。


  通过开展与武陵山区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开展科技和人才合作。成立“娇阿依文化研究协会”,加大对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文化方式等进行综合的考察、记录、发掘与整理,从而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文化的历史、现状、资源、技艺等内容进行系统的整合,研究和出版地方文化作品,扩大学术影响力,促进彭水民族民俗民风的繁荣与发展。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系统培训计划,组建乡村旅游导游队伍,进行乡村历史和苗族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帮助娇阿依艺人和熟知鞍子苗寨历史文化知识的人对村寨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和整理,并鼓励娇阿依民族歌舞传承人及知情人士对年轻一代进行相关历史文化的传授。加强苗族娇阿依文化保护与开发项目研究,可针对当地手工艺工具、生产生活器具、居宅陈设、服装饰品、乐舞道具等用品进行专题研究,并对民族手工艺的原材料、加工工艺、技术内涵、技艺口诀等进行归纳整理,并以就材加工、量材为用的原则开发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和纪念品类纳言献策。


  立足本地资源,突出特色,实现多目标、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的综合发掘,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切实让苗族文化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保证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这对于那些选择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消费者而言,他们的目的和动机就是能够体验和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风情,体验少数民族社会的生活。因而,在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和开发彭水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存好鞍子苗族村寨的建筑、服饰、娱乐、民族民间竞技以及传统手工艺,让游客能真正观察到并参与到当地苗族的实际社会生产、生活当中来,再现鞍子人真实的文化生境。切忌不要为了开发和迎合外来消费者的探奇需要,歪曲甚至扭曲当地民族生活的实际生活样态,形成一些浮躁的、虚假的伪文化和习俗,造成少数民族文化的人为“异化”。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动员,集体保护与开发”的思想路线,特别要保护和发挥好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人作用,重视当地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所有者,他们是“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生态博物馆”拥有者和受益者,真正实现与投资方双赢目的,实现在保护与开发苗族娇阿依文化资源中形成文化自觉状态。


  通过以鞍子苗族文化为抓手,建立“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生态博物馆”,以打造“乌江苗都”品牌为核心,提高旅游景点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在“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生态博物馆”成立管理处,开展统一整合资源,统一财务核算,统一建立游客意见反馈渠道等管理工作。科学规划,整合鞍子、罗家坨等苗寨文化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对现状提档升级,规划出民族风情、民族节庆、民族风味、民族商品等内容。规划设置游客接待服务区、娇阿依石磨岩演唱区,村落文化体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苗族文化集中展示区、森林休闲区、苗族传统手工艺传习社及手工产品展销区。依托鞍子苗寨丰富多彩的民俗风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苗族村寨为场所,全民参与“集观光、度假、求知、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模式,满足游客全身心的需求。在饮食上,生态博物馆要坚持以地方菜肴和民族菜肴为基本菜谱,如苗族原生地的酸菜、腊肉、糍粑等,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系列饮食;在住宿方面,要保存、甚至建设当地吊脚楼、瓦屋等民族特色建筑,并配以舒适的淋浴、厕所、网络等,加之具有民族风情的家具和室内陈设,这样既不夸张修饰,又显自然和谐、得体;在出行上,可以让游客感受下“原始”的骑乘工具,如骑马、坐木船、木筏、轿子等,满足消费者的探奇欲望;在游玩上,要注意打造具有观光性、休闲、趣味、度假为一体的苗族民族风情活动项目,打造兼有民族风情、文化考察、娱乐消遣、探险猎奇、采集狩猎、商贸服务等功能的民族风情区,让消费者觉得玩得其所,玩得其乐,游得其智;在购物消费上,旅游地要大力开发当地苗族文化背景的手工艺品或纪念品,如苗族服饰、手镯、竹木制品、刺绣品、民间乐器、少数民族保健品等,满足游客实际需求和纪念需求;在娱乐上,打造如六月六、苗族“踩花山”、娇阿依山歌对唱等,各种民族民俗节日、庆典、传统体育竞技、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婚俗等文化旅游者最感兴趣的节目,尽量让消费者能身临其境,真正去体验和参与到民族民俗活动中去。这既促进彭水少数民族原生态的产业化发展,又带动了彭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2


  以盐丹文化为核心,精心筹建“中国•盐丹文化博物馆”,推动郁山古镇文化旅游精品建设


  彭水县郁山古镇位于东经108°26′,北纬29°45′。东有伏牛山,北有严家山,南有凤凰山,西邻郁江。郁山古镇旁依国道319彭水——黔江,渝怀铁路、渝湘高速,交通方便。郁山古镇有天然盐泉飞水井、鸡鸣井、倒鹿井、歧井、皮袋井、贻兴井、楠木井、母井、长寿井等,汉墓群,唐代开元寺,唐太子李承乾墓,黄庭坚衣冠冢,南宋鸡冠城遗址,蚩尤庙遗址,清代太平桥,贺龙德政碑及怀龙亭等古迹名胜。这些为发展古镇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郁山古镇盐丹文化具有唯一性、原生性。“从煮盐、采丹、聚集人口,开发地方产业,到疏通水道运输,便是郁山地区文化的特点”。彭水应该打好这张原产地文化牌,筹建“中国•盐丹文化博物馆”,加大彭水旅游文化的砝码。


  就研究“盐丹文化”的历史价值而言,“盐丹文化”的诞生早在巴立国之前,彭水郁山采矿炼丹大约在殷周时期。郁山盐业发展止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郁山盐曾经是武陵地区重要的盐源,它东以济楚,南入武陵,西达夜郎。涪陵(郁山)出丹砂,寡妇清为中国最早的企业家。由盐丹而勾连起的历史空间,自战国以来受到中央王朝倚重的区域,为涪陵郡、黔州、黔中道、绍庆府的设置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郁山盐的开发推动了区域少数民族进步,对巩固西南边疆,维护国家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就文化价值研究方面,可以说“盐丹文化”是“黔中文化”的源,其流为黔中民族经济文化、流放文化、道教佛教宗文化、羁縻文化等。在民俗研究方面,郁山饮食传统深厚,历史悠久,郁山晶丝苕粉源于乾隆年间,郁山擀酥始创清代嘉庆年间,民族特色风味饮食特色鲜明;郁山修宫观寺庙之风盛行,供奉各自崇拜的神佛圣人,其九宫十八庙远近闻名。郁山人有“吃九皇斋”习俗,把蚩尤当作“咸泉龙王”来供奉,蚩尤祠堂在我国西南极为少见。


  就旅游业发展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抓住“中国•盐丹文化博物馆”这可操作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推出具有震撼力的大项目,争取项目资金,以优势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挖掘盐丹文化及修复蚩尤庙和郁山其他相关古迹,集中整合资源,精心建设“中国•盐丹文化博物馆”,打造郁山古镇文化旅游绝品,使之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旅游名胜。


  以上两个旅游项目,在湘鄂渝黔边区“山同脉、水同源、人同俗”大背景下,找准了彭水发展大旅游的生命线,突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错位发展路径,彰显了彭水民族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当然,发展旅游业还必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必须高度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把旅游人才的培养放在旅游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选拔及任用人才的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创业发展环境。积极引进旅游行业高级人才,同时抓好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导游人员、企业经营人员和从业人员(包括本地居民在内)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工作。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适应大武陵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专业化行政管理人才队伍、景区管理人才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导游人才队伍和服务人才队伍,提高行业管理、经营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3


  建立“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传媒中心”,加强宣传促销力度,创建彭水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为了提高彭水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树立彭水民族文化旅游特色的形象,必须扩大对国内外的宣传。在开发彭水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彭水政府部门应积极建立“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传媒中心”机构,组织力量对外进行宣传报道及促销活动。


  首先彭水县举办的“一节一赛”主要内容多放在“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国•盐丹文化博物馆”项目上,竭力打造“乌江苗都”品牌和推动郁山古镇文化旅游精品建设的宣传和促销上。在完成其他项目时,更主要是举办和包装宣传好“娇阿依民间艺术节”和“苗族舞蹈踩花山大赛”等活动,扩大“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生态博物馆”知名度;举办“中国•盐丹文化”高峰论坛,郁山传统民间饮食节、山歌赛舟节以及“吃九皇斋”习俗周等活动的开展和包装宣传,隆重推出“中国•盐丹文化博物馆”,占领盐丹文化研究与开发利用的高地和扩大社会影响。在民族文化原生地开展活动,有利于让游客和投资商参与和体验地域文化特色,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提升活动市场效果,提升彭水旅游的吸引力。


  其次,“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传媒中心”机构多渠道筹资,策划“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影视城”“中国•盐丹文化影视城”,开发相关文化的影视剧和数码媒体文化产品及产业链,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和消费者提供广泛舞台,更有利于长期在此举办区域性的艺术节、大型民族文化活动,以及景区文化表演、民族风情会演等的广泛开展。这种把民族文化旅游宣传与影视文化结合起来,通过民族风光片、电视、作品摄影等,充分展示彭水多彩、魅力的民族文化,把彭水民族文化游、生态游、自然风光游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最后,“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传媒中心”机构要组织力量,外地刊发宣传专栏、参加旅游产品说明会和展览会等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把“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生态博物馆”淳朴浓厚的民族风情、独特鲜明的“中国•盐丹文化博物馆”等文化资源对外宣传出去。


  4


  融入大武陵民族文化旅游圈,协同打造旅游交通环线体系


  武陵山区交通落后,主要客源地与景区路程遥远,区域内各主要旅游景区的小环线尚未连通,游客多走回头路,严重地制约阻碍了该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主动融入大武陵民族文化旅游圈协同发展空间策略,协调解决大旅游区交通问题,即通过建设区内网状或环线旅游交通。交通网络的建立一方面在地理上能将边区连为一体,另一方面也能缩短游客乘车时间,提高旅游质量。随着渝怀铁路通车,渝湘高速公路、黔江舟白机场的完工投用以及黔万高速、黔恩高速的启动,加上现有的铁路和航空体系,武陵山区旅游地对主要客源地的通达性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彭水要加强与吉首、恩施、黔江和铜仁等中心城市以及毗邻县、乡镇的交通建设,特别是加强景区交通线路建设,实现点对点的交通直达,形成畅通的公路交通网。重点要加强连接景区之间旅游公路、步游道、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旅游交通协同发展项目的实施,各地景点的对接,全面提升旅游地内外交通的通达性和安全性,实现区内环线旅游和途短游长。这无疑会促进彭水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