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各地新闻 > 正文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7-10-30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    收藏本页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改称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亦说北魏和平元年(460),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云冈石窟倚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是由当时统治中国北方的北魏王朝统一规划、设计并建设完成的皇家工程。

  云冈石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它以壮丽的典型皇家风范造像而异于其他早期石窟,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内容。它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亦代表着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亦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首批5A级旅游景区。


  外景


  云冈石窟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佛教造像51000余尊,最大的佛像高达17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窟内造像布局严谨,内容丰富多彩,雕刻精致细腻。按其开凿时间、洞窟形制以及造像风格,石窟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为大像窟,主尊造像均为13米以上,佛像身材挺拔健硕、雕刻朴拙浑厚,带有浓重的西域格调;中期石窟即今第1—3窟、5—13窟,为佛殿窟及塔庙窟,人物形象雍容华贵、潇洒俊逸;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皇家工程基本结束,下层官吏、贵族、僧尼、信士造像之风不断,开凿窟龛200余个,属晚期工程,即今第4、14、15窟和第20—45窟。


  第1窟 石鼓洞


  第1窟,位于石窟最东端,与第2窟形制、内容基本相同,并且两窟相连,因此称为双窟。


  第1窟平面为方形,平顶,中心塔柱。窟内面阔7.15米,进深9.45米,高5.75米。


  塔柱位于窟内中央,由塔座、塔身和塔顶组成。塔座风化比较严重,塔身为上、下两层,下层四面备丌圆拱龛,龛内均雕坐佛,龛外两侧各雕供养天人;上层四面均为三间盝形帷幕龛,南北各雕一坐佛,东西各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塔顶上部雕有须弥山与窟顶相连,四周有二龙盘绕。


  在洞窟的东壁并列雕有四个大龛,造像大都风化,下层有浮雕《睒子本生》佛经故事,仅存《国王入山田猎》和《国王误射睒子》两幅画面。南壁中层门拱东侧屋形龛内雕维摩、文殊像,西侧屋形龛内雕半倚坐佛和梵志;西壁也并列雕有四个大龛,已风化;北壁雕有盏形天幕大龛,大龛中又分三个小龛,主像雕交脚弥勒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两侧各雕思维菩萨像。顶部雕有直径1.4米的3朵团莲。


  第2窟 寒泉洞


  第2窟被称为寒泉洞,曾被列入云中八景之一的石窟寒泉,就是此窟。由于山泉流水终年不断,窟内积水塔映水中,故有“石窟寒泉倒栽塔”之名。《大金西京重修武州山大石窟寺碑》描述了云冈双窟雕刻内容的丰富和雕凿艺术的高超后赞美道:“妙笔不能同其变,辩口不能谈其目,巧力不能计其数,况若神游(于)鹫岭,宛如身诣于耆阇,此则制发响,闻者摄心,琢石则醴水流出,饮之愈疾,珍禽时聚,毒虫屏迹,此者灵感之大略也。”其中后半部讲的正是第2窟之石窟寒泉。


  第2窟与第1窟形制相同,窟内面阔7.55米,进深10.8米,高6.2米。


  中心塔柱分四层结构,塔底四周雕刻都已风化:第二层和第三层四面开龛造像,每层四角立八棱柱;第四层为未完成宝盖雕刻的塔顶。


  在东壁上层雕有仗乐列龛,有手持琵琶、筚篥、排箫、琴等乐器;下面雕有千佛;再下面并列雕有四龛,龛内雕有坐佛,龛之间雕有五层重楼塔柱;再下雕有佛本行故事,风化比较严重,仅能辨认清楚的是《太子较艺》的情景。西壁雕有四个佛龛,龛之间雕有佛塔。北壁主像为释迦佛,上部雕有伎乐龛、千佛,两侧龛为菩萨像。


  第3窟 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佛


  第3窟位于云冈石窟东部,又称灵岩寺。据《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中所记的云冈十寺之一的灵岩寺,就是对应的第3窟。洞窟崖面高25米,宽50米,窟内可容3000多人,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洞窟。


  洞窟平面呈凹字形,分前后室,前室顶部是洞窟外部的巨大平台,长50米,宽7.5米,平台褒西两侧为山体斜坡立壁,壁上开龛造像。两端各雕一高5.3米的方形三层塔。中间雕有一个弥勒洞,洞的北壁正面为盂形帷幕龛,主像交脚弥勒坐于狮子座上,两侧各雕一双手合十的善财童子。在洞窟崖壁的最上方排列着12个整齐的长方形梁孔,梁孔上方还有一排整齐的小椽眼。


  洞窟后室西端雕有主像阿弥陀佛,高约10米,两侧各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高约6米。三尊造像面部圆润丰满,花冠精美细致,衣纹流畅自然。从这三尊造像风格看,为初唐作品,是云冈石窟唯一的唐代佛像。在整个洞窟内,巨大的空间中没有留下任何艺术雕刻内容,仅看到凸凹不平的石壁和地面,显然还没有完工。


  第4窟


  第4窟位于第3窟西侧,洞窟内外凸凹不平,整体零乱,是一个没有完工的洞窟。


  第5窟 大佛洞


  第5窟与第6窟为一组双窟,两窟窟前现存有五间四层木结构楼阁,是清代顺治八年(1651)修建。


  第5窟为大像窟,形制与云冈早期洞窟相同,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高17.4米,宽18.7米,进深13米。北壁有隧道为诵经道(风化严重)。


  窟内主要造像是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佛。主佛为释迦牟尼,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结跏趺坐于洞窟中央,两腿盘坐宽15米,中指长2.3米,耳长3.4米,佛像经后世包泥、彩绘、贴金,是云冈石窟中包泥彩绘中艺术水平较高的一例。


  东、西两侧的胁侍佛高约8米,东侧胁侍佛造像为高浮雕形式,头部为北魏原貌,身体部分经后世包泥彩绘略显臃肿。西侧胁侍佛,由于泥皮剥落,露出了北魏佛像的原貌,高肉髻、高鼻梁、嘴角上翘、眉间有白毫,身着褒衣博带式服装,衣纹流畅,比例适中。


  在南壁上层东西两侧,各雕有一座高浮雕大象负驮五层须弥座佛塔,设计巧妙,雕刻精美,是云冈石窟佛塔的精品。


  第6窟 释迦佛洞


  第6窟是云冈石窟中最精华的洞窟,它雕刻华丽、内容丰富,在窟内雕有中心塔柱,高达15米,分上下两层,上层高6米,雕有四方佛。下层高9米,在下层的四面和洞窟四壁有保存完整的30多幅浮雕,这些浮雕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示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多个故事。整个洞窟布局紧凑,是云冈石窟的艺术珍品。


  第7窟 西来第一佛洞——窟顶飞天


  第7窟与第8窟是一组具有前后室的双窟。第7窟顶部的平綦藻井是摹仿木构建筑中天花板的一种装饰形式。平綦分为六格,中间为大团莲,四周由八身飞天围绕在莲花之间,顶部共雕有八朵团莲,四十八身飞天,整个雕刻表现出空灵、和悦的天官景象。


  第7窟南壁明窗与拱门间的长方形帷幕龛的龛楣上方由15朵莲花组成,龛内有胡跪状的六身供养天,她们发髻高耸,斜披络腋,体态优美,散发着一种超凡的女性美,被称为“云冈六美人”。


  第8窟 佛籁洞——后室南壁合掌露齿菩萨


  第8窟在窟门东侧雕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手持同月、弓箭,胸前置葡萄;西侧雕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手拿斑鸠、弓箭和日月。这两个护法神像,为石窟中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


  第9—10窟


  第9窟 前室北壁上层飞天


  第9窟和第10窟为一组双窟。在9窟前室北壁窟门与明窗之间雕有中国传统式样的仿木结构瓦垄屋顶门楼,瓦顶以一斗三升人字拱雕刻,屋脊两端雕有鸱吻,有五翅鸟和四个花纹式三角形,屋顶刻有瓦垄、椽檐,两侧垂脊出檐角处各雕飞天,下方由八身手持华绳飞天相拥博山炉。在门楣的上部雕有五朵突起的莲花门簪,门楣两侧各雕护法金刚,整个图案精巧细致。


  第10窟 前室毗卢佛洞


  第10窟门楣与明窗之间,雕刻有宽约5.3米,高约1.7米的层峦叠嶂须弥山。山峦共三层,最下层雕有12个化生章子,都是双手合十状;第二层,山中有茂密的树林和竞奔的动物,山间二龙盘绕,龙首分别朝东西两侧;龙身上方为第三层山峦,高低错落,动静结合。在须弥山的东侧雕有三头四臂手持太阳和月亮的阿修罗,西侧是五头六臂手持弓箭、太阳和月亮的鸠摩罗天。


  第11窟


  第11窟为塔庙窟。中心塔柱高13.3米,分上、中、下三层,最下层匹龛,各雕高约8米的主像。在洞窟西壁凸出的平台上,横开一宽7.4米、高2.4米的瓦顶屋形龛,龛下雕刻有高约2.5米的七佛立像,身着褒衣博芾,个个神采奕奕,飘然若仙,是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的代表作。


  第12窟 离垢地菩萨洞


  第12窟俗称音乐窟。洞窟四壁满雕飞天伎乐。北壁最上层从东到西雕14个天官伎乐,分别为坦鼓、埙、义觜笛、细腰鼓、琴、箜篌、筚篥、琵琶、筝、横笛、排箫、齐鼓、吹指等乐器。下一层为16个飞天舞伎,她们姿态优雅,舞姿蹁跹,面相和悦,栩栩如生,反映出北魏宫廷乐队的时代风貌,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


  在南壁列柱上方和东西壁与窟顶相交之处,以镂空高浮雕的形式雕有6个夜叉伎乐像,其中有一个最引入注意,扭腰耸胯、合掌高举、双脚交叉而立,好似一个指挥家,其他5个各执弹拨乐器、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整个洞窟好似一个正在举行盛大佛国音乐会的庞大音乐厅。


  第13窟 文殊菩萨洞


  第13窟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高13米,头戴宝冠,颈戴项圈及璎珞,左手扶膝,右手施无畏印,右手臂下雕有一四臂力士托举,既起到支撑作用,又突出表现了艺术装饰美学效果,是云冈石窟雕刻设计精妙的典型。


  第14窟


  第14窟窟内平面为长方形,宽7.7米、深8.2米、高9.3米,因渗水严重,前立壁已崩塌,洞窟北壁主像已风化。


  第15窟


  第15窟俗称千佛洞。窟内四壁满雕排列整齐的佛像,现保存下来的造像有8900余尊,是云冈石窟保存佛像最多的洞窟。


  第16-20窟


  第16至20窟,被称为昙曜五窟,位于石窟群西部,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兴安、和平年间,由著名高僧昙曜主持开凿,是早期洞窟。这些洞窟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佛教石窟造像的精华。


  昙曜五窟主像形体高大,气势磅礴,高度都在13米以上,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宰帝形象,占据窟内主要空间,洞窟平面呈穹窿顶,马蹄形,一门一窗,外壁满雕千佛。


  第16窟 立佛洞


  第16窟主像释迦牟尼高13.5米,赤脚站立在莲花台上,波状纹发髻,面貌俊逸,象征当时下令开凿石窟的文成帝拓跋濬。


  第17窟 弥勒三尊洞


  第17窟主像交脚弥勒菩萨高15.6米,是石窟群中最大的一尊交脚弥勒菩萨像,高肉髻,面部丰满,形体魁伟,象征还没有继位就死去的景穆帝拓跋晃。


  第18窟 立三佛洞——白佛爷殿


  第18窟主像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牟尼立像,高15.5米,面颊丰圆,眉眼细长,鼻梁高挺,右手下垂,左手持衣角执于胸前,象征北魏灭法的太武帝拓跋焘。


  第19窟 宝生佛洞


  第19窟主像释迦牟尼高16.8米,结跏趺坐于洞窟的中央,是云冈石窟的第二大佛像, 象征北魏第二个皇帝明元帝拓跋嗣。


  第20窟 白佛爷洞——露天大佛


  第20窟前立壁已坍塌,佛像显露在外,称为露天大佛。主像释迦牟尼高13.7米,高肉髻,面相方圆,两耳垂肩,深目高鼻,眉间有白毫,蓄八字须,嘴角上翘,双肩齐挺,双手作禅定印,身材魁伟且威武慈祥,被称为云冈石窟的外交大臣。象征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这不仅是北魏早期佛教艺术的杰出作品,也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


  第21-45窟


  第20至45窟位于石窟群西部,这些洞窟多是北魏太和十八年(494),由平城迁都洛阳以后开凿的,其规模小密度大,均属于晚期造像。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