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文化交流 > 两岸交流 > 正文
两岸青年秦陵“访俑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6-7-18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    收藏本页

“我的民俗相册——两岸青年走进陕西”系列报道之二

  中国城市文化网7月17日讯(记者 任秋平)  由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我的民俗相册——两岸青年走进陕西”活动已正式拉开帷幕。来自海峡两岸的30名青年志愿者,来到秦始皇陵博物馆,形态各异的陶俑、车马、青铜器,让大学生们惊呼赞叹不已,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留下这穿越时空两千多年的“古代人物”。

  两岸志愿者们介绍说,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早在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作为中国人,是一件令人无比自豪的事。尤其是两岸大学生共同拍摄,更具空前意义。

  拍照之余,大学生们更是兴致勃勃地谈论起兵马俑背后的史学、人文底蕴,虽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淡江大学等多所学府,所学专业也各有不同,但对历史、文博的浓厚兴趣,却丝毫不减专业学生。

  谈论最多的是“俑”的本意,也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大家普遍认为,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始皇帝的价值观分不开。秦俑严格地摹拟实物,尤其是独一无二的表情,是其成为世界级瑰宝的原因之一。

  活动现场,二号坑形态神勇的“立射俑”与“跪射俑”,更是引来志愿者的近距离“聚焦”。二者一站一立,均手持弓弩,身着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踏尖履,神情平静刚毅。尤其跪射俑,是所有出土的兵马俑中,唯一发现时就极其完整的兵马俑,其身后的铠甲上还残留有红色涂层,十分珍贵。虽游客众多,志愿者们依然不辞辛劳上前拍照。

  陶俑之外,两千多年前的陶匠,也成为年轻人的“热议”。据导游介绍,在陶俑、陶马身上的一些隐蔽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刻划或戳印文字。陶匠共分四类,第一、二类是来自中央官府制陶作坊的陶工;第三类是来自地方制陶手工业作坊的陶工;第四类因文字过于简略,对其来源尚难作出判断。对这些无法进入镜头的古代工作者,大学生们表达了无尽的遗憾与敬意。

  新闻延伸——寻索半坡“文明符号”

  下午,主办方携同志愿者一行,来到“半坡遗址博物馆”。

  房屋遗迹、圈栏、窖穴、陶窑、墓葬、幼儿瓮棺、近万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成为这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特殊“文明符号”。

  彩陶、骨制斧、锛、刀、笄、针等各种工具、骨笄……沉睡了6800多年,任世间朝代兴替,任外界沧海桑田,默默固守着,似乎只为等待这一群手执相机的年轻人。

  灯光频闪之后,渐渐安静下来,和多数游客一样,大家对着半地穴式的房屋及鱼池中汲水的半坡姑娘石雕遐想不已。沐浴都市文明成长起来的学生们,面对原始之美,可曾想到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艺术的那种真情“回归”?如果有,那么真得不虚此行!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