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各地新闻 > 正文
重庆将实施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6-6-30    www.citure.net  来源:重庆日报    收藏本页

日前,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科学编制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发布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配置标准,统筹五大功能区域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建设。”

下一步,我市该如何统筹五大功能区域文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这又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日前,市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江卫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市将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构建城乡文化服务圈。并根据《意见》对“各区域功能定位更加科学”的要求,结合五大功能区域定位、资源禀赋,让巴渝文化呈现出区域特色。

形成“农村半小时、城市10分钟”文化服务圈,向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倾斜投入资源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据统计,近年来,我市区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实现全覆盖并免费开放,年服务人次合计逾2500万。社区电影放映、农村文化中心户、公共文化物联网建设在全国率先启动。年均送戏1000场以上、送书60万册以上、送电影12万场以上到基层。

“统筹五大功能区域文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是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江卫宁说,“为了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切实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我们将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构建城乡文化服务圈。”

下一步,我市将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以区县为单位,全面推行《重庆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明确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水平,通过扩大供给、考核绩效,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读书报刊、听广播、看电影电视、观展览演出、参加培训、使用文化设施设备的权益。将贫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向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倾斜投入。

与此同时,我市也将衔接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将撤乡并镇、撤村建社后闲置的文化站室一并统筹,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水平,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改扩建,到2020年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形成农村(行政村)半小时、城市(社区)10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的文化服务圈。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引导各功能区域错位、协调、联动发展

近年来,文化在我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据悉,我市文化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社会投资踊跃,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十大门类。截至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54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3.4%。

“《意见》的出台,让我们对如何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和认识。”江卫宁说,下一步,我市将结合五大功能区域定位、资源禀赋,引导各功能区域错位、协调、联动发展。

具体而言,把都市功能核心区打造成文化资本聚集区,力推“文化+金融”、“文化+商贸”,发展文化总部经济,建设一批辐射力强的文化消费综合体,引导高端文化要素聚集。把都市功能拓展区打造成新兴文化拓展区,力推“文化+科技”,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引进、孵化大批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文化实体。把城市发展新区打造成文化生产配套区,力推“文化+制造业”,配套当地支柱、特色产业,发展工艺美术品、印刷包装和文化用品生产,助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把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打造成文化生态旅游区,力推“文化+旅游”、“文化+农业”,深挖当地非遗资源,在整体保护文化生态基础上,建设文化旅游经济带和创意农业观光区,培育民族民俗产业。

此外,我市还将支持有条件的区县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和需求,打造特色文化园区。科学开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鼓励其与旅游商业街联动,打造特色文化街区。

立足各功能区域特点,做好文物遗产“亮、保、建、养”四篇文章

作为一座有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我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我市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格局初步构建。目前已完成三峡文物、抗战遗址抢救性保护工程,修复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潼南大佛本体,发掘南宋衙署遗址,将钓鱼城、白鹤梁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新增国保单位35处,历史文化名镇2个、名村1个,传统村落63个。新增博物馆24家,全市博物馆年服务人次逾2000万。

“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我们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巴渝文化创造性转化。”江卫宁表示,今后我市将通过更完善的保护体系、更持续地利用渠道和更广泛的传承载体传习人群,努力使文化遗产“活”起来,彰显重庆历史文化名城风采。

下一步,我市将有侧重地做好文化遗产“亮、保、建、养”四篇文章。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做好“亮”的文章,突出亮点,挖掘传统巴渝、开埠建市、抗战文化、革命圣地等资源,集中修复“一岛两江四岸”遗址,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风采。城市发展新区做好“保”和“建”的文章,挖掘摩崖石刻、石窟寺院、名镇名村、军工遗存等资源,新建一批文化保护设施,确保新区文脉不断层。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做好“养”的文章,挖掘乡土民俗、自然生态、史前文明、三峡移民等资源,整体构建文化生态保护区,形成两翼特色文化。

此外,我市还将深化大遗址保护利用,继续推进钓鱼城、白鹤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设南宋衙署遗址公园,修复重庆古城墙、大足石刻卧佛,加强龙骨坡、白帝城等考古挖掘。规划打造渝中母城、南滨南山等历史文化风貌区,恢复木洞、丰盛等古镇,开发特钢厂等工业遗产。引导各功能区域集中资源挖掘特色文化,抓好实物留存等内涵聚集,注重产品开发等转化落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民素养教育、特色文化旅游及群众就业增收结合起来,使文化遗产传承融入社会生活。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