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人物 > 人物故事 > 正文
文学大师杨绛去世 我眼中的杨绛先生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6-5-26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    收藏本页

我眼中的杨绛先生

  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杨绛先生是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钱钟书赞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由杨绛先生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当听到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一股伤感油然而生。起初刚接触到杨绛这个名字,还被称为先生,我以为是一位男士,当得知她居然是一位女士时,心里由衷的感叹,这是要有多高的文学素养才能称的上先生呢!深入了解之后,便对一生都在做学问的杨绛先生深深折服了。

我眼中的杨绛先生

  我对杨绛先生最初的了解,大概就是她的书吧。最早接触的书籍是《我们仨》。2003年,素色封面的《我们仨》出版。钱钟书、杨绛、钱瑗,三口之家的温暖让包括我的很多读者心头轻颤。92岁的杨绛说,“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这本书看的我很是揪心,杨绛先生把与丈夫女儿天人相隔的遗憾和悲痛写的淋漓尽致,使我久久不能释怀。

  杨绛先生生于20世纪初,几乎把20世纪知识分子所有的遭遇都经历了。但是这也磨灭不了她的一颗热爱文学的心。一生都在做学问的杨绛先生再忙也不忘给热爱学习的读书人创造学习机会。90岁时,杨绛先生完成了一份“三个人”的心愿:“我自己一个,还有已经去世的钱钟书还有我们的女儿钱瑗。我跟钱瑗在钱钟书的病床前边,我们一起就商量好了一件事。就是说,将来我们要是有钱,我们要捐助一个奖学金。这个奖学金,就叫好读书奖学金,不用我们个人的名字。”她说:“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是扶贫。贫穷人家的儿女,尽管他们好读书,而且有能力好好读书但是他们上中学就有困难,上大学就更不用说了。”杨绛先生将她和钱锺书的部分稿酬捐赠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出版社的人去杨绛家不带稿费,只是带一张稿费通知单,告诉她有多少稿费转到奖学金里去了。

我眼中的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105岁,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百年。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但杨绛先生始终没有改变,无论是对爱情的态度,还是对文学的态度,抑或对社会的态度。这主要是缘于杨绛先生一生贯彻的“不争哲学”。这钟淡然的风骨在她的住所也有体现,杨绛先生的家是几百户中唯一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

  杨绛先生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何况先生留下了那么多美丽隽永的文字。伟大的作家总是用伟大作品为人生背书,在杨绛先生身上同样体现了这一点。网上流行着杨绛先生送给年轻人的箴言,其中最出名的要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是杨绛先生翻译的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她特别喜欢这句话,这也是她一生的人生哲学。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