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礼仪习俗 > 礼仪习俗-综合新闻 > 正文
春节习俗的变迁于文化传承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6-2-24    www.citure.net  来源:北京晨报    收藏本页

年过完了,吐槽“年味变淡”却成了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话题,不少年轻人开始集体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情形。淡忘的年俗仪式、日益“简便”的团聚方式……让昔日欢天喜地的“过大年”几乎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怀旧。如何看待年俗的变迁?如何让春节习俗文化得以传承?

●支持

过年过的是信仰

即使是现在的春节仍然主要还是一个关于吃的仪式。正如文化学者朱大可所说,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春节确实是“食物摄取的狂欢仪式”。然而,如果把春节仅仅定性为吃的仪式或吃的狂欢,甚至把春节说成陋习,那是不准确的。因为在物质逐渐富有的今天,虽然春节的吃仍然是很重要的一种文化,但除了吃还有很重要的其他内涵——一种团圆文化。

中国之所以有春运,中国春运期间之所以一票难求,就是因为农民要春节团圆就得往家里赶。外国也有农民工,但外国没有春运一说,一是中西文化有差异,二是外国讲独立但不会破坏团圆。中国人家的观念太重,回家过年回家团圆,就成了中国春节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比较赞同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祁林副教授的观点,过年实际过的是信仰。可以肯定地说,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春节文化中的神鬼说道或者信仰越来越淡,这是必然的。还有,就是对公平正义的渴求越来越渴望。这都是年味越来越淡的原因。在我看来,现在的春节仍是一种仪式,只是不全是吃的仪式,更是为了一种希望。

春节不只是吃的狂欢,也不是物质的大消费大浪费,还有一种文化在其中,这才是春节的真正内涵。过年贴春联贴门神是文化,春节挂花灯放鞭炮是文化,至于穿新衣、吃好的、小孩子拿红包都有很深度的文化内涵。过去人们祈求的是祛病免灾风调雨顺,现在人们过年更祈求官员多为老百姓办好事,人民共享劳动成果。

李英锋

●评判

尊重才能传承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人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按照风俗说法,传承后世者有祭祀神明、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主要内容。古时的春节,有一整套完备且繁琐的规矩、复杂的仪式,众所周知,繁琐往往凸显尊贵,也因此,“过年”在人们心目中,充满敬畏之感。

而这仪式,每每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比如糖瓜儿这种年节食品,就与祭祀关联紧密。二十三要祭灶王,大人们会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关东糖供着,据说是请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又有说法是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当然,这美食最终落在孩子们口里。

如今,孩子们天天有美食相伴,可是,家长们又何尝尊重这一传统,何尝亲力亲为地告诉孩子们,曾经有这样一段饶有兴致的传说呢!一句话,我们日益疏远了年俗,更没有为传承做好任何准备,如果拒绝参与,年味儿又从何而来?

正是在传统年俗的筹备当中,年的味道被酝酿出来,而参与其间的人们也感受着快乐祥和的氛围。更有贴对联、剪窗花、走亲访友、拜年看望长辈等习俗,透着浓郁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可以说,过年过的是一种向往,年俗里满是老百姓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望。

所以,作为社会仪式,年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延续,如果我们能够在这样的高度上加以重视,年俗就不会失落,乃至被抛弃,毕竟,连双11都能够被生生打造成购物狂欢日,与民生息息相关、饱含一个国家美好祝福的春节的习俗,又怎能不发扬光大呢!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