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上海艺术家杨烨炘送“出轨·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各地新闻 > 正文
阳泉:创新文化体制机制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5-5-13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    收藏本页
  创新文化体制机制、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增强城市发展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过去的一年,我市实施“文化兴市”战略收获颇丰,文化真正成为了生产力,惠及民生。

  亮点一:长篇科幻小说《三体》在美出版

  2014年12月25日下午4点,一场别开生面的颁奖盛典在阳泉广播电视台1号演播大厅举行。第一个走上舞台领奖的是国内科幻文学领军人物刘慈欣。他的代表作《三体》于2014年11月在美国出版发行,印数为15000册,后又加印4000册,成为第一部在美国发行的中国科幻长篇小说,为山城阳泉更为我国科幻文学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站在领奖台上,刘慈欣和大家分享了他的创作心得:“写作是个十分个性化的东西。从事写作的人不要去模仿别人,要发挥自己的特点,把精力放在发挥自己的长处上,克服自己的短处。”


  刘慈欣,祖籍河南,在我市长大,去年刚刚调入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工作。代表作有《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其作品宏伟大气、想象绚丽。《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界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著名科幻小说作家mikeresnick这样评价:“《三体》当得起任何赞誉。”


  亮点二:首部数字电影《伏击》制作完成


  在图书业,刘慈欣的《三体》让世界瞩目。在影视业,我市也收获颇丰,取得突破。其中首推我市首部制作完成的数字电影《伏击》。


  2014年7月29日,山西省塑造文化品牌数字电影工程之阳泉篇《伏击》观影座谈会举行,标志着这部影片正式制作完成。影片以抗战初期的娘子关保卫战为背景,重点描写了发生在我市平定县七亘村刘伯承指挥的两次设伏消灭日军的故事,即历史上有名的“七亘大捷”。“七亘大捷”是载入中国和世界军事史的一次著名战例,也是刘伯承军事指挥艺术的重要体现。剧中刻画了八路军某部二团副团长王近山、班长董明才、爱国教师穆秀岩等角色,真实再现了历史上这次以小击大、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同时,该剧多有阳泉平定方言、阳泉风物人情,具有较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阳泉儿女支持抗战、英勇献身的不屈精神。


  把这段传奇故事搬上荧屏一直是阳泉人的梦想,去年终于得以实现。电影《伏击》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和省电视台组织专题展映播放,并适时推向国外的各大电影节。据市文联副主席赵存珍介绍,《伏击》不仅填补了我市电影方面的空白,也宣传了阳泉的重要文化元素,将对阳泉旅游业、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亮点三:纪录片《最后的铸造厂》在央视播出


  与电影《伏击》同台争辉的还有三集纪录片《最后的铸造厂》。


  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立项,阳泉广播电视台历时1年4个月制作完成的三集纪录片《最后的铸造厂》于2014年4月30日、5月1日、5月3日晚黄金时段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观众的普遍好评,这是我国近年来少有的以国企工人为主题的纪录片,也是继五集纪录片《大汖》后,我市在央视播出的又一精品力作。


  该片主要讲述了有着60年历史的阳泉阀门厂铸造车间在关停前后,工人们的命运和前途的故事。创作上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技巧,原生态的声画语言,生动的细节表现,多种视听元素的组合运用,既遵循了纪录片的创作原则,又创新了表现形式,是我市近年来在央视播出的有分量的作品,达到了全省一流的创作水平。该片在央视的连续播出,极大地提升了阳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亮点四:砂器与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艺入非遗


  过去一年,我市在文学影视业大放异彩,在文化产业上也是锦上添花。已然享誉全国的平定刻花瓷和平定砂器,又获殊荣。


  在去年7月份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平定县张文亮、张宏亮兄弟二人申报的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艺和砂器制作技艺双双入选。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国字金招牌,是张文亮、张宏亮兄弟二人执著甚至固执坚持的结果。张文亮、张宏亮兄弟的父亲是平定刻花瓷传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张聪。在父亲的影响下,兄弟二人从小耳濡目染,传承了平定陶瓷纯手工制作技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市场原因传统陶瓷技艺面临失传困境。在兄弟二人艰难传承与守护下,“平定刻花瓷”这一民间瑰宝才得以传承。


  哥哥张文亮的刻花瓷,技艺娴熟,刀法遒劲犀利。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博览会上斩获殊荣。弟弟张宏亮的砂器把剪纸、刻花等工艺与砂器巧妙结合,使过去单纯的生活用具发展成为以砂器为载体的工艺制品。现在,由中国陶瓷协会授牌的全国唯一一家砂器研究所落户在张宏亮的砂器厂,在这里他还将主导制定全国砂器行业的行业标准。哥哥张文亮说:“我们要不遗余力,把手中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亮点五:“中国刻花瓷文化园”入选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


  同样从事刻花瓷传承、保护、开发的平定古窑陶艺有限公司,去年也凭借“中国刻花瓷文化园”项目,入选全国2014年度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走在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前端,是全省唯一入围项目,成为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又一亮点。


  中国刻花瓷文化园建设项目占地3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1.8亿元,包括刻花瓷生产车间、创新研发设计中心、刻花瓷文化主题生态酒店等,不仅具备了刻花瓷研发生产、专业化人才培养的条件,还兼有文化休闲旅游和文化产业示范功能,是我市唯一的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待文化园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晋东地区规模较大、功能齐全、影响较大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陶瓷工业、文化产业旅游景区,可安排就业600余人,年产刻花瓷艺术收藏品、定制礼品、高档容器包装以及现代陶瓷作品300多万件,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对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刻花瓷等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工艺美术人才,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等都起到积极作用。如今,刻花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此在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亮点六:上海、大连、阳泉美术作品联展巡回展出


  叫响山城文化名片,除了要有响当当的文学影视作品,还要有开放畅通的展示平台。因此,跨区域跨省份举办三地美术联展,成为我市又一亮点。


  2014年10月24日,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和大连市文联联合举办的“丹青绘美中国梦•大连、上海、阳泉美术作品联展”分别在三个城市开展,共展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150多幅。作品题材广泛、格调高雅、风格各异,既有传统海派文化的底蕴和大都市现代繁华之美,又有黑土文化的粗犷和蔚蓝色海洋的深邃,还有黄土文化的厚重和太行浩气的雄姿,体现了三地艺术家不同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艺术美感,让观众为之赞叹。


  上海、大连、阳泉三个不同地区的城市,因为40年前的一次工人画展结缘。1974年10月,“上海、阳泉、旅大工人画展”首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共展出三地工人画172件,许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三市工人画”也被载入中国美术发展史,成为全国的一张文化名片。据统计,经过多地巡回展出,共接待32个省市自治区参观团和各界群众149万人。2011年又举办了“脊梁———上海、大连、阳泉职工画展”。


  时隔40年,“三地联展”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三地艺术家在艺术创新上的积极探索,在艺术形式上的才华横溢,也领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出文化作为当今城市软实力的强大魅力。更重要的是延续、增进三市之间的友谊,促进城市文化交流和发展,推进三市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向更广泛更深层次迈进。


  亮点七:偏远贫困村“一年一场戏”工程暖民心


  “文化兴市”战略的实施,既要走出去,叫响山城文化名片,也要苦练内功,让文化成果润泽山城百姓。


  去年,市政府将300个偏远贫困农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活动定为了为民办的实事之一。这种通过政府买单的方式,为全市300个偏远贫困村每年送一场戏,解决偏远贫困乡村“看戏难”问题,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从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活动从2014年炎炎夏日到深秋收获时节再到初冬寂寂,晋剧的调调儿、豫剧的唱腔儿,以及歌舞的美妙,都随着“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活动,感染着全市233个贫困村和67个偏远欠发达村的每一位老乡。截止到去年11月底共演出300场,所到之处深受群众欢迎,演出效果、现场氛围都非常好,给村民们送上了精彩的文化大餐。


  这次文化惠民活动内容积极健康,形式丰富多彩,加上演员精神饱满的演出,与群众热烈的互动,为广大群众送去了高品质的文化服务,赢得了群众满意。


  亮点八:盂县创建楹联文化县


  去年,在为山城百姓提供更加健全完善的文化公共服务的同时,我市还通过实施各种文化工程,不断增加阳泉文化底蕴。盂县“中国楹联文化县”文化项目的打造,就是这样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


  盂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崇文之风盛行。盂县楹联在明代就大量书写刊刻于庙宇,到清代应用更加广泛,至今仍有大量流传于世的名联。走进盂县,从县城到农村,从藏山景区到永清寺,从县城人民广场到中小学,随处可见一副副各具特色的楹联,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作为盂县重点推进的三个标志性楹联文化工程之一,盂县人民广场和永清寺、藏山被打造成了“楹联文化广场”、“佛教楹联文化园”和“楹联文化风景区”。盂县还相继开展了楹联摄影大赛、楹联基础知识讲座、楹联笔会及“楹联文化进校园”等活动。


  如今,盂县一中、盂县四中、孙家庄中学等学校被确定为中小学楹联教育示范基地。盂县诗词楹联协会会长孙林泽说:“小小楹联赋予了盂县别样的生命力。”


  亮点九:我市健儿参加亚运会、省运会喜获佳绩


  文化兴市,体育先行。2014年,我市的体育健儿参加了亚运会、省运会等重要赛事,并喜获佳绩,成为我市又一文化亮点。


  2014年9月19日到10月4日,第17届亚运会在韩国仁川举行。我市有3名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本次比赛,分别是射击运动员王智伟,蹦床运动员涂潇,乒乓球运动员武杨,他们共获得2金3银1铜,这是我市运动员参加亚运会的历史最好成绩。


  2014年5月至8月,山西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举行,比赛分竞技体育项目和群众体育项目2个部分。由全省11个地市参加的竞技体育项目,19个大项539个小项中,只有3人次在2个小项中打破全省纪录。其中,我市运动员在一个项目上便抢占了两个席位。经过全体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顽强拼搏,我市体育代表团以输送16名运动员257枚金牌获得输送贡献奖第三名,历史性地进入全省前三;以金牌73.75枚、银牌54.75枚和铜牌59.25枚,位列全省金牌榜第四,以总分2094.25分居全省总分第六,并且整体被大会组委会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圆满完成了赛前既定的目标和任务。


  亮点十:“一校一品、一生一技”校园文化建设助力均衡教育


  文化兴市,教育为本。去年,我市教育部门在全市各类学校中启动了以“创建一校一品、确保一生一技、鼓励一生多技”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促进了全市教育由“外延发展”向“内涵提升”的转变,使学校整体育人环境得到改善。


  工程开展以来,全市各中小学校呈现出教育教学秩序井然、师生面貌良好、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学生第二课堂生动活泼、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生动局面,各具自身特色的校园主题文化正在形成。


  如今,通过多种渠道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渗透,我市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以坚持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繁荣发展为核心理念,以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生动局面。以“合理完备的物质文化、师生和美的行为文化、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规范有序的制度文化、各具特色的社团文化、异彩纷呈的艺体文化、团结合作的班队文化、纯良正直的廉政文化”构成的校园“八大文化”体系正在形成。


  风好正是扬帆时,美景已经绘就。站在新的起点、开启新的航程,未来,山城文化发展会像春雨滋润心田,文化惠民的探索不止,创新不断,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会不断丰富和持续提升。我们期待着。(郁静 王伟)


  来源:阳泉日报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