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文化思考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步伐远远赶不上现代化的速度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5-3-26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    收藏本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副主任田青忧心非遗现状,盼能找到良药让其“活”下去。

田青的手机里保存着一段视频,是他今年春节期间前往陕北基层考察的见闻:一个村庄偌大的戏台上,演员卖力地表演当地传统戏曲,台下却空无一人。

后来他发现,年轻人都在打牌、打麻将,孩子们在看电视。“老百姓对城市文化的追求、对乡土文化的淡漠、忽视、甚至是遗弃”,让田青感到“有点无力”。

近十年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有39项,排世界第一。建立了从县级、市级、省级到国家级的四级保护目录体系,国家级名录已经批准了3批1219项。

此外,还建立了传承人制度,以活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15个生态保护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它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整体保护。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然而,让田青担忧的是,中国日渐加速的城镇化过程中,非遗产生和滋养非遗的传统文化土壤正在慢慢消失。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显示,1978年至2013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预计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

在中国农村人口逐步走向城镇的同时,农村“空巢化”、“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村的年轻人离开农业生产进城务工,根植于农村、源于农村生活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断根”的危险。

“传统文化绝大多数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几乎全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乡土文化、地域文化,都跟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农村密切相关。城镇化意味着和乡土文化的分离。”田青担心,丢失了文化传统的人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们去少数民族地区看到吊脚楼,多漂亮。吊脚楼的主人恨不得赶快把这个吊脚楼拆了,盖一个砖房。我们说砖房丑,他说有卫生间,可以洗澡。他们要过城镇生活。”在田青看来,保护非遗最大的难度,难在人心。

他举例,每一分钟,就可能有一首民歌、一个乐种、一种手艺或一座古建在消失。比如民歌,过去有很多劳动歌曲,插秧时要有插秧的号子,薅草时有薅草的锣鼓,伐木时有伐木歌,随着生产方式完全消失,这些也随之消失。地方戏曲剧种已由50年前的360余种减少到今天的200余种,能够看到舞台演出的只有80余种;很多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后继无人。

田青用一个比喻形容了非遗“生老病死”的过程,“就像你的父母,老了、病了,得了不治之症,你怎么办?你总要尽孝心,以最大的努力来抢救。文化遗产和我们的父母一样,我们有这份感情。当我看到剧场里,演员卖力地唱,台下空空荡荡的时候,我就像看见自己的父母躺在病床上。”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谈到非遗未来,这位从事了非遗保护近20年的老人显出忧心,他希望尽最大努力为非遗找最好的“医院”和“药”,让躺在病床上的非遗活下来。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