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上海艺术家杨烨炘送“出轨·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专家专栏 > 正文
国务院参事仇保兴:创新驱动中国城镇化发展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5-3-24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收藏本页

城镇化是缩小贫困差距的重要方式,也是刺激内需的重要方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经济峰会“创新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分论坛上,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国推进城镇化,一定要有创新,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新型城镇化。

避免单向城镇化人口要有弹性流动

国务院参事仇保兴认为,创新驱动的中国城镇化,有以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第一,要避开把人口更多地集中在大城市里。中国的城镇化应该走一条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路子。当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改善小城市、小城镇的人居环境、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

第二,城镇化与机动化是相伴随的,要保持高密度的城市发展,而不能使城市的密度下降。相应的,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城乡规划制度的改革、用地制度的改革等都要服从于这一特点。

第三,建筑必须是节能的建筑、绿色的建筑。政府要出台强制性措施,保证到2020年有一半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

第四,要加强对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城镇化过程中,中国每年消耗的水泥占世界的50%,钢材占35%,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一旦被推倒,将无法重建。

第五,要避免单向城镇化。农村人口单向涌入城市,这种“有去无回”的城镇化模式是无益的。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都是单向城镇化,中国要避免这一点,要使人口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弹性流动,这就是创新。

“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中国沿海劳动力岗位损失了6000万个。这些农民工大部分都回到了乡里,使得农产品的精耕细作上了一个水平。金融危机恢复以后,农民工逐步从乡间又转移到城市。我认为,这种弹性结构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仇保兴说。

房企应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趋势

“房地产企业应更加主动地适应城镇化、信息化的趋势,加强商业模式的改革创新,逐渐从满足单一的住房需求,向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过渡。”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说。

张玉良认为,在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发生了很多外部变化,城镇化到底怎么做,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同样关系到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以创新来驱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张玉良提了四点建议:

第一,应该更加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而不是简单地把人来回搬。

第二,应该更加注重产业和城市的融合。有居住的地方,必然需要就业,如果没有好的就业,这种转移是不健康的。转移过程中还需要生活、工作配套设施。设施的完备以及设施标准的不断提升,都非常重要。

第三,应该体现市场化为主导,尊重整个城市与经济发展的规律。

第四,应该更加强调建设新型城市,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用智慧和绿色的思维来建设城市。

可持续的城镇化需要技术、政策和行为“三结合”

ABB集团首席执行官史毕福认为,要通过技术、政策和行为来统筹规划,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这将有助于实现社会的新繁荣以及可持续城市模式的建立。

在史毕福看来,技术不但能够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也能支持个人高质量的生活。

在政策方面,他认为,必须要有强制性的政策。“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政策需要推进,要鼓励节能技术,这样才能实现更高的互联互通和更好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有新的政策,这能够使正确的或者是合适的技术运用起来,实现模式的转换。”

“从行为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同时运用胡萝卜和大棒。要使大家充分理解行为会带来益处,并提供一定的激励。如果只说不做或者没有正确的行为,则要进行相应的处罚。”

“只有把技术、政策和行为这三个要素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史毕福说。

新型城镇化给交通体系创新带来契机

道路交通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沃尔沃集团总裁、首席执行官欧罗夫·佩森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的机动车渗透率还很低,这其实给中国提供了独特的机会,让中国城市利用这个“空白”打造更加高效、绿色和符合经济效益的交通解决方案。

欧罗夫·佩森称,为了促进可持续的交通体系创新,特别有必要让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参与进来。“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激励产业界、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之间建立联系。”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