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文化讲坛 > 正文
纪录片《记住乡愁》:以文化人 以德润心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5-3-1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收藏本页

王文章

由中宣部等部门指导、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它以开阔的视野、深入的触角,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现我国具有典型性的传统村落风貌,挖掘积淀其中的深厚传统文明基因,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以亲切而真实可见的方式,表现生活于传统村落的当代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人际关系,在历史性与当代性的联系中,形象地表达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记住乡愁》以抒情诗般的记叙,流淌在观众的心中,给人以情感的感染和心灵的震动,它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一粒粒珍珠,串连成一条熠熠闪光的项链,闪耀在观众的心中。《记住乡愁》给我的深刻印象是,一个重视重现历史文化传承和时代创新的民族,必将是一个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民族。

百集系列片《记住乡愁》中的百村,从物质存在形态上讲,百村百貌。村落布局、建筑样式、自然环境,形态各异。无疑,这些传统古村落历史悠久,传统文明积淀深厚。这些在今天被视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统文明,以活态的方式在生活其间的当代人身上传承下来,体现出来。

《记住乡愁》系列片的制作者正是将固态性村落与活态性文明传承相统一,将历史性与当代性相统一,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相衔接,将镜头对准在传统古村落中生活的当代人,表现他们对历史文明的活态传承,而这些活态传承则大都是以平凡而又不平凡的、饶有兴味的讲故事的方式叙述出来,使观众感同身受,如临其境,不知不觉沉浸其中,深受感染。这些生活在传统村落里的当代的人们,在祖辈的文化传承中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价值理念。专题片的制作者们显然是作了深入的挖掘和思考提炼,从强调百村在文化传承方面各不相同的特点出发,更加突出和鲜明地表现百村在优秀传统文明传承上的不同特点或不同侧重点,所以会使各集看起来各不雷同,但又会从整体上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相对完整性。从生活在传统古村落中的当代人身上体现的传统文明,让我们看到传统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紧密联系。这启发我们应该十分重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化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以高远的人文情怀深刻指出我国城镇化建设,不仅仅在于改善人居环境,更在于延续传统文化精髓的美丽乡愁。我们应该以一种时代的担当和文化自觉来承担这样一种责任。《记住乡愁》百集系列片的制作,从文化的角度,以一种时代的担当和强烈的文化自觉,把有历史记忆的环境——传统古村落记录下来,把活态地洋溢其间的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精神向往也形象地记录下来,我相信,它不仅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对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由《记住乡愁》百集系列片也想到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我理解,乡愁不仅要留存在传统古村落生活的人们中间,新农村城镇化建设,还应包括城乡一体化建设,也要让人们记得住乡愁。“乡愁”既要延续人们的历史情怀,也要满足时代发展中人们新的文化诉求(现代元素)。因此,城镇化进程,不能只关注人们生活的物理空间改善,更不要忘记文化空间的建构、精神家园的稳固,以及人们记忆的延续和创造力的激发。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诗意的栖居,对我们应有借鉴意义。我十多年前去新加坡,新加坡建设的总规划师刘太格,当时也是新加坡国家文化委员会主席,与我谈起该国的建设规划时,他告诉我,新加坡看起来高楼林立,其实规划中非常用心地保留了许多使原住民能保留文化记忆的环境空间。他还告诉我有一处靠近大海的海滩,往上是一个村庄,住地的居民世代在海滩上结网、晒鱼,孩子们在这里嬉戏。原规划在村庄与海滩之间要建现代化酒店,这就必然消弭原住民的历史文化记忆。后来他们改变了规划,至今保留了原来的空间环境。我想,水泥森林于划一的单调中是不可能寻找到诗意和乡愁的。当然,乡愁也不仅是诗意的流淌,它还有人生的艰辛与坚持,还有人生的奋斗与创造。期待《记住乡愁》会陆续让人们有更全面的感受。

最后,我想说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城镇化建设中大有用武之地。非遗保护领域的学者要首先在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变的恒定性规律的同时,还要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再创造”的活态流变性,不断探索符合非遗自身规律的各种保护实践方法,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城镇化建设,使我们的“乡愁”既要保留和延续,也要使它的内涵在顺应时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被再丰富。我想,这也是《记住乡愁》百集系列片给我们的联想之一。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