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城市借鉴 > 正文
美国新城发展建设经验借鉴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5-2-15    www.citure.net  来源:东方财富网    收藏本页

美国的新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英国田园城市思想的影响。1923年,美国地区规划协会成立,该协会对美国当时的社区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美国城市的规划理论。芒福德的规划设想是在一个大城市的区域范围内建立多个可利用交通工具相连接的小城市。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提出建设多个由邻里单位组成的小城市。

美国新城发展以城市郊区化的快速发展为背景,当时美国经济正经历战后的空前繁荣时期,私人轿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郊区良好的生活环境都促使美国的中产阶级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在郊区生活。美国郊区中产阶级比例的快速增长是美国郊区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虽然郊区化解决了大城市人口过度拥挤和产业过于密集等问题,但又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中心城区出现衰败,以及由于郊区化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无序发展带来了大都市区政治的“巴尔干化”。

为了有序地开发建设新城,控制郊区化的无序发展,1968年,联邦政府颁布《新城开发法》,提出了建设新城的建议。1970年美国国会制定了《住房和城市发展法》,推动了新城的建设开发。

纽约郊区卫星城——边缘城市的发展历程

华盛顿邮报的高乐Joel Garreaul 1991 曾在自己的书中提到了美国郊区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对于纽约城市的发展过程来说第一阶段是纽约中心城区的居民大量搬迁至郊区居住,郊区人口的数量出现快速增加,甚至超过了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速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过高,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而且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小汽车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是居民外迁的高峰时期,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促使中产阶级选择郊区低密度、更加宜人的生活环境。

第二个阶段是郊区建立很多大型的商业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 ,商业网点和工厂企业等逐渐形成集聚。城市中心的功能开始出现变化,城市中心的大型商业区出现萎缩,而这与以纽约为代表的美国大城市发达的交通条件是分不开的。而随着城市中心区地价的上升,郊区的土地价格优势使得许多大公司将总部迁到郊区,这样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市区与郊区来回穿梭的生活方式,美国的中产阶级越来越倾向于工作和居住在城市周边的郊区。

第三个阶段是在纽约周边郊区这些新兴的聚集点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综合居住、购物、娱乐等城市功能的新城镇。一个大型的区域性超级商城一旦形成,往往便有扩展的趋势,其他商业也纷纷涌来,娱乐、餐饮及其他相关服务业一并集聚,从而吸引了大量人口。纽约郊区的聚集区升级为“具有复合城市功能的边缘城市”。

2005年纽约中心城区面积780.9平方公里,人口约821.38万。在2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仍然居住着50多万人,其人口密度高达23610人/平方公里,并且在这之前的10多年里,人口增幅一直比较平缓。核心区提供200万的就业岗位,是全球密度最大的就业中心。二战后,纽约郊区化发展明显。从1950年到1990年,有将近500万人迁入了纽约城周围的各个县。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总体上人口呈现扩散趋势,但是纽约的人口密度仍是由内向外逐步递减。从纽约的产业发展变迁中也可以看到边缘城市发展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建设理念出现新的思潮,称作“新城市主义” New Urbanism ,以倡导传统邻里开发的TND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模式和倡导公共交通开发的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模式为代表。这些理念是对美国传统社区的复兴,强调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气息的紧凑型邻里社区”。

纽约边缘城市的特点

以纽约为代表的美国边缘城市具有良好的景观外貌,低密度的开发、丰富的绿化、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效率的工作环境,与中心城区相比,边缘城市低密度、低噪音、低污染,提供了较为优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美国的边缘城市在外形上大致具备以下特征“沿公路两旁不规则地排列着商业、服务业或公寓、办公等综合性建筑,而四周是大量的层次错落的住房,每个边缘城市既有自己的中心又有自己延伸的郊区。”

第一,人口郊区化。人口郊区化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至1990年,郊区人口比例上升为48%;人口郊区化原因:其一,中心城市环境恶化,成为各种社会、经济及环境等问题的集聚地。其二,郊区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社会治安相对安全,税率低。其三,政府鼓励居民拥有自有住房,从税收、财政上予以资助。

第二,低楼层,低密度。传统城市闹市区的容积率甚至达到5.0,高建筑、高容积率是其主要特征。边缘城市中心在建设中采取了平面扩展的方式,而不是向高空发展,一个成熟的边缘城市容积率为1.5左右。每幢建筑均配以大面积的免费停车场,以方便顾客及职工停车。Garreau认为,美国人通常可忍受的步行距离上限为600英尺约200米,除在机场及旧城闹市区以外 。不能忽略的是,美国的私人汽车非常普及,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大都为以车代步,即使是城市中心区便利的公共交通亦不能弥补城市中心区过高的建筑密度。再加上相对便宜的地价,边缘城市的建筑密度一般比较低。

第三,社会阶层分化。边缘城市较为宜人的居住环境吸引了很多美国的中产阶级,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城市中心区,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迁入,人口逐渐多样化以后,社会分层也逐渐明显。根据不同的收入层次,不同的种族人口,形成一个个特定的居住聚集区,如“高收入白人居住区、高收入黑人居住区,中等收入白人居住区、中等收入黑人居住区等”,社区之间几乎没有交流。

第四,商业的外迁。众多的大型区域性超级商城等商业设施在郊区涌现。一个大型超级市场往往集中了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商店,区域性的大型超级商城往往选址于城市主干道与州际高速公路的交叉口附近或沿线布置,并配以大量的免费停车场地,从而方便了车流的出入。另外,地价便宜,税率低,因而经营成本与建筑成本相对较低,致使商品价格颇具竞争力。而且,大部分超级商城设施先进,室内环境美观舒适、安全、功能齐全,因而吸引了大批顾客。随着它的扩展,又形成了相关行业的产业聚集,这样,大型超级商城便成为营造边缘城市的孵化器。

第五,产业的信息化、弹性化、分散化。当今美国经济正处于由福特式工业生产向后现代信息经济(后福特式生产)的转变阶段,特征如下:(1)生产方式是小而专,利用高科技达到生产机动化;(2)经济控制权力集中化与重构;(3)生产过程国际化、分散化;(4)生产组织弹性化,以适应大众需求市场的零散化(Segmented Market)。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两大变化:第三产业、信息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这些产业占地少、效率高,已经减弱了传统产业对中心区位的需求,而对环境及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郊区的环境及高素质的劳动力正合此需求。此外,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中,妇女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妇女要同时承担起家庭和职业的责任,她们期盼就近就业。产业的外迁不仅使郊区中心的规模得以扩大,而且丰富了郊区中心的功能,从而使郊区中心从本质上具有城市的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产业往郊区中心的转移集中,使之成为“边缘城市”。

第六,专业化产业结构。边缘城市的主体产业包括:零售业、批发业、生产服务业(通讯、银行、公用设施、保险、法律咨询、房地产、会计、工程)、社会服务业(政府部门、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及其他非盈利性服务业)、个人服务业(宾馆、餐饮及娱乐业)及制造业。

边缘城市评价

Garreau认为,边缘城市代表了美国城市未来取向,是“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一代美国人对未来工作、居住及生活方式做出的价值抉择”。对于边缘城市存在的问题,如建筑呆板,文化生活单调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边缘城市的发展逐步解决。因此,他得出的结论是,“边缘城市是一种结合了城市与乡村优点的理想发展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美国的传统城市中心及它的郊区边缘城市共同构成的多中心的大都市圈又有向其外围拓展的趋势。美国专家认为,“这一趋势将在未来20年中使美国的农村地区城市化,其起点是目前已存在的农村集镇”。带动这新一轮城市化的原因是1 大都市圈边缘地区的增长正促使在边缘地区工作的城市居民把家搬迁至开车一小时可以达到的农村小镇。2 经济的增长正促使大都市圈内的公路干线向外延伸,这一趋势引导着美国的投资向公路干线经过的农村地区扩张。

美国的边缘城市是人口郊区化、产业信息化、交通小汽车化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美国的边缘城市发展模式是在非常强调个人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国情和人文背景。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