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城市借鉴 > 正文
同里: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5-2-11    www.citure.net  来源:苏州日报    收藏本页

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由单一“门票经济”向真正“产业经济”转变,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2014年,是同里古镇丰收的一年。这一年,同里古镇的旅游人次同比增长35%,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8%,总量增幅创历史新高。

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管理、大力度投入,去年以来,同里古镇以七大提升工程和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重点,大力转变旅游业发展模式,加快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实现由单一的“门票经济”向真正的“产业经济”转变,全力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400万元专项引导资金推进旅游项目提升承载力

在同里景区鱼行街上,有一间名叫“园冶”的咖啡馆。

这里,白墙、黑瓦、青地砖,每一处陈设都透露出古的韵味。不管什么时候去,坐在露天的小木桌上,点一杯香浓的咖啡或清茶,远离城市的喧嚣,都会觉得很舒服。

除了静意,游客还可以在古镇景区内观赏到宣卷、烙画、阿婆茶、剪纸、微雕等独特的民间文化,探访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生活习俗,也可以体验夜同里的时尚个性。依托这些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与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休闲式服务,同里希望游客能够慢下来、坐下来、住下来,以一种深度慢游的方式来静静地欣赏古镇。

近年来,在努力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同时,同里古镇积极转变旅游发展模式,设立400万元文化旅游产业专项引导资金,全力推动全镇文化旅游类项目加快发展,提升古镇旅游承载力。

去年,该镇完成了《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同里镇)旅游总体规划》和《同里古镇旅游总体规划》,进一步优化古镇区业态布局。同时,加快推进花间堂精品客栈、同里隐庐精品酒店的建设进度;推动古镇区民居客栈、书屋、咖啡馆等文化休闲项目健康发展;推进太湖水利同知署衙门旧址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完善《太湖水利展示馆》陈列工程设计方案;做好退思园、丽则女学(教学楼)、嘉荫堂、崇本堂等国保省保单位的大保养维护工程等。

镇东游客服务中心、《水墨同里》剧院、同里天元文化苑、退思园展厅等建设改造工程完工;古镇区民居客栈启动星级评定、成立同里餐饮协会、建立餐饮协会奖励及考核制度……通过一系列举措,同里古镇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断提升。

同时,该镇还充分发挥创新转型作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建立淘宝同里官方旗舰店,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多渠道带动门票销售。去年,同里古镇网络售票增长近40%。

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提速

为苏州保留天然“生态之肾”

在同里,不光有古镇,还有湿地。乘上小船在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内蜿蜒曲折的河道中缓慢划行,眼前层层叠叠的水杉与毛竹一眼望不到头。身后,被船橹摇起的河水泛起颗颗翡翠般的浪花,轻轻拍打着两边的生态护坡。声响稍大些,便惊动了不远处的白鹭。最让人惬意的,是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充足的负氧离子会带着特有的清新润泽心扉。

船夫说,原先,这里河道淤塞,无法行船。后来,镇上花了大力气,将水系打通并对河道实施清淤。有了这股活水,同里国家湿地公园更显灵动,坐船兜一圈,两边的景色看不够。

位于同里镇东面的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原名肖甸湖湿地公园,占地面积993.98公顷,规划后湿地面积925.48公顷,湿地率达93.11%。这里北有澄湖、南有白蚬湖,西有季家荡,内部水系发达,生态资源丰富,大量植被、水深植物、野生动物与鸟类共同营造了一个原生态的平原森林。

目前,同里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旅游品牌打造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中之重就是保护和修复同里湿地公园,通过环境打造来提升古镇形象,形成生态休闲旅游新亮点。

自创建国家级以来,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不断加快。该镇首先从规划入手,高起点抓好湿地公园旅游规划和功能性景观设计,充分借鉴香港湿地公园、台湾关渡自然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等先进规划、管理理念,加快完善园内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通过湿地植被恢复、水源保护、水质净化等,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栖息地,为苏州保留一块天然的“生态之肾”。

加快景区社区互动建设让百姓享受更多发展成果

同里,是著名旅游胜地,也是一个百姓生活的古镇。

1平方公里古镇区,每年除了要接待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外,还要满足1万多原住民的日常生活与出行,居民与游客争夺空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古镇保护和景区管理存在一定难度。如何在提升旅游竞争力的同时,为百姓创造更宜居的生活空间,成为摆在同里面前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

“景区和社区合一是同里古镇生命力的源泉”。为此,加快景区社区化、社区景区化建设,让百姓享受更多发展成果,得到更多实惠,成为打造“富美同里”的最佳路径选择。

为提升同里古镇秩序,提高古镇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古镇环境面貌,2014年,同里重点开展古镇秩序综合提升工程,主要包括古镇农贸市场改造、小商品市场搬迁、富土邻里中心启用和古镇区实施车辆规范化管理等。

同时,扎实有序推进古镇区“车辆精细化”管理,通过积极引导和提供便民服务,提升古镇区交通秩序,做好古镇区规划以及建房管理,完善古镇区房屋管理政策;做好古镇区日常的城管、环卫、绿化、路灯、卫生、环保、给水排水、古镇风貌和消费投诉等工作,维护古镇旅游形象。

同时,同里还扎实推进民生实事工程,完成古镇区污水截流工程和立面改造工程;全面检修古镇区破损旧墙体,对3000余户居民房屋进行安全排查和整改;加强古镇消防安全管理,增设37台自制消防泵等消防设施,组建古镇居民义务消防自救队;推进古镇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完善古镇社区功能,确保民政、低保、劳保、退管及医保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困难人员帮扶制度,摸清社区内特殊困难居民户的基本情况,持续推进救助慰问工作。

□苏报驻吴江首席记者黄亮苏报通讯员李强

展望

2015

□苏报驻吴江首席记者黄亮

今年,同里古镇将继续依托“区镇合一”优势,加强品牌宣传力度,继续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持续推进“七大提升工程”,全力打造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交相辉映,历史风貌和现代气息和谐共存,文化传承和创新创造齐头并进的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以古建筑科学保护为前提

探索实现修复保护新机制

深入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古镇区房屋动态,建立电子数据库。结合公房动迁置换政策,探索切实可行的古镇区房屋置换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以街区为推进单位,腾出相对集中区域房屋,为旅游新业态发展提供空间;引导相关高校、社会组织、文保机构积极参与古建筑保护,设立扩充房屋维修基金,加强直管公房维修,探索建立古建筑私房维修审批标准及相应奖励机制,尝试实现全面修复保护工作的新机制,探索古镇保护的“同里模式”。

以“智慧景区”建设为抓手

提升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

实质性推进智慧景区建设,通过建立数据库,实现数据分析、信息共享、信息互动,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与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开发力度,推出更多更好更优的智慧旅游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使游客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旅游中感受全新服务体验,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推进同里旅游方式向“高端游”、“定制游”、“主题游”转变。

以古镇保护工程为重点

使古镇区风貌日臻秀美

做好古镇区规划以及建房管理,严格古镇区房屋建设管理审批制度,严控违章搭建,保持对景区的高压态势。有计划做好各类文控、文保单位的维修工作,探索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同里模式”,使古镇区风貌日臻秀美。

以商业资源整合为依托

开发游客所需旅游产品

全面整合古镇区民居客栈、精品酒店、餐饮店、酒吧、咖啡吧等商业资源,充分发挥商会及民居客栈协会、餐饮协会功能,在行业自律和行业发展上走出同里特色,形成良性的示范作用。突出个性化、休闲化主题,衍生提炼同里元素,着力开发游客所需的旅游系列产品,为散客休闲旅游定制个性化旅游套餐,拓宽媒体宣传渠道,强化新媒体传播,推动旅游产品能快速走进市场,加速古镇旅游转型升级。

以经营业态提升为突破

不断强化招商引资力度

进一步优化古镇区旅游三产服务业态联合审查制度,建立招商引资管理制度,最大程度发挥古镇旅游引导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加大对符合古镇业态提升要求和湿地公园整体布局项目的招商力度,引导鼓励符合现代休闲旅游的优质品牌入驻同里,努力建成一批、引进一批高品质文化旅游新业态,使同里旅游业态趋于品牌化,真正打造成各具精品的旅游经营业态。

以惠民服务优化为要求

探索景社互动同里模式

加快推进古镇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整合计生、民政、文体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实现零距离一站式服务。继续落实各项惠民服务措施,进一步完善政社互动相关制度,逐步引导古镇区居民爱护古镇、维护景区,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使其能真正支持旅游、参与旅游、爱护旅游、服务旅游,探索建立景社互动的同里模式。

以湿地公园建设为中心

构建水乡生态旅游体系

围绕2015年同里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开园目标,加快推进游客服务中心、生态保育区、水上游线、科普馆、植物园等。立足5A级景区标准,大力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高标准做好湿地公园日常经营、管理、维护,推进智慧旅游建设,真正将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集生态游憩、科普宣教、休闲养生、农庄生活体验和农耕文化展示为一体、完整而丰富的江南水乡湿地生态旅游体系。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