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文化交流 > 国际交流 > 正文
走向国际迎接挑战推动中国时尚产业发展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5-1-29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文化报    收藏本页

编者按:随着文化走出去工程的深入实施,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方式方法越来越讲究。本期《文化交流》选取利用各种渠道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几个范例,包括借力当地活动平台展示中国时尚风采,巧用使馆橱窗办展取得意外效果,以及利用传统节庆时机举办“欢乐春节”系列活动,藉此展现当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形式的丰富多彩。

1月9日举行的伦敦男装周,在为2015年秋冬流行趋势预演拉开帷幕的同时,也让大家的目光再次聚焦以多元、创新、活力和包容性著称的伦敦时装周。

伦敦时装周分为春秋两季,分别在每年的2月和9月举行,被称为新锐设计师的摇篮和四大时装周中最具创意的一个。2014年的伦敦秋冬时装周上,来自中国的新锐设计师、时装产业人士、专业时装媒体踊跃参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伦敦时装周为中国设计师和中国时尚产业提供了国际平台,如何更好地借力伦敦时装周展现当代中国时尚风采值得思考。

英国时尚产业规模为房地产业两倍

伦敦时装周自1984年创办至今,不仅是英国本土和欧美设计师展示时尚理念和作品的重要平台,也是世界时装产业人士重要的交流聚会的场合,还是全球大型时尚活动和时尚产业的催化剂,更是重要的产业交易会,每次时装周都会收到超过1亿英镑的订单,其中有70%来自国外。

2014年秋冬季时装周一共有77场T台秀,包括买手、记者、摄影师等超过5000人前往观看;在主会场Somerset House,一共展示了约150个时尚品牌;共有来自160个国家的观众观看了本季伦敦时装周的现场直播节目。

据统计,英国时尚产业为英国提供了近80万个工作岗位,对英国年度经济贡献为260亿英镑(约合434亿美元)。牛津经济研究院最新研究报告显示,英国时尚产业产值从2009年的210亿英镑增长到2012年的260亿英镑,5年间持续增长22%,是所有创意产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其产业规模与英国的食品和餐饮业相仿,是房地产业的两倍以上,比电信业、汽车制造业、出版印刷业三个行业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大。

中国设计师在伦敦时装周异军突起

过去,由于中国时尚产业起步晚、产业结构处于下游以及人才匮乏等原因,在伦敦时装周上很长时期鲜见华人面孔。近几年,随着中国时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聚集,中国设计师异军突起,不断在伦敦时装周亮相,让世界目睹了中国时装的进步,为全世界了解中国时尚行业的发展和市场打开了一扇窗。

中国时装设计师参与度日益提高,他们把伦敦时装周作为展示才华的主战场。在2012、2013、2014伦敦时装周中,中国军团从老牌设计师谢峰、夏姿·陈到现在的王海震、张卉山、万一方、吉承和LuLu Liu,以及一些新锐设计师,陆续叩响国际时尚的大门。2014秋冬季时装周主秀场8位中国设计师中,有7位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并有为众多知名品牌工作的经历,他们作品的精彩亮相引起了英国主流媒体的关注。中国时尚产业也把伦敦作为时尚信息的重要来源。越来越多中国时尚杂志编辑、买手、商家和时尚专业留学生的身影不断出现在秀场前排。中国时尚产业对伦敦时装周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日益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驻英国使馆文化处积极尝试利用伦敦时装周展示中国时装设计和时尚理念。2012年,由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出面,在使馆举办了“依文”“例外”两场中国时装品牌走秀活动。2014年,应英国文化协会及英国时尚协会的邀请,文化处与中英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合作,委托其制作了“中国时装@国际展播”,参加伦敦时装周的国际时尚展,邀请了近来在英国崭露头角的8位年轻设计师展示自己的作品。这些尝试引起业界关注,也为探索利用时装周展示中国时尚文化积累了经验。

迎接挑战推动中国时尚产业发展

中国设计师在国际舞台力量日渐强大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国际市场,还有国际级别的竞争对手,以及来自媒体方面的挑战。此外,与其他欧美大牌设计师相比,中国设计师的作品更注重单纯的设计,缺乏市场规划,显得后劲不足。

中国设计和时尚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国家产业扶持和引导政策的支持,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产业规模和市场,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裹足不前,多数设计公司、模特公司规模很难做大;盈利模式单一,与服装企业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和产业链;无论纵向上与国内文化娱乐行业相比,还是横向上与国外同行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政府应高度重视设计和时尚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国家撬动传统的服装、工艺美术等行业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途径和抓手。首先应考虑在国家层面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制定产业发展和扶持计划,形成政府引导,社会资本、人才、企业共同发展的有力政策环境。其次要打造有竞争力的时尚产业链,全面提升时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大对中国设计师在国际重要时装周上的推广及展示活动的支持力度,树立自己的时尚典范,并大力提高全社会对时尚的认知和认可,培养国内消费人群和市场。同时,加快推进设计与产业的融合,提高设计机构和设计师参与市场的能力,解决中国时尚产业在国际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加快时装乃至时尚产业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提高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也是重要的一项。英国在培养时尚和艺术人才方面有着十分成功的经验,涉及时尚设计行业的各专业在英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年众多富有才华的设计师和管理者从学校走出,加入庞大的时尚产业。我们在时尚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应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提高国内时装、设计专业教育水平,借鉴英、法、美等国在时尚设计人才方面的先进培养理念,引进优秀师资,调整课程设置,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由知识传授向综合素质与创造力培养转变;另一方面,吸引留学海外的时尚设计专业人才回国,内外结合,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综合型的高端设计人才队伍。

对中国时尚企业而言,除了紧跟世界时尚潮流,掌握世界时尚最新动态和流行元素,探索其发展规律外,还应注意实施品牌战略,以国家发展战略为牵引、企业为主体、设计为重点,选择一些优秀的时装企业和设计师,持之以恒地在世界级展会上展示其新的理念、设计和作品,逐步实现在时装领域由“中国制造”“为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转变,打造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