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上海艺术家杨烨炘送“出轨·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文化思考 > 正文
古诗这份“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传承下去‍‍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4-9-11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    收藏本页
  不久前,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新课本中删去全部古诗,有关部门解释称是为了给学生“减负”,但依然引起了很大争议。近年来课本的每一次增增减减,都能引来广泛的关注;经典的古诗词、散文等也不是第一次从课本中消失。对于“去中国化”的忧虑,恐怕并非针对删除古诗这一孤立事件而已。‍

  大约少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唐诗宋词。中秋,李白会浮上亿万国民心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端午是拜祭屈原的诗魂;春节就轮到了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送别,则用王勃来安慰亲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从大师到庶民,大都有过小时被父母搂在怀中,课读《三字经》《千字文》或浅显古诗的温馨记忆。

  中国文化就这样薪尽火传,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如同中秋那一缕淡淡的月光,被先人渗入魂灵、拢在怀抱、噙于口角、化作基因,不但入诗入骨入相思,还亲切到可以入口入味入肝肠。说咱们是诗国,不算溢美。‍


  从纵向来看,越是经典的文化遗产,越是具有时代意义。《孙子兵法》今天仍然有指导军事活动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等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哲学观念在企业管理、人际交往中大显身手;刚刚度过的教师节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仍是广大教职人员永不过时的“从业指南”。社会上国学热潮尚且高烧不退,课堂里的古典诗词当然也该有自己的位置。‍


  在经济硬实力已逐渐成长为“世界引擎”之时,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应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文化输出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中国风,若中国的课本越来越难见到经典的古代诗词,若中国的下一代只会ABCD不识之乎者也,无疑将形成一个尴尬悖论。唯有及时对“去中国化”纠偏,才能夯实大国崛起的文化基础。 ‍


  因此,请在基础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给李白、杜甫们更大的空间,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机缘被中华文明的薪火淬过,让那一片源于屈陶李杜、飘自王杨卢骆的清风朗月,在新的时代,继续吹拂照耀今人,给我们的心灵一份满溢充实,让下一代依然优雅如瓷、坚韧如丝,让这份“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传承下去。‍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