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专家专栏 > 正文
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要保持“原汁原味”成难题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4-6-12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文物网 编辑 张艳    收藏本页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耳熟能详,而对农业文化遗产则有些陌生。为了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参照国际做法,农业部于2012年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确立了“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基本思路,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传承机制。2013年5月17日,农业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9项。中国第二批20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于2014年6月12日公布。

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何不同、又存在什么样的困难?对于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研究员认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远远难于其他类型的遗产。他举例称,自然与文化遗产黄山的保护出现了问题可以把它围起来不让人进,故宫这样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围起来进行修缮……那么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一旦遇到问题该怎么办?能将其圈起来禁止人进入吗?如果简单地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管理办法不让人进入的话,那么谁来种地?没有人耕种的农业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例如,朱鹮生存靠的是水稻,若没人种水稻了朱鹮靠什么生存?闵庆文认为,对于农业文化遗产这种系统性的、活态性的而且还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的一类特殊的遗产的保护显得更为复杂,保护什么、如何保护是尤为重要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原汁原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也强调必须保住某一种传统的耕作方式才能保护住在它基础上产生的优良品种、可持续的生态农业以及各种文化习俗。但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当地的农民舍弃经济价值高的生产活动而拘泥于传统耕作之中呢?在闵庆文看来,“原汁原味”的保护对于农业文化遗产来说是不现实的。他举例称,对于浙江省青田传统稻鱼共生系统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来说,这里的田鱼就不是1200年前的,水稻品种也不是100年前的,甚至不是50年前的,同时农业文化遗产在生产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变化,如何保持“原汁原味”就成了难题。

随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在相关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闵庆文认为一是发掘,即“Discover”;二是发掘的基础上需要进行评估,即“Difference”;三是对传统农业系统还要适应现代的发展和现代的需要,也就是提高与发展,即“Development”;四是示范,即“Demonstration”,在发展的基础上农业文化遗产又该如何去做?要有所示范;五是把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经验推广开来,即“Diffusion”。这不妨称为“5D模式”。

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闵庆文认为,第一,应秉承保护优先、适度利用的原则。对于农业文化遗产来说,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典型的活态文化遗产,也应遵循生产性保护的原则,一旦农业文化遗产不生产不运作,那么它离消失也就不远了。所以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还需对其进行适度的利用;第二,要遵循整体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总体性的特点,它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自然的东西,也有文化的东西,需进行整体保护,协调发展;第三,应遵循动态保护、功能拓展的原则。需遵循这一原则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适应性的管理。我们要承认现代技术里面的合理及有利的一面,同时我们还要进行活态的保护和多功能的拓展;第四,对农业文化遗产实施就地保护、示范推广的原则,不能将农业文化遗产放在博物馆里进行展示,还要把可以推广应用的技术体系、知识与保护理念与措施向其他地区进行推广;第五,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特别要注意农业文化遗产的拥有者、最主要的保护者——农民的利用,要让他们在保护中受益,从而提高他们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闵庆文称,无论是对于学科的研究来说,还是对于遗产的保护来说,多方参与的原则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多方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这一方面,闵庆文也总结出一套“五位一体模式”,即政府推动,科技驱动,企业带动,社区主动,社会联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 闵庆文

专家介绍

闵庆文,1963年生,汉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副主任,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旅游规划设计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态农业与农业文化遗产、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资源生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课题、科技支撑项目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课题、环保部行业公益项目等,单独或合作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与论文集10多部。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