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人物 > 历史名人 > 正文
84封信札手稿曝光 还原周作人的创作与性格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4-5-9    www.citure.net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收藏本页

周作人(1885~1967)

此次拍卖的周作人致郑子瑜的信札,展现了周作人晚年的思想变化和生活处境。(资料图片)

84封信札手稿曝光

还原周作人晚年境遇

新加坡学者郑子瑜旧藏的一批学人手札将于6月亮相匡时2014春拍,其中包括周作人致郑子瑜信札84通、丰子恺致郑子瑜信札9通,及俞平伯、吕叔湘、谢冰莹、吴小如、陈子善等致郑子瑜信札45通,亦有周作人为郑子瑜题写的书签等。这些信札的影印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5月6日,北京匡时拍卖公司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主办“周作人与郑子瑜通信”座谈会,周作人之孙周吉宜、周作人研究专家孙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等出席座谈。

周作人之孙授权拍卖出版

当天适逢周作人逝世47周年。周作人晚年与香港的曹聚仁、鲍耀明及新加坡的郑子瑜书信往来密切,周与前两者的通信,有《周曹通信集》及《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周作人与鲍耀明通信集》等书出版记录,而他致郑子瑜的信札,以往较少被注意,既不见于出版物,相关学术研究也付之阙如。

郑子瑜1916年生于福建,以郁达夫研究与修辞史研究著称。1930年代,周作人与郑子瑜同为《逸径》刊物撰稿人,两人因为同好黄遵宪而相交,在信件中,亦可见周作人向郑子瑜提供他所搜集的黄遵宪资料。1939年,郑子瑜南渡新加坡谋生,到1950年代,他与蛰居大陆的周作人恢复联系,为出版《知堂杂诗抄》而奔走;而周作人则向日本汉学界知名学者如实藤惠秀、吉川幸次郎等引荐了郑子瑜,对郑进入日本学界功不可没。

此次出现在匡时春拍的84通周作人致郑子瑜信札,始于1957年8月26日,最末者为1966年5月11日,展现了周作人晚年的所思所想、处境心境,其中关于《知堂回想录》《知堂杂诗抄》写作、出版经历的部分,更属难得,是研究周作人建国后生活与思想转变的珍贵史料。值得一提的是,郑子瑜对信件保存精心,不仅所有信札的信封得以保存,并且有明确编号,可以用以确认写信的具体时间。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绚隆介绍,这批信札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以一个合理的价位面世,“让它能被更多的人所使用。”而匡时表示,这批信札原件将于5月31日到6月2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展出,并在6月初进行拍卖。

相比此前杨绛反对钱锺书信札的拍卖,周作人之孙周吉宜已授权此次周作人信札的拍卖,也授权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对信札的出版计划。“我们非常感谢匡时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次活动算是一次创举,作为家属,我们很欢迎这种方式,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我们获得了更多的资料,研究者也有更充分的研究材料,所有者也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在座谈会上,周吉宜表示。

还原周作人的创作与性格

杂诗是周作人晚年的重要创作,1958年到1961年之间,在郑子瑜的热情要求下,周作人将《老虎桥杂诗》等旧体诗寄给郑,欲合辑出版。学者陈子善介绍,周作人对《知堂杂诗抄》寄望甚高,虽然看似是由郑子瑜负责,但编辑工作,包括照片选用、署名题写等,都是周作人自己选取,“相当于他自己编辑的这本书”。

但周作人在世时还是没有看到此书出版。陈子善介绍,在这些信札中,可以看到《知堂杂诗抄》出版所经历的周折:“从新加坡到香港又回到新加坡,后来甚至想拿到日本出版,都没有成功。这中间曹聚仁在香港出版《知堂文集》,郑子瑜还建议将《知堂杂诗抄》作为附录,也没有成功。”

而在这类事件中,周作人的性格也呼之欲出。相比后期的《知堂回想录》出版过程因为政治原因颇为曲折,《知堂杂诗抄》难以出版则是市场原因:出版社认为不会有利润。陈子善表示,在往来书信中,郑子瑜还提到样书问题,而周作人的意见是,只要能出版,样书之类的条件一切都能接受。“可见他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但当后来无法出版,郑子瑜提议他来出钱印刷,周作人就说不需要。所以在通信的后期,周作人对这本书只字不提,可以看到他的为人与风度。”

这种性情还显示在周作人对同代人物的臧否中。陈子善介绍,周作人的《儿童杂事诗》当时请丰子恺做插画,周作人对此不止一次地表示过不满,在与郑子瑜的通信中,继续“颇有微词”。而郑子瑜曾表示想结识俞平伯,周作人则让他不要多生事,因俞平伯已经身在中国社科院,身份大不同耳。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中忱认为,这一批信札不仅具有文学史价值,更具有社会史价值。在1957-1966年的10年间,恰是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变革时期,在这一系列信札中,不仅可以观察周作人的思想变化,也可以看到他的生活状况。困难时期郑子瑜每月给周作人寄去方糖、猪油等物资,周作人屡屡回信致谢。而对于郑子瑜寄来的一块手表,周作人更是用了一长段表示欣喜:“国内手表奇缺,欲买者需先登记,尚属遥遥无期,若不在机关办事者欲登记而不可得,至欲买一西国之表自更属难得矣。”

陈子善介绍,因为郁达夫研究,他于1980年代与郑子瑜相识。“郑先生是个脾气很急的人,他的《中国修辞学史稿》交给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因为编辑住得离我很近,他常常一天两三封信来让我去催进展。”

当时陈子善得知郑子瑜有《知堂杂诗抄》的手稿,便自告奋勇联系了长沙岳麓书院,因此此书终于在1987年,周作人去世20年后得以出版。当时他亦听说郑子瑜处有周作人信札,希望一观,1993年2月,郑子瑜给他寄来整整一包复印件,“因为当时我的兴趣已经转移到张爱玲身上去了,这包东西我匆匆翻了一遍,就放在家里了。”

《知堂回想录》出版曲折

曹聚仁之子曹景行回忆了父亲当年出版周作人《知堂回想录》的过程。1965年,曹聚仁向周作人约《知堂回想录》稿件,最早发表在香港左派报纸《新晚报》上。“当时香港半壁江山多一点的媒体是属于左派的,但在1965年,刊登周作人的文章,已经有点不领市面了。”

当时负责《新晚报》的正是5月2日刚刚去世的报人罗孚。“罗孚是党内人士,我父亲是亲共人士,但这两人刊出《知堂回想录》,已经算逆潮流而动了。刊登了三分之一的时候,上面来了责令,不能再出。”曹景行回忆。左派刊物《海光文艺》接着刊载了一部分,又被喊停,而后曹聚仁不得不转战新加坡,在《南洋商报》上将《知堂回想录》重新连载了一遍。而到书籍出版时,“文革”已经开始,曹聚仁的处境更加艰难,“那几年是我父亲身体最不好的时候,1968年他大病一场,刚刚恢复,我哥哥的去世又对他造成巨大打击,最后在1972年去世。《知堂回想录》可谓他最后坚持做完、做好的一件事。”

陈子善认为,《知堂回想录》能在周作人去世后不久面世,是与曹聚仁的努力与坚持分不开的。曹聚仁的风度还体现在,在出版过程中,罗孚提出希望保存《知堂回想录》原稿,曹聚仁答应了他。

陈子善表示,他与罗孚于上世纪80年代相识,罗孚表示自己存有手稿,如有朝一日到香港,定请他一观。1993年陈子善到香港,罗孚兑现了承诺,提着一大包手稿到一个茶餐厅与他见面。陈子善表示,在茶餐厅嘈杂的环境中,他匆匆翻完了500多页的手稿,“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周作人手稿。之后,罗孚将手稿完整地捐献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也是非常难得的。”

■交情

郑子瑜(1916-2008)出生于福建漳州,是清代诗人郑开禧的后裔,于1939年迁居至新加坡。与郁达夫、周作人、丰子恺多有来往。郑子瑜早年在厦门拜见过郁达夫,之后陆续撰写《谈郁达夫的南游诗》《郁达夫诗出自宋诗考》等文章,还编辑出版《达夫诗词集》,被学术界誉为“研究郁达夫诗词的第一人”。

1936年,郑子瑜、周作人同在《逸径》文史半月刊上写稿,因彼此都嗜好黄遵宪《入境庐诗草》成为两人最初结交的动因。之后,因日本侵华,郑子瑜南渡谋生,两人交往告一段落。上世纪50年代,两人又因黄遵宪结缘,周作人把俞平伯、吴小如,以及日本汉学界名人实藤惠秀、吉川幸次郎介绍给郑子瑜。

子瑜先生:得十九日手书,具悉一一。热带鱼邮票允即赐下,费心至感,并赐寄猪油,如尚未寄出则不乞改为生油,当更感佳惠耳。关于黄公度实无从下笔,因《入境庐》抄本原系苦雨斋藏本,为国民党劫走,虽幸存在北大,得有重见天日之一日,可说侥幸之至。唯个人则已完全失去奥趣,无从执笔之意,且可说的话均已在《秉烛谈》中说了矣。诗文亦无意执笔,尚乞鉴谅是幸。单条已涂了,与此信同时航空寄出,计有两条,唯不能寄大字,且署名亦照例是知堂。但有名印为证,有一张名印却斜盖了,不便赠人,亦一并寄上了。此请近安。九月廿七日,作人启。钤印:哑人作通事

(关于黄遵宪,写于1962年9月27日)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