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教育部出台规定控制全国性加分项目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4-12-17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    收藏本页
  国家从上世纪50年代起实行高考加分政策,主要分为鼓励性加分及扶持性加分两大类。鼓励性加分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而扶持性加分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烈士子女等特殊群体。2015年1月1日起,将取消奥赛等6项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只保留“烈士子女”等5类加分项目。教育部要求,各省市不得擅自扩大全国性加分项目使用范围。此外,有关部门要对加分资格进行复核复测。涉及体育类特长生加分的考试,体育部门要按照二级运动员标准进行严格测试,确保加分资格真实可信。最终规定,以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为准。

  业内专家表示,教育部此次出台规定,并不是扼杀学生的特长,主要是针对加分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不公乱象.据了解,2009年-2014年媒体曝光的涉及高考加分舞弊案件共有15起.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一省之内,成绩每增一分,就可超越数百名竞争者,对于山东这样的高考生源大省,更是如此,如果不规范,将会对千万人造成不公.《实施意见》中的规定,对于抑制加分腐败,还公平于高考,将起到巨大作用.

  高考评价体系回到单一分数评价,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因此必须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推进考试与招生分离,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种艺体特长生加分可以走自主招生的路子,把招生权放给高校,让高校根据自己的学校需求单独进行招生录取,在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中,学校也就会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


  2015年1月1日以后获得6项鼓励类奖项、名次、称号的考生均不再具备加分资格。而对于2015年前获得相关项目证书、证明的高中在校生,是否具有加分资格,由生源所在地省级以上高校招生委员会研究决定。对于仍保留学生加分资格的省份,加分不得超过5分。据了解,目前各省市加分分值从5分至20分不等。


  6类奖项


  获得考生高考不再加分


  1.在高中获得“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前6名”。


  2.“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


  3.高中阶段获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


  4.高中阶段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奖项。


  5.高中阶段获省级优秀学生称号。


  6.高中阶段被认定为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


  5类考生


  依然具备高考加分资格


  此次改革虽对鼓励性加分进行了调整,但扶持性加分仍有所保留和完善。依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2015年高考保留以下考生高考加分资格:


  1.烈士子女


  2.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少数民族考生


  3.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


  4.自主退役士兵


  5.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业界解读


  Q学科特长生还有优势吗?


  A评优等活动不可与高考挂钩


  取消相关加分后,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是否还具有“优势”?记者了解到,取消加分后,相关的评优、竞赛等活动仍可正常进行,但不可与高考挂钩。


  针对此类考生,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考生所获奖项,可作为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优先给予初审通过的条件。例如,2015年1月1日后获得奥赛奖项及学科类竞赛奖项的考生,2015年高考自主招生时均可享受初审优先通过。具备艺术、体育、学科特长的考生,学校将如实记录到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或考生档案中,供高校录取时参考。此外,鼓励具有体育、艺术特长的学生报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高校艺术团。


  2015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及53所高校艺术团仍进行招生,但教育部将制定和完善招生管理办法。对于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的考生,按照有关程序,高校可破格录取或单独考试录取。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