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城市展示 > 正文
创新: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灵魂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4-11-10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文化报    收藏本页

赵 忱

遥想当年,将在中国持续举办国际艺术节的重任交给上海,无疑是文化部的英明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这是我们见到过的最美联合。往后,上海以整座城市的智慧与担当,令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逐年茁壮成长。人们发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从未懈怠,也从未显现历时16年而可能有的倦容,相反地,更加容光焕发。

再有6天,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就要闭幕了,这是它第16次闭幕,那些关不住的精彩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上海这座城市崭新的记忆,成为见证了艺术节风采的每一个观者心中的暖阳。这是上海人民的节日,中国人民的节日,世界人民的节日。艺术节赋予上海新的灵魂,艺术节本身也获得了新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创新。

这是独特的非凡的艺术节。

是的,中国有很多节日,艺术节是其中一种,国家级的,地方自办的,如此等等。人们都喜欢说: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确,各种类型的艺术节为它所在的城市聚拢了人气,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内核。聚拢中外艺术家,将他们带来的艺术与当地传统文化精髓交汇起来,通过节庆的平台向外界做尽可能充分的展示,这成了艺术节的“标准模式”。但是,罕见有一个艺术节可以历时16年,仍然有繁花似锦的气象,有不断推陈出新的气力,有日臻完美的能力。

如同众多中国城市在急功近利的发展过程中变得雷同,所谓千城一面,人们抱怨艺术节也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相貌。人们惯常见到的景致往往是:一些艺术团组从一个城市巡演到另一个城市,某些当红明星从上一个红毯走上了下一个红毯,那些被冠之以不同姓名的艺术节甚至连宣传文案都设计得如出一辙,因此令城市甲的“艺术盛宴”转换了时空就变成了城市乙的“文化盛会”。在节庆热热了若干年之后,人们不禁要问:倘若艺术节被简化成统一的标签,那么,这些无个性的节庆对于塑造一座城市的灵魂,培育城市居民的心智能够起到多大作用呢?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立志突围,因为这是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重大节日。他们首先要修订的是评判艺术节成功与否的标准,以往的标准很简单:有多少名团大师入驻,有多少场次演出举行,有多少观众亲身感受艺术氛围。换言之,只要能在数字上不断刷新,艺术节的整体效能就会不断叠加。

16年来,上海从未停止对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办节模式的调研、钻研与创新。关于办节模式的讨论一直在持续进行中。艺术节组委会以及艺术节中心坚定地认为: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历经十多年而一成不变,作为文化部主办、上海市承办的国内最高规模的国际艺术节,这个盛大的平台必须提供日益丰盈的精神食粮,承载日益饱满的人文话题,持之以恒地探寻艺术节庆的最佳效益。

他们全力以赴地思考并且行动——将眼光放诸四海,将脚步落入大地。

他们发现,萨尔斯堡音乐节创办至今已近百年,爱丁堡艺术节也有60多年历史,都有着丰富的办节经验,也有着与城市文化相匹配的节庆特点。艺术节应该是与其所在城市文脉相通的,但如果仅仅依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节模式,绝不会有如今声名远播的萨尔斯堡和爱丁堡,只能是个内容相似、面目含混的“盛会”。因此,办节模式再成熟也不能照搬沿用。16年来,上海国际艺术节经历了从借鉴学习、积累经验到自我调节、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苦心孤诣的创新中逐渐提高了自信,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全新的办节模式。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模式中,既能看见爱丁堡、萨尔斯堡艺术节的成熟经验,更能看见与中国优秀传统、上海城市文化息息相关的文化脉络,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成功地从优秀作品的展示平台拓展为兼具文化贸易推进、青年人才孵化和艺术素养培育的综合性艺术大熔炉。来自中国大江南北以及世界五湖四海的艺术家、制作人、艺术管理者、文化学人乃至商界精英纷纷站到了这座平台上,把艺术、爱和智慧奉献给上海,与此同时,满载着在上海获取的精神财富回到自己的故乡,把上海的芬芳洒向每一片土地。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艺术节不是富贵人家的堂会,若只是统计剧场里的座位以及上座率,必然会丢失大部分被堵在剧院门外的观众。所以近年来,上海国际艺术节不断创新概念,推出了扶持新人艺术家和孵化新项目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联合委约国内外著名艺术团体创排首演剧目以及将大批优秀剧节目推向户外舞台,推送到“艺术天空”,在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厅室外露天广场绿色的草地上,在鲜明代表着上海风情的建筑身旁,学生戏剧与西洋芭蕾放下身段,在灿烂的阳光下、在妩媚的夜色里起舞,舞姿翩翩,上海市民以一盘小菜的价位就能跻身其间,感知高雅艺术的魅力。至此,上海艺术节将“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的承诺不掺假地实现了,让“好节目集中、好节目惠民”的目标百分百兑现了。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绝对是叫人眼花缭乱的节日。天天演、校园行、进社区以及优惠票、户外演出、剧场演出等针对不同观众群的立体化体验,使艺术节遍布上海的17个区县,全城同庆、全民共乐的艺术氛围弥漫在上海上空,像海上盛开的鲜花;有370家国内外艺术机构参与的演出交易会聚焦原创剧目在国际艺术节间的交流与交易,各种交流会、洽谈会、推介会和投资人沙龙提升了艺术节平台的专业性;贯穿整个艺术节的系列论坛叫人应接不暇,文化大家、艺术总监、制作人、经纪人参与的文化峰会,聚焦文艺政策与产业机制、产业运作与项目制作、新媒体与舞台艺术的互动,话题广泛而深入,艺术节用远远大于艺术的肚量让上海变得更大、更高、更强、更香。

没错,上海配得上“香”字,艺术节是上海艺术节组委会为上海提纯的精油,昼也香,夜也香,日日夜夜香。在上海的芬芳中,人们分明嗅到了“创新”的气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创新是驱动城市精神创新的动力,艺术节理应具备引领城市文化的功能,而创新就是推动艺术节发展的灵魂。人们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创新模式做了这样的归纳:办节模式的创新、节目内容的创新和文化产出的刷新。周而复始的“请进来”套路被上海开掘成为“请进来,做出来,留下来,送出去”的新路径——他们要观察市场效应,更在乎社会反响。上海,借助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精明、聪明、贤明。上海,是航行在海上的明亮的灯盏。

这灯盏照亮的是浩瀚的中国——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海外宾客,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个平台上走近中国、了解中国,是让他们爱上中国的最佳途径。这是上海对中国的贡献。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