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上海艺术家杨烨炘送“出轨·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城市观察 > 正文
中国城市发展转型已刻不容缓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4-10-24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收藏本页

10月19日,还没享受几天干净空气的北方大部分城市再度被雾霾笼罩。

当雾霾天成为一种常态,蓝天白云成为一种奢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望。雾霾围城,让更多人意识到中国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亟待转型的地步。近日,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业内人士均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城市发展转型已刻不容缓,欲拨“霾”见日,城市必先低碳转型。

城市低碳转型必要而紧迫

中国城市的发展道路是不是必须转型了?听一听对于城市生活越来越多的抱怨声,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早起一拉窗帘以为自己瞎了,原来是雾霾!”这是近期网上非常流行的一个段子。虽是一句玩笑话,但其中包含更多的是无奈。今年国庆节后,本该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北方大部分城市,被灰蒙蒙的雾霾所笼罩,连续几天的“不见天日”,引发了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抱怨和对健康的担忧。

“坐地铁能挤死,开车能堵死,每天上班路上就像‘打仗’。”家住北京大兴区,但工作在北京公主坟附近的张先生对于北京的交通“深恶痛绝”,他告诉本报记者,曾有几次在地铁上被挤得没有尊严的时候,都想赶快逃离这个城市,“这就不是人过的日子!”

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都患上了“城市病”,并且不仅限于大城市,很多中小城市也出现了交通拥堵、雾霾等“城市病”现象。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城市本应该让生活更美好’,但我国城市发展是不是正走在事与愿违的道路上?城市让我们很烦恼,很纠结。”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中国很多城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用小汽车,城市在蔓延式扩张,资源在过度消耗,环境在急剧恶化,这种道路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的城市转型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中国城市的转型必将从褐色的工业文明走向绿色的生态文明;从线性的发展模式,转向循环的发展模式。”李迅说。

“我认为中国城市发展转型是必要的。”国际绿色建筑大师、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Robert Vale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有两个通病,一是一味地建设和发展高层建筑,二是私人汽车发展过快。

据Robert Vale教授介绍,其实,国外以前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了高层建筑所满足的城市人口居住需求,同样可以通过多层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建设来实现。“我们现在置身于任何一个中国的现代化城市中,千篇一律的景象是:宽阔的大马路,高层建筑被停车场所包围。如果按照单位面积内可居住人口去计算,这正是一种土地无法高效使用的模式。大力推动高层建筑的发展,还将会削弱对太阳能的利用,因为相对于多层建筑,屋面面积的减少降低了安装更多太阳能光电设施或热水器的可能性。”他说。

Robert Vale教授告诉本报记者,他目前还有一个职务就是中际国润(北京)低碳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他希望借此将绿色建筑理念推广到中国,服务于中国城市低碳转型。“我希望中国未来的城镇都能够按照低碳绿色的模式发展,低碳城市可以为其居住者提供良好的空气和健康。” Robert Vale教授表示,低碳城镇因为建筑的节能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得居民的生活成本也将随之下降,所以民众将可以享受这种低成本高质量城镇带来的幸福。

“城市病”频发让人们不得不反思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而与此同时,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避免锁定效应等因素,也决定我国城市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课题组撰写的《低碳城市化》报告介绍,2010年,中国城市能源消费量约28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85%左右,全社会用电量4.2万亿千瓦时,而占全国地域总面积近13.3%的城市市辖区,消费了全社会用电量的55%。报告认为,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应尽可能抑制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推进低碳转型,缓解城市发展中的能源安全压力。

此外,上述报告还表示,城镇化是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必须推动城镇化的低碳转型;同时,城市发展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在很大程度上不具有可逆性,一旦选择低密度、蔓延式的发展模式,将会对基础设施和消费模式造成极大的碳锁定效应。

低碳转型都有哪些招

我国城市低碳转型必要而紧迫,那么,应该从何入手全面推进转型呢?

对此,李迅认为,首先要提升城市产业结构,要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要做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工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周宏春对此观点表示赞同。他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与低碳转型相对应的是产业结构调整,要发展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单位GDP所消耗的煤炭能源要有所降低,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传统的产业结构要分解,要提高技术含量。“需要注意的是,高尖端的制造业还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光靠发展服务业也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用智能化和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他说。

对于中国城市转型,Robert Vale教授则建议多去研究如何建设低层数、高密度型的低碳建筑去发展城市。他说,这样的城市同时要具备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如果相关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的城市发展模式可以解决较大密度的居住要求,我们可以进一步依此模式去建设几个实验性的社区,通过实践找出其优势和劣势。

“当前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对私人汽车的使用已经清楚地证明了并未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和快速,每个城市都因为机车的泛滥出现了拥堵和延迟现象,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地去关注使用高舒适度的公共交通、小排量的电动汽车、自行车等工具,它们才是真正有效且低碳的出行模式。” Robert Vale教授认为,过去的那种修建更多广阔马路吸引更多私人汽车的中国城市发展模式需要彻底转变,政府应该鼓励发展小街区和慢性系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在建筑方面,需要发展更多的以多层低碳建筑为主体的混合功能型街区。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教授宋国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低碳转型,首先需要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将其细化到城市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此外,对于减排,他建议,对于固定源,比如工厂,可以学习国外,通过颁发排污许可证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对于移动源,比如车辆运行等,要多提倡发展公共交通以及自行车和电动车的使用。

随着雾霾在城市的肆虐,对于城市低碳转型必要性的认识愈发趋同,但转型并非易事,实际操作起来的难度不可小看。

“生产方式、产业结构以及政府对地方的政绩考评办法和中央财政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引导资金等因素影响着国家低碳发展的进程。”中际国润(北京)低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英杰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未来,保障政策、考核机制、资金支持等方面将成为中国城市低碳转型的重中之重。

四年前,陈英杰与国际国内低碳专家以及有志于低碳经济的人士一起创建了一家专门为地方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减碳方案的公司。这几年来,他和他的团队深入很多城市进行实地调研和碳排查,为多个城市拟定减碳方案。结合其工作经历,陈英杰告诉本报记者,提高城市决策者对低碳发展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的认识是首要问题;其次,要把对城市政府领导的低碳发展考核落到实处,并保障国家财政资金的引导支持。“有了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中国的低碳时代才能真正到来,才能真正完成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减碳承诺。”他说。

此外,陈英杰还提出,从城市低碳发展的技术层面看,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市基础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问题,这是一个城市低碳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同时,在信息和数据的收集过程中,发现节能减碳的成功经验,并根据国家和地方发改委的政策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节能减排行动计划也相当重要;另外,相应的保障措施、考核办法、资金支持也是低碳发展的有力保证。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