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上海艺术家杨烨炘送“出轨·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文化交流 > 两岸交流 > 正文
4位学者从大视角看两岸文学交流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4-10-22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    收藏本页
  在上世纪80年代的大陆,曾掀起台湾文学阅读热潮。两岸关系发展到今日,两岸文学对彼此的了解在新的时空语境中有了怎样的变化?近日,来自两岸的4位学者讲述了如何从更大的视角看待彼此。‍

  两岸文学都根源于中华文化的母体。文化场,指的是文化发展的一定时间与空间。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员朱双一说,1979年以后,两岸文学开始大规模交流。当时之所以会出现台湾文学热,与两岸交流的大趋势背景是分不开的。1979年1月,大陆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两岸关系渐趋缓和。台湾当时的文学仍是以现实主义文学为主轴,大陆人民想要了解台湾,通过台湾文学了解台湾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就成了不错的途径。

  “北京的国家图书馆保存有台湾现在都已经没有的报纸,特别是光复初期这个时间段,比方说1946年台中的《和平日报》。还有,台湾编写全台诗,不少学者也到大陆寻找清代台湾诗人的作品。两岸的文学的确存在不同的风格,但是,其交叉关联性从来都没有中断过。” 朱双一说。‍


  台湾是多民族的地区,也具多元文化构成的、内外互动的文化场。台湾原住民,现发现有14个民族分支。甲午战争前,以闽省移民居多。其主流文化是汉族的文化,文学与大陆无异。之后有日本人五十年的统治,但日本人推行的“皇民文化”并没有生根。民间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等仍然属于闽台文化系统。五四之后,台湾文学界也发生过新文学运动。赖和、张我军等便为提倡新文学而努力过。光复后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比大陆做得好,特别是汉字和普通话的推行,台湾当局功不可没。随蒋氏从大陆入台的二百多万人,不但来自大陆的各个省,还来自大陆的各个民族。他们把自己的祭祀文化、饮食文化、医药文化,建筑文化、道德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等等都从大陆带到台湾。


  所以,台湾的文学作品,大陆人读起来照样很亲切。包括钟理和、钟肇政、林海音等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也包括古龙的武侠小说和高阳的历史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还包括台湾的许多诗歌和散文作品。同时,百年来台湾教育的发达,台湾文化和文学对中华文化和文学的发展和丰富,也做出自己卓越的贡献。‍


  台湾东华大学华文所所长须文蔚说,台湾《创世纪》诗社今年整整60周年,创刊早期,可以说诗刊70%以上的作品都出自大陆作家之手。相较而言,反倒是年轻一代对于两岸文学交流的态度比较退缩了。由于特殊的政治历史因素,很多台湾的大学教师都不读大陆文学作品,年青一代对于大陆当代文学很陌生。所以,东华大学成立了华文所,是想把两岸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研究所成立之初,就邀请了大陆的学者,并要求学生研读大陆作品,也会定期组织学生到大陆交流。台湾要换个思路来思考本土化,台湾文学能不能在华文文学中继续闪光,要看我们够不够努力和包容。“文学的交流事实上是阻隔不断的,以网络文学来说,你会发现,大陆网络作品的语言‘好台’,而台湾网络作品的语言也很‘给力’!”须文蔚说。


  青年人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年作家更是我国文学的未来。两岸作家的创作一定不要忘记文化的表达,一定要体现中国作家应有的当今时代的文化素养,既扎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也努力做到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思想高远,艺术上博采众长。我深信,两岸的青年作家一定能够不断攀登新的思想和艺术的高峰,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坛做出更大的贡献!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