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文化艺术 > 艺术名家 > 正文
品味传英先生诗化的书法艺术之美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3-9-18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    收藏本页

  广 云/文

  欣然捧读刚刚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黄传英隶书古诗书法集》。尽管尚在校样时已经对其中一些内容先期览阅,但见到成书以后,还是无法抑制兴奋的心情。书之大气及美好程度确是超出我的预想。

  有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会长赵铁信先生亲笔题写书名的精致封面,有蒲昌仑、陈其旋等多位当代大家的题字、作序或评介,再加之那一页页足以展示书家艺术功力的心血之作,任谁都会不忍释手。

  通常既是著书立说,总要由作者自己站出来说道说道。可是本书中传英先生没有这样做,反而给人一种“惜墨如金”、“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样子。全书中唯一表明个人态度的那篇简短的《后记》,也仅是谈了几句关于出版这本书的点滴感受。更多的文字则是用来表达对他人的感谢和谦虚之辞。我真的很难推断,他是否要以此提示各位读者:书法作品是无须表白的。只能用眼睛去看,而不必用耳朵去听。

  他的书名称之为“古诗书法集”,坐标非常明确,当是古诗与书法的亲密结合。想来这样的艺术,从古以来人们就不陌生。好比音乐世界里歌词与曲子的配合,也好比珠宝玉石行业里的“金镶玉”。至于产生的效果,总是要超出“1+1=2”那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吧。

  中国古典诗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存智慧。其含蓄的表达、丰富的想象、多彩的词汇、灵活的语法,合辙押韵,通俗流畅,都是历代先贤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传英先生能够驾驭书法艺术之舟,在这个浩瀚的大海中畅游,不仅仅是作为传承与激活民族文化的一种手段,更是书家自身的一种情感置换和梳理。本书的出版定会如春风化雨,读者也自然会从中体会到书法艺术中诗意的厚味与妙境,而且必会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美感提升。


向航天英雄——杨利伟赠送作品

  细心的读者可能不难发现,这本书虽称“古诗书法集”,却没有对任何一首古诗加以注释。显然不是疏忽,也不是没有这个能力。因为《前言》中已有声明:“本书只是书法作品集”,“对于涉及的古诗内容一律未加注释”。思忖良久,我认为答案只有一条:有意而为之。

  记得若干年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首针对唐诗《塞下曲》提出批评的诗歌。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华罗庚的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 ?华罗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他的科学结论,即这首诗歪曲事实,有违常理。然而,千百年来卢纶的诗得以广泛流传,华罗庚的诗却很快被人遗忘。

  卢纶是一位善于写边塞诗的中唐诗人。这首诗中他描绘的是一个漆黑阒寂的夜晚,敌人溃逃,一队骑兵准备追击,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大雪的扣人心弦的场面。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写是否追上,只是以出发前的一个小片段引发读者联想。他知道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

  传英先生似乎也从这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中受到启示。二十个无可挑剔的隶书字体,淋漓尽致,一气呵成。在意象的抽象的每一个点划、每一道线条中充分展现雄壮豪放的英雄气概,使书法与诗境非常相契。这是传英先生对该诗的深刻理解,也是他诗化的书法艺术的具体显现。很多时候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还真是一种对文字内容解读基础上的“实用性”的欣赏,或者索性将其称作化情为美的艺术。

黄传英书法作品

  这幅书法作品旁附有文字对照,也没有注释,想来读者现在已经能够明白,诗歌是一种精炼的艺术,更是含蓄的艺术,诗歌不能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览无余地全盘托出,而是要言近旨远,要含蓄在形象和意境里,给人留下思索和想象的余地。因此真正懂得古诗的人,从来都是只读原作,有时还要尽量使思维贴近诗人创作时的背景,慢慢去领悟。他们不会做出华罗庚式的解读,因为诗歌靠的是文学艺术的语言,而不是看似科学却味同嚼蜡的语言。浪漫与严谨从来就不是一个概念。本书不对古诗加以注释,显然正是为了更加尊重读者的智力。还好,这些精挑细选的古诗,多是易于背诵的格律诗,理解其中的文字并不难。

  《黄传英隶书古诗书法集》页数并不是很多,却足以浓缩书家不同寻常的漫长的奋斗和努力。他钟情古诗,也知道一种固有的文化并不会因历史的嬗变而遗失,尤其是诗人们会告诉今天的人们该如何用他们的眼睛看世界,用他们的心灵感受人生。


黄传英书法作品

  苏东坡有一首诗很有名,“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极富哲理,古往今来已被人无数次引用。诗是为一位名叫惠崇的高僧题写在画上的。画已失传,有称作《惠崇春江晚景》,也有称作《惠崇春江晓景》,现已无法核实。值得庆幸的是,画上面竹外桃花、春江水暖的景象,却被苏东坡用隽永的诗句描绘下来。这首诗被誉为是艺术性极高的诗中寓理的佳作,是哲理与诗情画意融洽无间的代表。是惠崇的画激发了苏东坡,画里的美感又被诗人转化到自己的诗里,成为他诗句的美感。而传英先生在充分理解了诗人气度、襟怀、情愫和诗风之后,也获得了灵感,并使之融入到书法艺术中来。将别人的美感经验,间接地转化成自己的艺术素材,使之达到一个更新的高度,达到诗、书、画浑融统一的境界。对于读者,尤其是古诗、书法兼好者,这种艺术的再创作,可能就是双重的启示、双倍的惊喜。

  实际上很多传世经典都不可能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它必须是艺术家广泛吸收全社会知识、智慧的精华,再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最后实现。

  须要指出的是,书法家每一次艺术的提升,都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汉字才能实现。汉字是形、声、义相统一的象形文字,它本身就是艺术,是科学,是文化。以这种文字写成的每一首古诗,同样形式、内容、思想与意境间都是相互关联,彼此渗透,形成整体。其中一个关键字,很有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被称作“诗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更多的“诗眼”则可能是一个词,一句话。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古人竟是如此站得高,看得远,思得深,悟得透。看得出来,传英先生很喜欢这样的古诗,愿意用书法的形式把诗句中深邃的内涵传递出去,以令读到它的人更加心胸开阔。

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题
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题

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铁信先生题字
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铁信先生题字

  “纸境观心”,“书乃心迹,妙在其神”,很多书家都有这样相同的观念。艺术的精髓是境界。法可以学,境却只能由心来感悟。这是人对一切事物的认知,是阅历、学养的积淀,美好的书法情调,注定是作者真实情感的传达。

  对生活永远持乐观态度的传英先生,激情手书白居易《少年问》“少年怪我问如何,何事朝朝醉复歌?号作乐天应不错,忧愁时少乐时多”。灵动的神采,潇洒的诗情,何尝不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

  曹操的《观沧海》昂扬奔放,大气磅礴,也助成黄传英先生的书作出锋布势豪放刚健,意致遒美。传英先生的家乡就在碣石古地,曹操的这首诗不仅他喜爱,一代伟人毛泽东也非常喜爱。上个世纪毛泽东的两个女儿到北戴河,毛泽东不仅安排她们学习曹孟德的这首诗,还亲自化用曹操的诗句,写下“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不朽名篇。黄传英的隶书既有优秀传统的功力,又有自然出新的境界,更为重要的是那油然而生的豪情,难怪他的作品会如此气韵生动,还具有沧桑的历史感。

  中国的书法,实在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其所蕴藏的特质,形式美和抽象性,在世界各类艺术中是独一无二的。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曾拥有显赫的身份。到了唐代,“琴、棋、书、画”并称,更为世人尊崇。现代书法家沈尹默的评论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书法的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一种表达高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然而到了今天,汉字的毛笔书写与古代相比,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从印刷技术的发明与广泛使用,硬笔书写到手工的打字机打印,再到当代电脑的发明与普及,毛笔书写汉字的实用功能已经一步步弱化。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下,书法已经完完全全进入审美为主的艺术创作的新时期。但是必须肯定,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蕴含着我们这个民族前进的动力,它必然会继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古人论书有时要将书品人品并提,就是要把书品看作人品的物化,称“书如其人”。传英先生及其书品还确确实实给了我这样的感觉。不可否认,每个书家都会有局限,包括经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等等。难得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了精神,得到了浸润,又博采众家之长,用饱蘸激情的笔墨书写着自己的心灵。传英先生可能是一个太能创造奇迹的人。以他残疾的身躯,年近七旬的高龄,还能出书这件事为论,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感叹的奇迹。他的书大约不会产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的功效,可是一定会让人赏心悦目,增长知识。因为它释放出的是时代的正能量,还有超强的励志作用。对于传英先生和他的作品,人们有理由作出这样超脱的理解。

  天道酬勤,学古无拘开笔韵;世情励志,尊贤不囿敞诗心。《黄传英隶书古诗书法集》是传英先生奉献给世人的第一本书,衷心期待他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