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文化思考 > 正文
江阔: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正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3-6-25    www.citure.net  来源:26guoxue.com    收藏本页

作者江阔,,1961年4月5日出生。于八十年代中期就广泛涉猎于易经、黄帝内经等古典书籍。2004年随缘自然转为素食后,开始看四书等儒学书籍,用心于厘清儒学中的概念。转摘请注明来源26国学网。

江阔老师

现代语的政治一词在中国古文中只用一个“政”字来表达。在《论语》中,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儒家思想认为人自正然后才可正人,人们因此把儒家的“为政”理解为了人治了。孔子在《论语》中的这句话有没有这层意思?有!绝对有这层意思。但现代人仅仅将“政者,正也”的解释局限在榜样的作用范围内,遗漏就又太大了。

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这句话的关键是将“政”定义为了“正”的概念,但何者为正呢?这个必须搞清楚,这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标准所在。何以能正,则是儒家治世的方法。

中国文化在今天可以说是处于概念已乱、是非不明。什么是“正”?大概是中国文化中最要搞清楚的一个字。

我们只有深入解读“正”的概念,才能理解“为政,正也”说的是何事何物,人们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儒家“为政”的目的、目标,进而对理解孔子的其它论述都会有很大帮助。否则一谈“政”字,脑子里的印象就只有“政治斗争”。

近现代的主流文化将儒家的“为政”思想定义为“人治”,是相对于法家的“法治”而言的。选择这样解释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目的可以肯定的说就是要掩盖儒家真实的思想内容,使儒家之学表面上看起来是落后的,以便能彻底的批判之。

怎样才算是正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文化分为“形上、形下”两个部分,对人们行为的最高要求则是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说的“法”是效法,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形而下的人要效法形而上的天与道,就是要人们在形而下的行为中实现与形而上的对接,接得好接得正,则最终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人之道

周濂溪在《太极图说》中,把形而下与形而上是如何对接的说得非常明白,曰:“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周濂溪认为圣人根据对“太极”理论的认识,制定出了以“中正仁义”作为人的最高标准,并名之为“人之道”,又名“人极”。

天道、地道与人道合称三道,人道(也是人们常说的人道主义)就是效法天道和地道的。再说明白些,人是如何效法天地的?就是以“中正仁义”的行为与形而上在进行对接,人做到了“中正仁义”则是与形而上对接上了,对接好了和对接正了。

周濂溪的《太极图说》中还有一层意思,只有圣人才做到了“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或者说因为能“与天地合其德,…”而成其为圣人的,并定立了人之道,“中正仁义”的作用在于义人之行为。

至此,我们基本明确在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对接的过程中,自然形成道→德→仁→礼的四个环节,道与德是形而上的层次,仁与礼则是形而下的层次,礼与义则是一体的两面,礼是人们行为的形式,义则是人们行为中所含的质(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我们可以把义理解为公理公义,是与天地之德俱来的,是天经地义的。(何谓天经地义?天法自然,自然而然为天之经;人法天以自正为义。)

二、仁的作用

义既然是与天地之德俱来的,圣人为什么还要设立“仁”的概念才能“正人之心,义人之行”呢?

仁的思想是人的自然情素的一种,但被中国的圣人挑选出来树立培养和加以推广,以彰显天地之德和与之俱来的义,以正人之心,以义人之行,仁的思想是圣人人为设立的一个观念,禽兽是没有的。

我们简单讨论就能明白这个问题。

比如一个人不信因果律,又不信鬼神,哪将缺失了宗教信仰,如果又不以孝道承担起家庭与家族的荣耀,又将失去对族人的责任感。若持这样的人生态度,哪他的这一生大可火一把就去死了,他还有什么对错?有什么是非与正义?持此大无畏的精神他还有什么不敢做的吗?

圣人设立“仁”的概念以正人心,正是为了树立和解决人生观的问题。人在有了仁的思想后才有义与不义的区别。

三、仁义思想的产生与形成

在《礼记·礼运》中对什么是义有这样的描述:“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在《三字经》中对十义的说法是:“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在孝道中我们能够培养出关心父母、长辈和兄弟,这种对他人关爱的思想就是仁爱思想的产生与形成,董仲舒曰:“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

我们看上述的十义,其中所说的都是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调整自己的行为,进而扩展到亲人及以外更广阔的范围里。董仲舒曰:“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可见,仁与义思想都可以随着人的孝道而逐渐认识和培养形成。中国的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发现了仁义思想并将它们固定下来成为中国人的人之道!

中国古人从小学习孝道而产生和培养出仁的思想,就是在学习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学会随顺父母兄长慈爱弟妹,在生活中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中就会自然体现出义。

四、中国文化中的道统

孝,产生仁的概念以端正人的思想。

孝,又能校正我们行为,使我们的行为得当而合于人之十义。

仁孝始终是相互依存的。人在行孝之中能自然产生出仁爱的思想。仁的思想产生了,还要不断强化、巩固,并且要使仁爱思想能够代代相传,这就又要依靠孝道。所以仁孝是一体不可分的。所以准确地说孔子在《孝经》里说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说使用了仁孝就完完全全可以治理好天下了。

我们从分析中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圣人所确立的仁的思想,从概念的产生,到仁的实践和一代代的薪火相传,都是要依靠孝道来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肯定仁孝就是中国文化中道统!

孝!只一个孝行,就产生和传递了中国文化中最核心思想,传递了中国人的人之道。

五、“天人合一”合于德

我们再看“天人合一”是合于什么呢?或曰,人与天地之合是如何相合的呢?是合之于德。是圣人将“仁”定之为正的,使人能以“中正仁义”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上合于天地之德。再说透些,“仁义”是中国人文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根本特征,是人之所以是人的基本条件。没有仁与义则人兽未分,也就根本不会有人的称谓,所以仁与义是中国人文之基础和开始!

孔子在《论语》中将“政者”定义为“正也”,就是要君王士大夫以仁自正,以义自己的行为,而后引导民众行于仁与义之坦途上并保持之,这就是为政的根本内容。

为政的过程与目的只是使仁义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流传广布,使人的行为与天地之德得以渐近。而一切的一切却仅仅在于孝道,是非常之简单易行的。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字深奥吗?太深邃了!简单吗?也太简单了!中国文化正所谓大道至简。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