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城市观察 > 正文
上海营造大城市文化氛围 开放思维创新模式打造城市品牌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3-6-13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网    收藏本页

上海作为一座建设中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建设“四个中心”过程中,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力、科技力作支撑,而且要有相应的城市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是城市文化思想、文化沉淀、文化品格、文化标志的必然文化表达,是城市精气神本质释放、演绎和溢出效应的外在呈现,是百姓文化需求的最直观感觉、体验与享受。随着世界文化发展格局、环境、背景的变化和人们思维、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氛围已成为考量一座城市综合指标的关键要素。契合这一背景,政府在新时期管文化,不仅要出规划、思路、政策,更要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为此,去年以来,上海市文广局就全球视角下上海文化氛围的营造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相关思考。

总的构想是,在国家层面政策和上海“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框架下,用5年左右时间,推动基本建成以3沿、3环、4路为主轴,5区域为主核,17个中心城镇为主面,2270个文化载体为主体,5970个公益性文化单位以及近5000家文化场所为主点,10个广场、10个绿地为主圈,机场等社会服务单位为主窗的氛围元素活跃、氛围色彩浓郁、氛围效应彰显、氛围本色与城市空间融合,“点、线、面”结合,浦东浦西呼应的上海文化氛围格局。

其中,3沿:沿海、沿江、沿河;3环:内环、中环、外环;4路:南京路、淮海路、延安路、世纪大道;5区域:人民广场、新天地、豫园、陆家嘴、世博会园区及周边;2270个文化载体:8座中国文化名镇、21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44个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市区144条风貌保护道路和街巷、632处优秀历史建筑、1421处不可移动文物;5970个公益性文化单位: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其延伸服务点等;5000家文化场所:演艺、娱乐、网吧等场所;10个广场:中华艺术宫广场、世博园庆典广场、东方明珠广场、外滩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南京东路世纪广场、新天地、静安寺下沉式广场、徐家汇广场、国歌广场、市民文化广场;10个绿地:陆家嘴绿地、世博公园塔吊广场、延中绿地、复兴公园、文化广场绿地、虹桥绿地、静安雕塑公园、大宁绿地、共青森林公园、辰山植物园;社会服务单位:机场、火车站、码头、地铁、品牌商场等。

开放思维,在择准方位中增强文化氛围意识

文化氛围是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必然选择。综观世界文化大国、强国,都相当重视文化氛围营造,纽约的多元文化、巴黎的经典文化、伦敦的创意文化等,在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都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其关键就在于他们注重通过文化历史与价值的传承、城市文化景观的布局设置、文化身份的标识以及独特文化性格的塑造,实施营造文化氛围战略。

当今,文化成为全球关心的话题。城市因经济而强大,因文化而精彩。城市需要文化,文化需要氛围,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开放氛围,文化市场繁荣需要宽松氛围,文艺百花齐放需要包容氛围,百姓的休养生息需要人文氛围,有氛围的文化才会有滋有味。上海作为世界第七大城市群中的龙头角色,理应有与之相呼应的文化氛围。改变文化氛围与发展目标不够协调、不够平衡的状况,已成为提升上海国际文化地位的重要砝码。

文化氛围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上海是一座充满鲜活文化元素、具有独特品格的城市。文化品格是城市的脊梁,是城市独特的内涵属性。文化品格与文化氛围的内生性联系,需要上海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加强对交响、芭蕾、京剧、昆剧、歌剧等文化样式尤其是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锻打、淬火、提炼与加工,以提高文化的纯度。需要创新具有文化内容的艺术形式,有内容的文化才会铸就有底气的氛围品格,滋润人们的心田。需要提升文化的品质,有品质的文化允许流动但不流俗,可以通俗但不庸俗,可以积淀但不固化,可以融合但不迎合。当前,上海文化发展在个别单位或多或少还潜存着功利主义、虚无主义以及形式淹没内容、技术大于艺术、制作代替创作等现象,这是亟待在营造文化氛围过程中加以克服的。

文化氛围是增强城市记忆的强大引擎。城市不能缺少文化氛围,但氛围不会自发生成,需要在历史记忆中用心营造。国内外一些文化发达城市,都有着久远的文化记忆并由此衍生的特性。一是积淀性。沉淀越厚重,氛围就像久酿的美酒一样越浓烈,持续的历史文化累积,是氛围营造取之不竭的源泉。二是俱进性。弘扬传统文化绝不排斥现当代文化,坚守民族文化也要吸收外来文化,与时俱进的文化氛围才会有强健的生命体征。三是动态性。发展并不静止、动态而不凝固。文化氛围的形成要靠城市主体的律动、空间的活动及载体的驱动。四是渗透性。广泛而深入的文化对物质世界、社会存在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是文化氛围创设不可或缺的内在力量。五是开放性。跟进世界文化潮流、契合全球文化脉动、吸取世界文化精华,文化氛围营造才会注入活力、充满魅力。

上海文化氛围营造应有机嫁接这些特性,并不断进行具有海派特性的文化创造,更为充分地关注和应对当前个别单位存在的传统文化缺记忆、特色文化缺内涵、景观文化缺艺术等现象,以不断丰富兼收并蓄、新潮时尚、包容开放的上海文化氛围内涵。

文化氛围是城市形象提升的内在要求。城市形象不仅取决于文化硬设施,而且取决于软环境,说到底,取决于文化氛围。城市形象需要文化包装,但不能只囿于包装,只有华丽外表而没有本色特质的文化是肤浅的文化,而肤浅的文化是营造不出浓烈氛围的。

党的十七大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文化在上海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无论是文化的硬设施还是软功能、内环境还是外氛围的建设营造,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城市发展中经济氛围浓,文化气息则相对不足;城市空间商业色彩浓,文化气味则相对不足;人际交往中市场味道浓,人文关怀则相对不足;文化管理中条线色彩浓,条块合力则相对不足,种种不平衡性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也需要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过程中逐步加以克服。

穿越渗透,在载体功能中注入文化氛围元素

借助开放空间打造公共艺术。将文化理念、内涵融入城市空间,利用城市地铁、车站、码头、机场、交通站点、户外大屏、公园、文化创意园区、广场绿地和居住集聚区等公共空间资源,实施文化氛围空间营造方略。推动地铁部门开展对地铁文化墙、壁画、广告的整体构思。完善地铁沿线视觉艺术的创意与布局,因区域、人流组织主题美术展、展厅橱窗经典艺术展、出入口与通道流通作品展、廊柱精致浮雕群展。推动相关部门选择机场、车站、码头、绿地、园区等开放空间设立示范雕塑广场,综合运用造景元素,实现雕塑与城市的相互依托与融合。推动静安雕塑公园发挥先发效应,与相关部门共同开展雁荡路艺术广场建设可行性调研。市区联动,在10个广场和10个绿地举办艺术活动。年内,将重点打造“城市广场交响音乐会”品牌,在东方明珠广场、浦东新区世博园绿地公园塔吊广场、黄浦区延中绿地、浦东新区陆家嘴绿地、长宁区虹桥绿地等举办“春之声”“夏之魅”“秋之恋”“冬之韵”四季交响音乐会等。利用世纪广场双屏、音乐厅广场大屏、中华艺术宫广场大屏和兰生大厦大屏,开展文化传播。开展文化与市容、交通等部门的协调,组织对街头艺人现象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探索设立街头艺人表演试点区域,在延中、陆家嘴、虹桥等公共绿地以及旅游景点等区域为街头艺术提供表演空间,研究制定《上海市街头艺人表演试点工作暂行办法》,并通过市演出行业协会完成首批街头艺术的招募和培训,使上海街头艺术表演进入有序状态。推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部门加强对城市楼宇建筑、道路广场、轻轨公交车站,甚至是公园座椅等公共设施设计从偏重功能性向注重文化性转变。

立足江河沿线设置文化景观。构建天气地气对接、陆地江河交融、实景虚拟互补的上海文化氛围立体形态。推动有关部门开展对沿海一带文化发展调研,对沿海区域的文化设施、内容、队伍、阵地建设以及广告设施建设进行统筹布局,营造沿海文化氛围。推动有关部门加强对黄浦江、苏州河沿线尤其是外滩等重点景观区段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利用,调整和完善一江两河区域的总体文化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景点,重点打造市民和游客观赏、休闲的文化活动点、文化艺术展示长廊、文化名人名言警句墙、国内外艺术大师作品欣赏带、城市景观艺术雕塑群、城市精神及市民文明行为规范永久标识牌等。推动有关部门加强对城市环路、高架路、城市景观道路沿线文化景观的合理布局,利用高架、高速及重点城区道路两侧立杆、灯柱等设施,通过醒目标牌设施等载体,宣传和弘扬城市精神、城市价值观内涵等。推动相关部门加强对城市各类广告牌的设置和监管,在主城区包括外滩地区知名路段众多的柱悬型、彩旗型、灯箱型广告中,增加文化元素与文化内涵。推动各类经济开发区坚持经济与文化同步开发,凸显文化在经济开发中的人脉效应、拉动效应。

利用商业网点彰显人文特质。创建与上海大商业格局相协调的文化氛围营造模式。推动相关部门着力改变一些商业网点包括大型品牌商店、超市文化氛围缺失的现状,增强城市空间的文味、文气。加强文商有机结合,创新“商业+艺术”模式,定期或不定期在梅龙镇广场、恒隆广场、港汇广场、来福士广场等大型商业集中体,举办传统精品艺术作品与当代艺术作品展。引导全市17个区县利用区域商业网点和文化品牌资源,在区中心城区的大型商场开展各类主题美术作品展、文化创意展等。通过文商、文金、文创等合作渠道,加强文化类广告、图片、宣传画、文化导览图、创意设计等对全市重点区域、路段,包括一些大商场、大超市、大橱窗、金融网点、东方书报亭等平台的推介与植入,发挥城市商业优势中的文化氛围造势作用。利用华联、八佰伴、大宁国际、五角场、徐家汇、临港商业区等一些品牌商区、金融网点的商庆、店庆、招商引资等庆典主题活动,做好文化包括品牌群文活动、品牌民营艺术作品的推广与参与,提高商业、金融类活动的文化品位,以点点滴滴的小参与、小积累积聚成上海城市文化的大影响、大氛围。

聚焦人文窗口放大氛围效应。在城市各类机关、机构、学校、医院、旅游景点、餐饮服务、商业楼宇、休闲会所、各类事业企业、娱乐场所、网吧等人文资源集聚窗口,推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海城市精神带头承诺计划,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德(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带头践行计划,城市文化氛围营造带头参与计划,形成全社会人人参与文化氛围营造的局面。推动文化进校园、进医院、进小区、进楼宇、进农村、进外来人口聚集区活动,加强对具有文化标识解读、增知、益智、教化作用文化载体的统筹设计、布局与投入,并给予必要的政府经费支持。创新“闲置空间再利用”、“文化就在社区里”计划,因环境、条件制宜地适度开放公共建筑、政府部门空闲区域,作为市民平常参与的文化平台。利用社区网络,加强遍布于街道、里弄中的小广场、小空间、小设施的布局完善和功能再造,让人们时时感到文化的存在,营造经久不散的文化芬芳气息。

创新模式,在品牌打造中加强文化氛围营造

以重大设施品牌涵养文化氛围。建立与上海城市相适应的文化大氛围格局,发挥重大文化设施在城市文化氛围建设中的风向标作用。以硬件一流、功能一流、环境一流、队伍一流、服务一流为目标,推动建设中华艺术宫、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等14项重点项目和基层文化活力培育等7项软实力工程。推动建设迪士尼、东方梦工厂项目。发挥大平台的重大设施统筹、协调作用,确保高效优质完成重大设施的在建、待建、建成任务。加紧对新建设施运行方案的研究与制定,在重大设施中配置面向全市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对全市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布局、规模、总量、结构、投入的长效统筹,开展对全市重大文化设施在为民服务中发挥作用情况调研。建立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氛围营造长效机制,将公益文化场所建成百姓求知养脑的校园、求趣养身的乐园、求美养眼的花园、求闲养心的家园。加强城市开发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严格对各类文化设施建、管、用的综合评估考量,确保文化设施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以文化活动品牌孕育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借力文化活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营造效果。加强对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电视节等重大活动办节理念、思路、模式、投入机制的深度创新,以全新的定位及路径力推上海重大文化活动品牌在应对各种竞争与挑战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以超一流的优质品牌在市场中确保拥有自己的席位。在重大活动平台框架下,加强对重大文化活动前瞻性规划制定、主体活动策划、重大事项进展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加强对活动责任主体的监管与活动绩效评估。加强对各条线、各层面文化活动的引导、协调与管理,科学确定活动的规格、量能、频次与投入等。举办上海社区文化节。重视对社会上一些泛文化活动、低层次文化活动、标签型文化活动、文化元素与内涵缺乏的活动的控制与必要清理,研究制定全市文化类活动管理办法,对活动进行总体调控和优胜劣汰。引领办节各方树立市民参与理念、低碳办节理念、务实办节理念、内容办节理念、成本核算理念,既坚持节俭办节,又保证办节效果。

以文化艺术品牌烘托文化氛围。坚持文化氛围与文化艺术的完美结合,实施文化艺术品牌集聚战略。创新在场广场互动、高雅通俗互补、传统现代互融的艺术生产方式,推动十大上海艺术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京昆、交响、芭蕾等凸显城市高端品质的高雅艺术品牌,积极挖掘民营广电制作、演艺、动漫、互联网、休闲娱乐文化品牌,创新以中华艺术宫为地标的美术大作涌现、美术大师辈出的上海美术创作与展示品牌,用心经营对外文化格局中特别是与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中的上海产品推广策略品牌,提升以人人参与、人人享有为追求的多姿多彩的上海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从建立文化高地入手,创造环境宽松、政策驱动的既育又招、既出又留、既引又拴、既专又精的上海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品牌,集中优质资源、集聚顶尖人才、集合资金支持,开发、培育与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体现上海特点、国家水平、国际水准的超经典原创品牌。并发挥品牌的引领、催化、衍生作用,在品牌的品种拓展、样式培育、影响扩大中力促形成上海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

以文化本色品牌引领氛围导向。文化氛围需要本色滋润,凸显本色的氛围才是具有效应价值的氛围。推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引领城市广播、电影、电视等主流媒体增强使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优化频道资源,深化制播分离改革,加强百姓需求内容供给,持续实施荧屏净化工程,提升节目质量和导向效能,在城市文化氛围形成中发挥主体参与、实践引领、舆论营造作用。加强对新媒体的管控,引导新媒体在与城市文化氛围营造要求相适应中调整结构、转变方式、集聚规模、坚持品牌和规范发展。加强对移动电视布局、内容的宏观引领与监管,加强对区县广播电视媒体的管理与服务。完善广播电视监听、监看、监测抓手,增强科技含量,提升监听、监看、监测效能。实施上海民营广电制作发展战略,加强上海民营类广电制作资源整合,组织培训,强化监管评估,加强政策扶持,推动上海民营广电制作强化内功、突破瓶颈制约、实现倍增式发展。

拓宽路径,在机制保障中彰显文化氛围品质

顶层设计。目前,上海涉及文化的大大小小项目众多,与文化有直接、间接关联的活动、平台、载体众多,具有文化职能、管理权限的层级、能级、机构及部门众多,应从营造上海文化氛围全局的战略层面,探索建立符合世界潮流,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具有强大驾驭力、协调力、统筹力与推动力的权责一致、责权挂钩、协调各方的文化氛围营造平台,建议建立由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文广局统筹协调,各相关单位参与的上海文化氛围营造工作机构,对全市文化氛围营造面临的形势任务、机遇挑战进行调研,统一制定上海文化氛围营造战略、远景规划、目标责任和推进举措。以城市地铁类、街头艺人管理类、户外大屏设置类、艺术集市类、剧场类、大型商场类、影视类、艺术品交易类、媒体类为重点,以现场气氛与感受的小氛围、政策环境效应凸现的中氛围、人文内涵和城市空间文气彰显的大氛围的分步分层营造为抓手,制定上海文化氛围营造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文化氛围营造相关指标统计分析系统,实施上海文化氛围营造工程,建立相应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区县层面文化氛围营造工作的指导,形成全市互动、市区联动、社会参与的文化氛围营造格局。

政策支持。在国家层面政策框架下,立足上海市情,研究制定全市文化氛围创设政策支持体系。加强与国家层面对接,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力争有更多的国家级文化类品牌项目落地上海。落实、完善和创新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在市文广局文化产业大平台下,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型产业,推动文化创意园区实施规模差异发展,创造文化产业的“上海样本”。依据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和下放文化项目审批权,适度降低许可门槛,有计划地向民资和外资开放更多进入通道和领域。加强文化立法,推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地方法规、文物保护立法早日出台和启动,推动街头艺人立法研究,开展各类文艺主体特别是民营演艺团体、民营影视机构、新媒体、美术机构、拍卖业等资助扶持办法调研与制定,继续实施优惠票价,扩大优惠品种和范围,大力提倡和鼓励低价演出。修改完善和制定与文化民生包括与新上海人、弱势人群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研究制定社会企业对文化支持资助奖励办法。重视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的配套,有计划地推动文化产业服务中介机构发展。

经费保障。经费投入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与文化发展不相适应是上海城市文化氛围营造的瓶颈。当前上海的金融财政政策在灵活度上落后于周边省市。应从文化氛围事关城市影响力、竞争力和国际形象的战略视角,在市文化氛围营造领导机构的统领下,研究制定与上海文化氛围体量大、影响大、需要投入大特点相匹配的文化经费投入机制,坚持文化与经济投入同步考量、同等安排、同规格保障。在市文广局文化结合发展统一平台上,加强文化与金融的对接,通过百亿授信等合作方式,保障上海电影等重点文化领域的融资需求。加强对全社会民资、内资和外资的引导力度。坚持职能配套、事权统一、权责一致导向,合理规划、统一调配和有机统筹,用好上海政府文化类各项经费,发挥经费的最大效用。创新各类文化基金资源路径,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和投入文化氛围营造的局面。

综合评估。建立与文化氛围营造内在规律相适应的检查评估支持平台,通过聘请专家、吸收百姓参与等途径和形式,推动对相关单位执行全市文化“十二五”规划和文化氛围营造情况的督促检查,推动有关部门对社会人文窗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情况的考核评估,开展对广播影视等各类文化氛围主体参与城市文化氛围营造工程建设情况的督促检查,开展对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建立文化氛围营造机制情况的督促检查,推动对全市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文化氛围载体开展氛围营造和发挥载体作用的检查与评估,分类、分层、分级开展沿海、沿江、沿河等文化点、文化带、文化线、文化圈、文化长廊、文化街区、文化景观雕塑、文化类广告、文化标识等内容监管及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推动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要素、城市精神、城市核心价值观、城市市民文明行为规范等进园区、居住小区、学校、医院、旅游景点、各类企事业单位情况的督促检查,将检查结果纳入先进文化区县、文明单位、创先争优先进单位评选指标范围。重点是坚持文化考核与经济等综合考核同步进行。通过一系列检查评估并形成长效激励机制,推动上海城市文化氛围营造体系建设在与上海发展战略定位相统一、相协调、相和谐中扩大效应面、实现新拓展。

总而言之,城市文化氛围营造是上海新时期面临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上海文化走出上海、走进全国、走向世界的必然历史要求。上海市文广局将秉承文化的使命,在新起点上推动上海建成文化事业产业协调发展、外来本土文化包容发展、传统现代文化链接发展、主流引领多元文化有序发展、高雅通俗文化竞相发展、在场广场文化联动发展的全国一流、亚洲知名、世界影响的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品质城市。

(作者系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