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旅游文化 > 旅游文化-综合新闻 > 正文
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传承地名文化促旅游发展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3-1-24    www.citure.net  来源:大众网    收藏本页
 8个千年古镇、120个千年古村……拥有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如何实现保护和传承,以成为发展文化旅游的“敲门砖”?邹城市在地名信息挖掘考证的基础上,以地名文化为主线,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慕名而来”的集聚效应。

  □王德琬 孟一 孔令芳

  “地名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但尚未得到充分理解、保护和利用。”1月18日,邹城市民政局地名科副科长孙超告诉记者,孟子故乡邹城最近就在探索以文化旅游业为载体,传承弘扬当地丰富的地名文化。“通过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既能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又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听了孙超的介绍之后,记者禁不住思考:地名文化如何成为当地发展文化旅游的新旗帜?又如何利用文化旅游这一载体,让这些“地名”声名远播、世代流传……

  地名文化


  宝贵的无形资产

  电灯坊街、塘子街、将军堂、簸箕掌村……当耳熟能详的“地名”一次次的被人们“唤”起,它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意义?

  孙超告诉记者,邹城市地名文化资源丰富,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来由,“电灯坊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民国时期,济宁地区第一台发电机就是在这条街巷运作发电的,当电灯取代了煤油灯,‘电灯坊街’这一称呼也被左邻右舍叫响了。”但是,地名背后的故事并不被人所知晓。“我在电灯坊街从小玩到大,30年了都只知其名,但为啥叫这名,我还真不清楚。”邹城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张文在交谈中不经意地说道。

  “地名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特有的传统文化对应起来。”孙超说,正因认识到这一点,邹城市从2001年开始,组织人员编撰《邹城市地名志》,对城市中的老地名和已经消失的老地名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广泛收集有关史料典籍和档案资料,开展翔实细致考证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老地名的宣传,联合电视台先后拍摄3期地名文化专题片《寻根老城》,另外在地方报纸开辟专栏,连载20余期地名知识,近期又修编了新版《邹城地名志》。

  去年10月22日,山东省民政厅下发了关于编纂出版《山东古镇古村》的通知,邹城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山东古镇古村·邹城卷》的编纂工作,收录了该市8个千年古镇、120个千年古村。邹城培育地名文化的工作还没有止步于此,“培育地名文化并不只是对信息的挖掘收录整理,更重要的是传承和保护,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邹城市民政局局长梁富华说。

  慕名而来


  不能匆匆放走

  采访当天,被一层薄雾笼罩的峄山较之往日多了些许神秘感,位于峄山脚下的峄山街村更显静谧安详。据了解,该村始建于春秋时期。据《左传·文公十三年》记载,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国都于峄山之阳,随后即有人家在邾国故城北、峄山南,沿上山的道路两侧建村定居,遂冠以历史名山之名称为峄山街村。

  为纪念邾文公于农历二月初二日“龙抬头”这天迁都于此,峄山街村每年届时都要举行盛大而隆重的峄山古会。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宜人的自然景观,峄山旅游风景区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精彩的节会活动:超级运动会、三月三桃花节、七夕相亲文化节、九九重阳节开光大典等。2012年,峄山风景区共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0%。

  “成绩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发展的瓶颈。”峄山旅游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卫标告诉记者,景区目前亟需解决“名气不大、留不住游客、产业链短”的问题。“来峄山旅游的以周边地区的游客居多,说明了峄山的名气不大;拿二月二的古会来说,来上香的少了,吃喝游玩的多了,但山下的餐饮服务距离人们的需求和要求还有差距,以至于来爬山的游客通常就逗留半天。”杨卫标认为,应该有一个全盘的规划,解决游客“看什么、玩什么、如何吃和怎么住”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邹城对峄山已经作出了初步规划,以地名文化为主线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按照“做精山上、做大山下”的开发理念,山上重点完善重要节点、主要景观、旅游标志、山下重点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配套环节实施社区综合改造、打造环山大景观带、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希望此举能够让‘慕名而来’产生的集聚效应,带动旅游发展升级。”孙超告诉记者,不只在峄山镇,邹城市其它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用地名文化拉动旅游业发展的路子。位于郭里镇的爹娘庙村,因羲皇庙而得名,羲皇庙是为祭祀人文始祖伏羲与人类始祖母女娲而修建的庙宇,当地正积极探索修建伏羲文化园。

  尊重历史


  切忌盲目开发

  “近年来,地名文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开始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成积春认为,地名文化融合了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情感性,是内容极为丰富、底蕴极为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地名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文化内涵,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那么如何发掘利用地名文化,促进旅游开发?成积春建议,首先要加强对地名资源的管理保护。“地名管理中央已有法规,明确地名的命名、更改、取消要按规定的程序办理。但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其次,要对地名文化实行抢救性发掘整理。“这是项浩大的工程,长期以来,因资金、人力、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发掘成绩并不是很理想,若再不进行抢救就会失传。”

  “与旅游开发结合,还要把握原则。”首先要尊重历史。“地名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所做的改变要有度,否则就失去应有的价值。”成积春说,还要遵循边发掘整理边开发利用的原则。“发掘整理有一个过程,等完全整理好了再去开发利用,既不利于地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不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景区范围内的地名文化要先发掘整理,然后向周边地区幅射。”

  成积春还建议,要注重地名文化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要走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路子。民政、文化等部门要将该项工作列为相关科室的必办业务,要广泛联系一批单位和骨干形成地名文化研究网络。要配备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形成一批专业人才。要举办旅游工作人员培训班,提高其地名文化素质,以熟练运用地名文化于旅游活动之中。”

  (原标题:地名或成文化旅游新旗帜)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