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城市展示 > 正文
象山丰富海洋渔文化形态 传承海洋渔业文明
  中国城市文化网  时间:2013-10-21    www.citure.net  来源:中国文化报    收藏本页

开船仪式现场

在祖国海岸线中部的东海之滨,有一个半岛古县——象山,这个只有1382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的小县,却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县为单位不跨区域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在地。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国家“十一五”时期设立的11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唯一一个与海洋相关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浙江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丰富多元的海洋渔文化形态

海洋渔文化是人们以海域为依托,运用对环境气候、海洋生物生命规律的认识,通过劳动技能获取海洋物质资料并由此形成的风俗习惯、文化心理及其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等,是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山海洋渔文化是指世代象山人在其生存的海洋自然环境之中,生产与生活两大领域内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它包括生产文化(造船、织网、渔具制作等)、社会文化(开渔节、渔民宅居、渔民饮食、渔业商贸等)、观念文化(妈祖巡游、祭海仪式及其他民间俗信等)、组织文化(行业组织、渔村组织、家庭制度)和其他文化(渔谚、鱼的传说、渔歌、渔曲、渔戏、渔鼓、渔灯等)。象山海洋渔文化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形态多样、文化生态完好,是中国海洋渔文化的典型代表。

长期从事象山县史研究的张利民表示:“从《宝庆四明志》、《四明续志》、《象山县志》等有关历史文献记载看,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现代2000多年的发展中,以海洋渔文化为主线的象山文脉发展延绵不断,虽然其中也发生了多次变化,但文化传承没有中断,而是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现今多样的文化形态。”

据统计,象山各级各类文物保护点及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50个,具体形态上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寺庙宗祠、摩崖石刻、古井群等。此外,象山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一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两个。“这些遗迹大部分与海息息相关,并且都有很高的海洋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象山县文物办主任郑松才说,“像花岙岛张苍水抗清兵营遗址是研究海岛军事防御体系弥足珍贵的实物例证,北渔山灯塔、东门灯塔等古灯塔对研究我国近代科技和航海史具有重要价值。”

象山文化资源形态较为完备,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象山县共发现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5万多条,立项重点调查项目1400余项,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类型。这些内容充盈、形式多样、层级分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丰富多彩的象山海洋渔文化形态。形成了东门海岛妈祖信仰文化,石浦老街渔商、渔贸、生活习俗文化,延昌老街妈祖—渔师信仰文化,昌国卫所海防文化,渔山海岛妈祖—如意信仰文化等。

多姿多彩的渔区民俗

“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依海而生的渔民们靠海吃海,他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大海息息相关,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渔家风情。

渔家的衣着服饰自成特色,早年抲渔郎出海所穿着的栲衣笼裤,在方便海里作业的同时透着浓郁的海洋风。渔家的食,用渔区的话来说那叫“透骨鲜”。且不说那些红烧的、清蒸的、烹炒的、风干的、腌制的各类鱼虾蟹螺,单单是用各类鱼料加工而成的鱼圆、鱼饼、鱼糍面、鱼骨酱,就让人食之难忘,更不要说“海鲜十六碗”那样的名牌菜了。渔民的住,在古时渔民们捕获鲸鱼后,有时会拿它的骨头来做房梁。而如今虽盖起了小洋楼,但他们造房依旧要选在潮涨时刻,意为财源涨、福禄升。至于渔民的行,自然离不开木海马、小舢板、渡轮等各式各样的海上交通工具。

象山渔民经过长期的海洋生产实践,用劳动和智慧换来大量的海洋科学知识,积累了不计其数的看海、听海、养海、讨海的技巧与经验。创造了由滩涂、浅海至深海的50余种作业方法,如徒手采捕、插竹串布、定置张网、流网、拖网、围网、灯光围网等。同时在捕捞中必不可少的渔网渔具也种类繁多,主要有流刺网、对网、拖网、围网、流网、板罾、蟹笼、青蟹定刺网、拖虾网具等。

“大海馈赠给渔民锦衣玉食,也给讨海人带去凶险和灾难。在过去,我们渔民有句话:三寸板里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渔民张满昌这样描述。

大海的无情,让渔民们需要在精神上寻找支柱,由此便形成了广泛存在、根深蒂固的渔家信俗。比如每次出海之前,渔民都要在船上拜船龙、做船福,以祈求出海平安,鱼丰满仓。有些仪式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渔区盛大的民俗节日,如祭祀妈祖祈求丰收的渔民开洋、谢洋节,祭悼抗倭牺牲将士的昌国两头会,纪念十八先贤围海造田的大塘红庙庙会,还有石浦十四夜、三月三踏沙滩、七月半放水灯,都体现了渔家对大海的感恩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从开洋节到开渔节的实践

传统农业社会下,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认识的局限,象山渔民认为多变的自然现象是由上天神灵控制的,祈求神灵护佑成为渔民唯一的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他们把每一次顺利返航,满载而归,都归功于神力所助,而每次海难都是鬼怪所为,对神的敬仰、鬼的畏惧和对海洋劳作的祈福构成了渔民主体心理定势,于是就有了渔民开洋节、谢洋节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开洋节”是渔船出海时,渔民祈求平安、丰收的民俗活动,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三月二十三之间。“谢洋节”则是渔船出海平安归来,渔民为了感恩大海的民俗活动,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日至六月二十三。开洋、谢洋节作为渔民的一种精神寄托,主要有娱神、娱人两大板块,以祭祀为核心,以民间文艺表演为主轴,含有历史、宗教、生产、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经过千余年传承,渔民开洋节、谢洋节并已沿袭成为象山渔区传统习俗,并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随着社会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渔区的经济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意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象山开洋、谢洋节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浙江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韩素莲感慨道,“不过,值得幸运的是我们政府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我们象山从1998年开始举办开渔节,到现在已经有十六届了。这个和开洋、谢洋在文化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感恩海洋这一点,是传统的开洋、谢洋节与现代的开渔节共同的出发点。”

可以说,中国开渔节的“源”是延续千百年的渔文化,而“流”是对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实践。

中国开渔节活动的主体是渔文化。传统的祭海典礼凸显祈求平安丰收、人海共荣的宏大主题;盛大的开船仪式表达渔民向往大海的喜悦情感;古朴的妈祖巡安展示人神海和谐的渔区文化气息。开渔节活动的主角是渔民。在活动内容、环节设计上始终秉承群众参与性,让老百姓关注开渔节、享受开渔节、参与开渔节,每年参与的群众多达10余万人。开渔节活动的核心价值是人与海洋的和谐。开渔节从创办以来就以感恩海洋为主旨,提出了“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口号,渔民还自发组织“中国渔民蓝色保护活动”。

“中国开渔节是渔文化建设的有效平台,在推动象山海洋渔文化保护、研究、创作、交流、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象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罗来兴表示,“我们要把开渔节打造成渔民的节日,海洋渔文化的大典。”

象山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大幕开启

2010年6月,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

2011年2月,象山县委、县政府把“加快建设国家海洋文化与生态保护区”列入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012年8月,象山县设立象山县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局,象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兼任管理局长,分管非遗的副局长兼任管理局副局长。管理局和非遗保护中心共同承担保护区建设和非遗保护经常性工作。

2013年2月,文化部正式发文同意实施《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标志着中国唯一以海洋渔文化为保护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落户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根据文化部批准的规划,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25年,分3个阶段各5年实施。其中在“十二五”期间,当地将重点建设国家海洋文化保护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渔文化实践和产业基地,并创新与发展海洋文化保护模式。

象山拉开了建设中国特色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序幕。

一直以来,象山都顺应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潮流与趋势,一直致力于对文化遗产从静态、单体保护到动态、整体保护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探索。

(本版图片由象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供)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