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人物访谈 > 正文
解读中国城市转型的关键要素
  时间:2012-2-17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    编辑:admin【字体: 】【收藏】【关闭

  访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

  采访/佟鑫

  转型年代的中国,经济、社会、环境、政治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并且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简单的线性变化不等同于转型。在城市发展领域,真正的转型体现为对既有资源投入和发展方式的系统性超越。城市转型有其特定的认识和评判方法,资源枯竭型城市是城市转型问题中的一个子类。转型是广大中国城市共同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一种不可错过的机遇。本刊特邀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解读中国城市转型的关键要素。

  Q=城市中国A=诸大建

  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Q:转型发展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背景,如何正确理解城市转型?城市转型应覆盖哪些范畴?

  A:首先要放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中来理解转型这个词。在欧洲和OECD国家,转型发展就是强调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化。当前谈中国的转型,直接背景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出口推动的经济增长受阻,改为靠内需来推动宏观经济,这是“十二五”转型发展的大命题。但最重要的是,城市转型是一个综合概念,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城市转型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方面,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三位一体转型(更广义的转型还要包括城市治理结构的变革)。按照我的看法,如果中国城市化已经走过了1949-1979年的1.0版和1979-2010年的2.0版,那么2010-2040年的中国城市化发展就需要进入3.0版,在城市化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要解决上一波城市化中产生的大量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上海GDP增长预期与实际增长图

  三个转型中的出发点是经济层面上的产业转型,即中国城市的转型要从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开始。由于发展阶段和经济模式的差异,当前的中国城市大部分属于生产型、工业型的城市,转型发展的任务是要不同程度、不同时序地从加工导向的工业型城市转向民生型、消费型城市。例如,在低碳城市研究中,中国和美国的城市就完全不同,美国城市的碳源主要来自建筑和交通,属于消费型的,中国城市则主要来自工业。哈佛大学城市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最近出版的新书《城市的胜利》(Triumph of the city)广受好评,他提出过consumer city(消费城市)的概念,认为从工业城市进入到后工业城市主要依靠消费品主导,并强调吸引人才对城市转型的重要性。旧的城市发展模式是people follow business,市长关注的重点是招商引资,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发展模式是business follow people,市长关注的重点是招才引智。在工业社会中,城市的工厂选址,工厂位置不动,就地招人,但现在是工厂主动搬迁到人才多的城市。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转型,重要的是这个城市能不能吸引大批知识型人才。中国城市的经济转型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服务业,上海这个转型趋势很明显,今年服务业增长占到了GDP的67%,虽然上海的GDP增速在全国名列后列,但是服务业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却明显增长,这是上海的城市经济向更健康的结构转型的表现。

  第二是社会发展转型,重点是要解决半拉子或不标准的城市化的问题。所谓“不标准的城市化“有两层含义。第一个层面,城市是生活的容器,应该有工作、居住、休闲三大基本功能,但是我们的城市往往是功能失调的。对城市居民来说,表现为城市的住房保障、交通保障、社会保障等民生体系发育不良,城市功能配套不完善。例如,上海张江工业园区一开始就是单功能的模式,功能上是生产型的,就业人员在区外居住,每天18万人坐地铁上下班,严重地影响了当前的发展。这种模式影响了全国很多开发区,这些开发区现在迫切需要谋求向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性城区转型,从经济增长导向型城市转变成消费性服务型的城市,完善保障性住房、公共卫生、基础教育、交通等民生功能。第二个层面,农民工要能够融入城市变成市民。农民工只是在城市工作,不能在城市居住,是典型的半拉子城市化问题。现在农民工都是往东部发达地区单向迁移,中西部城市发育不良。未来三十年,在东部沿海城市接纳农民工成为市民的同时,中西部城市也要发展到可以与东部城市竞争,就近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吸纳他们成为城市人。

深圳市蛇口区从单一的工业园区向宜居的新兴城区转型已经初见成效

深圳市蛇口区从单一的工业园区向宜居的新兴城区转型已经初见成效

  第三是生态环境转型。中国土地财政驱动的城市发展模式,是资源消耗型的,因此应该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进行转型。可以用人口增长率与土地增长率之比即人口对于土地的弹性系数来衡量城市发展的资源效率,如果小于1,即人口进城速度小于圈地速度,建设园区用地大大超标,这种模式就是不可持续的。上海目前有2300万常住人口,但是包括工业用地在内的建设用地消耗已接近3000平方公里。一般来说,大城市的建设用地比重最好小于整个面积的三分之一到两分之一。上海的建设用地实际上已经透支,因此未来的发展不是扩大用地规模而是提高城市密度。

  总的来说,中国当前的城市发展模式是生产导向的城市,是环境不友好的城市和人口不友好的城市。针对这样的城市发展模式,我们特别需要强调完整全面的城市转型概念。前不久,上海与国际博览局和联合国有关部门发布《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强调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应该最终概括为可持续城市化的理念,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底线论可以成为城市转型的指导性分析框架。

第三产业对上海经济发展的贡献比例图

  Q:城市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该用全面的指标来进行衡量,您认为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对城市转型的进程进行评定?

  A: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转型要落实,涉及观念、制度、空间三方面的支撑,如下图:

经济、社会、升天图

 上海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就业比重图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

  以上海宝山区的转型发展为例,近年来的重点是把钢铁工厂等地区改造成为就业、休闲旅游、居住功能综合的地区,从制造业城市转型成为有服务业支撑的综合型城市。这里经济转型的观念层面是从工业向服务业转型,制度层面是采取措施刺激服务经济发展,空间层面就是“腾龙换鸟”进行产业结构置换。谈社会转型和生态转型,也要依次解决这三个层面的问题。这种分析方法是有可操作性的,可以看到城市转型的问题在哪里、目标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但城市转型的理论研究也是刚刚起步,三个方面的每个方面都有待详细研究。

9个新城的产业比较图

  城市转型需要依赖创新,上海十二五规划强调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就是这个道理。讲创新要有严格的科学根据,根据生产函数,创新的表现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生产函数Y=af(L,K,N)中,Y是产出,L、K、N分别代表劳动力、资本、土地,a就是创新要素。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上只是利用低价劳动力、易于批租的土地、大型工业项目投资等单一要素,因此只有要素投入增大才能产出增加。而城市转型就是要在要素投入不变和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创新使产出增加。创新驱动要发挥原有资源的放大效应,提高附加值,就要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不管城市依托哪种资源,创新就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去创造价值。很多城市对依赖资源靠天吃饭比较习惯,对如何提高深度加工创造价值想得比较少。

  转型应着眼于城市的功能

  Q:近年来很多中国城市成为正面或反面的明星,您认为哪些中国城市或城区实现了成功的城市转型?

  A:相对国内许多城市来说,上海城市的整体转型比较好,可称为国内的领头羊。上海城市转型的优点是系统性,其他很多城市还缺乏系统性转型的想法。首先,判断城市经济转型成功的依据,看是否仍然在依赖投资和出口推动经济增长。今年以来,上海的投资增长趋于平稳,出口增长趋于下滑,经济增长的主导部分明显地开始依赖消费。社会转型方面,近两年也逐渐看出好的苗头,最近的人口统计报告显示,上海2300万人中就业年龄人口是1500多万,就业人口始终在提高,很大一部分是吸纳外来人口就业,包括少数的人才和大部分的劳动密集型人口,上海的低端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分别对吸纳农民工和技术性人才起了作用。这说明上海的城市发展对于人口是有包容性的。宏观经济的衡量指标有四:经济增长、就业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城市转型期经济增长速度有下调是合理的、正常的。虽然上海从过去两位数的GDP增速下调到了6-7%,但转型深化了,也是很好的。寄望于GDP下降后靠增加要素投入继续抬升到两位数的思路是不对的。生态空间转型,重点是看上海的郊区发展。上海城市曾有严重的单中心发展特征,有一段时间流行一句话:“中心城市看第三产业,郊区城市看第二产业”。嘉定、松江等“1966”体系的外围城市大多是单一功能的,产业性特别是工业性特强,这意味着郊区城市都在从属中心城市,在居住、旅游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只负责承接中心城市的制造业转移,不用发展第三产业。我的观点是,必须把单中心城市的上海变成市域城市集群的上海,每一个郊区城市都应该是独立的,具有完整的城市功能。

  从城市中一个区的尺度来看,苏州工业园区和深圳蛇口值得关注。蛇口是改革开放前哨,二次创新正在从过去单一的工业园区变成完整的适宜生活的新型城区,可以作为一个城市成功转型的观察样本。我最近刚到蛇口去看过,听了管理层的战略性的想法,也看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蛇口现在有三个二级组团,每个组团都整合了居住、就业、休闲等功能,区内有宜于生活的一般住宅、高档住宅甚至有许多外国人住的别墅,内外交通可达性好,街道宜于步行,提供自行车租赁等城市慢行交通工具,配套设施很到位。苏州工业园区刚刚开始迈入转型轨道,把工业组团转化成工业和服务业相结合。特别是发展旅游业,搞会展旅游,提供会务服务等。苏州从南到北的三个区域——苏州工业园区和高新区、老城区和太湖边的吴中新区,看起来是在分工合作发展三种不同模式的城市旅游文化,在工业园区和高新区是搞快节奏的商务会议,到老城区看节奏慢一点的古城园林,到吴中则是感受太湖岸边农村的“慢生活”。

  Q:中国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总体目标和方案也已多年,但至今仍缺乏破题的秘诀,您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道路应如何走?

  A:资源枯竭型城市是中国城市转型的一个亚类,其要害是如何从低端的采掘业依次向加工业和制造业,向价值链的高端产业发展,这个问题在全国是普遍的。资源型城市的特殊问题是在消耗完本地资源之前如何根据当地情况提升相应的产业。依本人浅见,中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仍然鲜有转型成功的案例,与兄弟城市联手设计新的发展机制可能是一种思路,但一个资源型城区的转型可以通过接受中心城区的辐射进行,比如沈阳铁西区依托沈阳市的整体发展走出了合适的转型之路。可以借鉴学习发达国家早期城市转型的一些经验。比如,德国鲁尔区发展创意产业、杜塞尔多夫打造时尚之都、经常举办G8会议的美国“锈谷”匹兹堡从钢铁之都转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医药产业等。迪拜的转型起步较早,当局把出售石油的收益投资到文化旅游产业,甚至建滑雪场、超五星级酒店、填海造陆等奢华且不生态的做法虽然受到一些批判,但凸显了走出卖油经济模式,打造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的思想,对于资源消耗型城市如何尽早启动城市转型仍有值得借鉴之处。

德国鲁尔区的杜塞尔多夫

  德国鲁尔区的杜塞尔多夫已经从传统重工业基地转型为创业产业和商贸会展中心

诸大建教授

  诸大建,管理学博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公共管理系主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顾问、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城市化理事。

《城市的胜利》

  《城市的胜利:我们伟大的创造令我们更富、更智慧、更环保、更健康、更快乐》

  作者:[美]爱德华·格莱泽著

  出版社:企鹅出版

  出版时间:2011年2月,

  售价:29.95美元。

  $29.95简介:爱德华·格莱泽是哈佛大学弗雷德·格林普与埃莉诺·格林普经济学讲席教授,现任哈佛大学塔伯曼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研究中心主任。格莱泽这本书在2011年初出版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格莱泽认为,城市能够为创意交流提供最好的舞台,为提升人类健康程度提供了充足的知识。

《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

  《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

  编者:联合国、国际展览局、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编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售价:80元。

  简介:上海世博会集结了全球各国城市在应对城市化问题中的成果,在世博会闭幕一周年之际,这些无形的智慧得以汇编成册,并将在未来成为全球城市建设与管理者的参考书。《上海手册》被认为是上海世博会的重要后续成果之一,三方编写者也约定,将以《上海手册》为参考书,定期对中国和相关国家的城市管理者进行培训。

《后天有多远》

  《后天有多远》

  作者:管清友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8月

  售价:40元。

  简介:资本、能源和气候,是现代城市转型发展的命门,从温州、鄂尔多斯等城市的转型过程可以看出,从能源致富到资本积累的升华,同时要做好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对城市能否顺利转型尤为重要。

《柔软的城市》

  《柔软的城市》

  作者:英]乔纳森·拉班

  译者:欧阳昱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6月

  售价:24元。

  简介:这是一本优秀的叙说城市的非虚构文学作品,1970年代出版,作者乔纳森·拉班屡获文学奖项,他非常细致的观察使这本书不仅具有文句层面的可读性,还对城市研究者有颇多启发。书中不仅讲述了伦敦、纽约这类特大城市对人日常生活的影响,还分析了具有强大理想性的城市思想家们笔下的城市。

《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

  《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

  编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售价:39元。

  简介:经济学家胡鞍钢领衔、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编辑出版本书,对2030年的中国发展状况作出长期预测,认为中国的贡献将是推动世界在今后20年中走向繁荣与和谐的重要力量。书中指出,要从黑色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转型为绿色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创新能力和绿色能源将是未来的决定性力量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