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形象 > 城市形象-综合新闻 > 正文
大熊猫海外形象的嬗变(图)
  时间:2011-5-25      来源:外滩画报    编辑:admin【字体: 】【收藏】【关闭

大熊猫海外形象的嬗变

  文/周一妍

  1961年,WWF的熊猫标志诞生

  1961年,瑞士日内瓦,彼得·斯考特爵士和一群科学家及环保人士聚在一起,筹划成立一个以遏制地球自然环境恶化为使命的基金会。这就是日后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50年前,WWF成立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救助大熊猫。那一年,科学家发现,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已知物种(超过1.8万种动物)已经灭绝。他们急需寻找一个全球共识的标志,作为组织的会徽。

  同年,英国伦敦动物园迎来了大熊猫“熙熙”。这只雌性大熊猫异常珍贵,是奥地利动物商海尼·德默1958年以三只长颈鹿、两只犀牛以及河马、斑马与北京动物园换得的。在伦敦动物园借展期间,造成万人空巷的场面。

  彼得·斯考特在伦敦对着这只熊猫,随手用钢笔画下了一张素描:黑白相间的毛色,憨态可掬的神情,特别俏皮可爱。但是,这只熊猫身体微微向右倾斜,有点走路困难的样子,似乎走过一段“艰苦不堪”的岁月。

  最终,熊猫成了WWF的会徽。彼得·斯考特和其他WWF联合创始人认为:尽管熊猫来自中国,但这个动物标志足以克服所有语言上的障碍。于是他们一致赞同将大熊猫的形象作为该组织的象征。

  后来,这个会徽曾先后重新设计过4次,但在形象上并没有明显区别。随着WWF影响力扩大,这只微抬起头、半带疑惑望着人类的大熊猫形象,也一天天变得深入人心。

  而在WWF之前,西方人对熊猫“保育”丝毫没有概念。在先前西方探险家撰写的有关“熊猫”的书籍中,它只是一种丛林猎物而已。

  1961年以前,欧洲人了解熊猫的信息大多来自两本著作,罗斯福兄弟所著的《追踪大熊猫》和露丝·哈肯丝所著《淑女与熊猫》。前者在1929年4月13日,成为第一批射杀熊猫的西方人,后一本书则讲述1936年,第一头活着到达西方并引发轰动的熊猫故事。

  乔治夏勒,首位走进卧龙的外国科学家

  由于WWF的缘故,夏勒成为了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进入四川进行熊猫研究的西方人。

  1980年,WWF正式启动熊猫研究和保护项目。WWF 没有熊猫研究专家,于是与世界野生动物学会 (WCS)签订协议,“借用”WCS首席科学家乔治·夏勒。

  1980年5月15日,WWF主席斯考特爵士跟夏勒一起,第一次来到卧龙自然保护区。在此之前,从没有一位西方科学家踏足此地。

  中国熊猫,对西方动物学家来说,充满了矛盾和不合逻辑之处,“它既像熊又像浣熊,有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外貌像熊,却只爱吃竹子,简直就像爱吃肉的牛一般匪夷所思。”

  1981年3月1日,夏勒连着见到了一只熊猫幼仔和。 另外一只粗壮的成年熊猫。夏勒曾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这样形容,“跟熊猫共同生活的那几年,已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就像熊猫用它灿烂的生命充实竹林一般。”

  回到美国后,他写下《最后的熊猫》和《卧龙的大熊猫》,用讲故事的方式,将熊猫的基本行为模式、饮食习惯、栖息地娓娓道来。这两本书成为西方人了解熊猫的启蒙读本。

  1993年:熊猫产子照片登上美国《国家地理》

  1992年夏天,陕西秦岭。大熊猫娇娇抱着刚产下 的幼仔在洞里休息,突然它的“产房”里来了一位客人:一个短发、圆脸、戴大方框眼镜的女孩,围着它转来转去,想看清楚它怀里的宝贝。娇娇转过身,用胳膊捂着小熊猫。女孩便将手放在娇娇的背上,轻轻地抚,摸着。这一瞬间被定格,后来出现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成了一篇封面故事,这个女孩就是吕植。

  在中国,吕植有着“熊猫妈妈”之称。1985年,十 九岁的北大女生吕植和她老师潘文石一起走进秦岭,开,始了对大熊猫的研究工作。大熊猫是一种对人类保持着 高度警惕的动物,在这之前,几乎没人近距离地接触过这种敏感的动物。

  1992年前,吕植到美国国家健康中心做博士后,开始从生态学、遗传学等理论的高度来研究熊猫。因为太想念秦岭大熊猫,吕植抽空回到了这里。

  有一天,她看见熊猫娇娇正在洞外吃竹子,往洞里探头看,她发现了娇娇的第三个幼仔。于是,她就钻到洞里学着娇娇的叫声。“小三儿”眼睛也没睁开,就开始往吕植身上爬。“我就奇怪,难道我长得跟熊猫一样,它们分不出?可能我学得太像了,所以我当时跟其他同学开玩笑,我说我干脆认它当干儿子算了。”

  1993 年,吕植的“娇娇产子”照登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这是她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之一。“我知道《国家地理》刊登我的照片,不是因为我照得有多好,而是因为熊猫本身。”吕植回忆说。

  1995 年,在美国完成学业后,吕植回到中国任世界自然基金会物种与保护中国项目主任,正式主持大熊猫保护项目。1995 年底,国家下达在熊猫保护区的禁伐令,吕植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振奋。如今,吕植也成立了自己的环保组织“山水国际”。

  2010: 用影像为中国熊猫列传

  2010年是中国开展野生熊猫科研保护工作30周年。潘文石教授和吕植联合制作了纪录片《熊猫列传》。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展示野生熊猫的生存史、家庭史、遗传史、情感史的纪录片。这是一场没有剧本、没有导演、不经粉饰的演出。30年的野外科考,对一个家庭7只熊猫19年的跟踪记录。

  片子的英文名字是“Real Panda”,意在区别以往对大熊猫“外交动物”、“公益保护对象”的关照角度,重点突出“野生熊猫的真实记录”。

  虎子是这部纪录片的主角,它是熊猫娇娇产下的孩子,从出生到成长再到生育,潘文石和吕植详细记录了虎子和它的家族在秦岭繁衍生息的点点滴滴。从虎子挣脱胎衣后的大声呼喊到因饥饿四处觅食;从积累谋生经验到离开妈妈怀抱;从建立王国到求偶争斗等,青鼬和狼群都对它构成致命的威胁,然而,人类才是熊猫的最大敌人。虎子终于被猎人的夹子套住,受了重伤,经过医疗后被关入动物园。

  “熊猫在人们疯狂砍树的刀斧声中四处寻找家园,我们终于知道大熊猫濒临灭绝的真正原因并非自然引起,而是由于人类。”吕植说,经过潘文石教授的努力,国务院终于下了批示,保护秦岭最后一片大熊猫栖息地。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