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专题 > 探访世博城市实践区 > 解读世博 > 正文
外国媒体看世博会:上海在和全世界约会
  时间:2011-04-01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沈轶伦【字体: 】【收藏】【关闭

  两名日本学生展示志愿者徽章。近日,36名日本志愿者在上海世博园区上岗。 邵剑平 摄

  本报记者沈轶伦

  “开放的中国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磁铁,上海世博会就像一张巨大的名片,让很多德国人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世博园里,来自杜塞尔多夫的德国记者克皮普说:“我们网站的世博板块每天点击率都是最高。德国网友看了我们的视频后都表示,一定要抽空到上海来,不但要参观世博,更要来看看神奇的魅力中国。”

  和年轻的克皮普一样,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以其难以阻挡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地的媒体纷至沓来。全球媒体盛赞世博会所展示的中国实力增长,并感叹:上海世博会是今日中国的价值符号,世博会将中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

  感受中国独特魅力

  “对这座中国最具活力、最都市化、最时尚的城市来说,这是一个欢庆的时刻。”美国《时代周刊》眼中的世博会体现了上海的魅力,因为“上海的风格是做大事。”世博园迎客第一天,俄塔社的报道就予以高度评价:在世博会举办至今150多年的历史中,本届世博会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中国赋予它的重大意义不亚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

  法国《费加罗报》以“上海约会全世界”为题聚焦世博会。报道称,上海雄心勃勃地要在约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召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参展。艺术家、建筑师和发明家齐聚这一神奇园区。从宛如玫瑰色云彩的日本馆到由悬空立方体构成的好似拼装玩具的荷兰馆,从呈斜面加工海胆状的英国馆到太阳花造型的俄罗斯馆,这里很有迪士尼世界的感觉。通过复杂的检票系统和街垒一样的保安亭之后,游客将惊叹于世博会的规模,也将感叹这个所有文化都得到展示的盛会时间实在太短。

  《日本新华侨报》则把上海世博会与日本爱知世博会相比,报道称:上海世博会处在全球重启繁荣的节点,举办于世界经济 “动力之乡”中国,因而令世界更加关注,期待新的变革。上海世博会将引发诸多“世博财富”与“世博红利”,是一次“全球浪潮与中国力量的激情共舞”,有助于探寻全球化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从多个方面提速“中国之变”。

  对视世界展望未来

  以世博会为平台,世界和中国得以换个角度看彼此。

  日本《东京新闻》社论认为,上海世博会是中国与世界加深了解的最好机会,更是改善中日关系的一个新契机。

  英国《金融时报》则援引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教授吴志强的话说:“上海用15年时间完成了伦敦用150年才做完的事情。”上海地铁系统的建设始于1995年,但仅在过去一年,总运营里程就延长了一倍,突破420公里。上海正主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世博会,这是为中国重塑品牌的又一幕——重塑品牌始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下转第8版)

  (上接第1版)随着中国几乎毫发无损地摆脱了全球金融危机,这一进程越来越有底气。

  与此同时,法国记者关注到,本届世博会旨在举办一场绿色世博会。上海是一座向四面八方辐射发展的大都会,同时它也想改变其面貌——由污染的城市转变成保护环境的城市。记者注意到:“2010年世博会的组织者们有信心把5.28平方公里的市中心改造成绿洲,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一般城市减少70%”。

  法国记者们写的这几篇文章在网上发表后,法国民众还在文末跟帖。其中一位名叫雨果的网友写道:“为中国叫好!最近几年来,中国为可再生能源投资几百亿元……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但至少它已经开始做了。中国走在了前面,遏制污染的根本办法就是减慢人口的增长。在这点上,全世界应效仿中国人。”

  从硬实力到软实力

  当然,也有外国媒体指出,上海世博会对于中国的社会意义或者对城市居民的意义,还有待深层次挖掘。美国《侨报周末》5月16日发表评论称,世博园里,排着长队的中国面孔忙于讨论在哪里喝水、忙着看礼仪小姐漂亮与否,却无暇体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深邃主题。

  但是也有人在其中看到了中国的变化。韩国《中央日报》通过在上海从事房地产工作的韩国商人金社长的视角,记录了上海之变:当被问到去世博会“看到了什么”时,金社长回答:“中国人排队了”。在接近30摄氏度的高温下,游客们排队等候三四个小时。金社长说“有点震撼”,因为这和他脑海中中国人没有秩序意识的印象大不相同。

  文章由此感叹,“从硬实力到软实力”,这是世博会展示的中国之路。不管别人说什么,中国都会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走下去,改革开放30年来一直这样。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