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建筑规划 > 标志建筑 > 正文
穿越时光的知名机构旧址
  时间:2011-3-31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admin【字体: 】【收藏】【关闭

  编者按

  2011年3月7日,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新鲜出炉。这些新挂牌的市级文保单位都是咱老百姓身边的古迹。新名单公布后,本版迅速约请北京地理迷去街巷深处寻找这些鲜为人知的古建筑,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您一起穿越,看看这些古迹的前世今生。

  堪称中国近代科学发端地的中央地质调查所旧址

  兵马司胡同15号是中央地质调查所旧址,这处院落入选第八批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很多人认为是实至名归。

  兵马司胡同在繁华的西四南大街西侧,从胡同一路向西可达太平桥大街。这条胡同的南侧是丰盛胡同,再南是辟才胡同,北侧与兵马司胡同平行的就是著名的砖塔胡同,再北侧是羊肉胡同。说到这条兵马司胡同,很多人一定会联想起北京另一条叫“兵马司”的胡同——北兵马司胡同,两条胡同都叫“兵马司”其中会有什么联系?

  明代“兵马司”就设在兵马司胡同中,负责一方地面的治安,其职责就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

  初听兵马司胡同之名时,我猜想以北京胡同命名的规律,胡同里一定设有“兵马司”。 我按照这条思路查找史料,果不其然,史料记载,明代北京内城设有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司负责地面治安捕盗。明代的西城兵马司就设在兵马司胡同,而北兵马司也是因为北城兵马司设在胡同中而得名。“兵马司”制起源于元世祖至元九年,设有南、北二兵马司,“掌捕盗贼羁押案犯事宜”,说白了其职责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

  到了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设北京兵马指挥司。后考虑京师地大人众,仅设一兵马司恐巡查不周,于永乐七年(1409年)改设为东、西、南、北、中五城兵马司,各设指挥1人,副指挥4人。明清年间,北京不仅内城设有兵马司,外城也设有兵马司。不过,明代兵马司的职责已经开始发生了些变化,按照《明史·职官志》记载,五城兵马司“职专防察奸宄,禁捕贼盗,疏通沟渠,巡视风火,其责颇重”,如此看来五城兵马司职责更像是现在的派出所。明朝末年,笑笑生写的《金瓶梅词话》引用了当年流行语,其中有“兵马司倒了墙——贼走了”,反映出当时五城兵马司的主要职责。

  清代沿袭明制。光绪十六年(1890年)有大臣向皇帝告了五城兵马司的状,说“京城地面,捕务不力,请饬整顿。”于是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撤销五城兵马司,成立工巡局。虽然兵马司被撤销了,但是兵马司的地名流传了下来。

  寻找中央地质调查所旧址

  在兵马司胡同中,15号是一座民国风格的院落,它很不起眼地站在胡同北侧的院落群中,很多人匆匆从它身边走过,没有人为它驻足,而我今天却是特意为它而来。兵马司胡同15号是中国最早的科学机构中央地质调查所旧址,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这座院落入选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15号小院,可以看到该院落由3座小楼组成,它们是地质调查所图书馆(南楼)、地质调查所办公楼(西楼)和沁园燃料研究室楼(北楼)。据资料记载,当年兵马司胡同15号占地四亩零八厘。但是从目前的面积看,应该缩小了不少。现在15号里的3座小楼,已经全部被刷成了灰色,昔日的办公室、图书馆和研究室已经成为了一户户住家。走进楼里,因为窗户被包在了住户屋里,所以每座楼的楼道都是黑乎乎的。虽然,现在这些小楼面目全非,但是如果时间可以倒溯,90年前,兵马司胡同15号可以堪称中国近代科学发端地,而院里的小楼,每一座都是建筑精品。

  地质调查所图书馆是“雷虎工程公司”唯一的“作品”

  在15号院内正对着院门的是地质调查所图书馆,这是一座朴实厚重,主体为两层的长方体建筑。据资料记载,这座楼房是德国早期在华建筑公司雷虎工程公司于1921年春设计并承建的。很多国内外建筑史学者研究认为,这是雷虎工程公司在北京留存的唯一 “作品”。我曾经看到过图书馆的老照片,原来图书馆的屋顶为钝角尖顶,而如今图书馆的尖顶变成了平顶,上面还新加进了一颗巨大的五角星。走进图书馆的楼里,因为楼道没有灯,楼里很是黑暗,借着从窗户透进的光线,可以看到原来的图书室变成了杂物间。

  据资料介绍,地质调查所图书馆是当时亚洲最好的地质图书馆,图书馆拥有地质学专业图书数万册,各种地形、地质、矿产图数千幅,中国省县志数百种,并与国外260余处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期刊、图书的交换关系。这座图书馆一经落成,就目睹了中国科学界的重大历史事件。1922年1月27日,中国地质学会创立大会在图书馆的一楼举行。5月26日,李四光在这座图书馆里宣读了他的第一篇冰川学研究论文《中国更新世冰川作用的证据》。1929年12月28日,裴文中在这里作了“周口店发掘之经过”的学术报告,并展示了他在12月2日于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头盖骨……

  我在15号院里探访中,遇到了这里的老居民,我与她攀谈得知在图书馆墙上还有一块碑刻。在我的请求之下,她带我到楼道里寻找,楼道中的杂物太多了,我们绕过了一串障碍物后,在一面墙的前面她停住了,指着墙说:“就是这里。”可是墙前面居民摆放了一组大柜子,把墙全都挡住了,什么也看不到。我问她碑刻的内容是什么?她回忆说:“好像是捐赠碑,上面写着捐赠者的姓名和捐款数额,还有黎元洪的名字呢,好像他捐了1000元。”回到家里,我又查找到相关资料证实,当年这座图书馆的确完全是靠募捐建起来的。1920年,中兴、开滦两大煤矿公司发起为建筑地质调查所图书馆向国内各大矿商及铁路局募捐活动,共募得捐款三万九千多元。

  地质调查所办公楼是贝聿铭叔祖贝寿同设计的

  图书馆的西侧是地质调查所的办公楼,这是一座二层小楼,简洁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如此独特的建筑,它的设计者也非同寻常,他就是第一个赴西方学习建筑的中国人、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业家族——贝氏家族第一代创始者、当代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祖贝寿同。

  贝寿同存世的建筑作品极为罕见,这座地质调查所的办公楼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地质调查所办公楼是利用社会捐款于1927年建设的,建成之初,迎来的一件大事就是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策划。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最早的发掘工作是由外国学者于1921年进行的,此后地质调查所加入此项工作。这项发掘工作在1927年得到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取得了重大进展。同年,李捷和瑞典古脊椎动物学家布林在周口店发现猿人的下臼齿,经加拿大学者步达生研究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后改为“北京猿人”。1929年,地质调查所成立新生代研究室,主要从事周口店的发掘工作,这一年的12月2日,裴文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震惊世界。

  北楼由北京的社会活动家金绍基捐建而成

  从图书馆和办公楼间的夹道穿过去,迎面就是北楼了。这座楼是1930年,由北京的社会活动家金绍基捐建的一座地下一层地上三层的科学实验楼。这座楼主要为地质调查所燃料研究室使用,进行矿物岩石的化学研究。在北楼的门楣上现在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地质调查所沁园燃料研究室”的字样。

  曾经辉煌的地质调查所,培养出如群星般璀璨的科学家群

  兵马司胡同15号的地质调查所在中国科学发展的历程中,拥有不可磨灭的功勋。最早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地质调查研究。1840年以后,外国列强用枪炮逼迫中国开放门户,随着西方商品传入中国的还有地质学。最早在中国进行地质调查和勘探的均为外国人,他们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为了加强中国自己的地质学研究,1913年,北洋政府工商部成立了中央地质调查所,这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地质科学机构。1916年,地质调查所迁入兵马司胡同9号(旧门牌),开始了紧张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地质调查所在兵马司胡同15号工作期间,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如1921年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与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共同发现“仰韶文化”,1929年,裴文中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1933年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编撰出《中华民国新地图》等等。地质调查所取得的成就,使中国在国际地质学界备受尊敬,美国地质学家怀特在给丁文江的信中说:“我们对您在那种即使不令人失望,至少也使人沮丧的条件下进行的工作表示惊奇。”

  地质调查所同时也培养出如群星般璀璨的科学家,他们从兵马司胡同15号走来,其中有被胡适称为中国地质学界“领袖人才”的谢家荣、王竹泉、叶良辅、李捷、谭锡畴、朱庭祜、李学清。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中,有6人是地学界的,其中4位出自兵马司胡同15号,他们是翁文灏、谢家荣、黄汲清、杨钟健。此外在兵马司胡同15号工作的还有著名学者孙云铸、袁复礼、尹赞勋、俞建章、裴文中、贾兰坡、李春昱、程裕淇、李善邦、孙健初、侯德封、侯光炯等。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兵马司胡同15号工作过的科学家中,有近50位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兵马司胡同15号,正是培养这些科学大师的摇篮,15号里的3座老楼曾经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工作的科学大师们工作的地方,这里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在即将离开兵马司胡同15号时,我对3座如同“巨人”般矗立的老楼深深地鞠了一躬。

  北总布胡同2号的大宅院

  在东二环的西边,金宝街的南侧,有一条南北向的胡同,这就是北总布胡同。北总布胡同的北口把口有一座气宇轩昂的大宅院,门牌号是2号。平日里宅院大门紧锁,使人无法看到宅院里的情况,但是从露在院门外精美典雅的建筑中,还是可以想象这是一座不同寻常的宅院。因为北总布胡同2号院内精美的建筑,使它在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评选中脱颖而出,列入榜单。

  北总布胡同在清代不是叫现在的名字,乾隆时称城隍庙胡同,因街内有城隍庙得名。胡同里的城隍庙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修,那时的城隍庙香火甚盛。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隍庙的香火在战火中开始萧条。宣统时此胡同称城隍庙大街。民国八年(1919),这座城隍庙有碍交通,遂被拆除。民国三十六年(1947),因胡同在总布胡同之北而改称北总布胡同。

  利用建协和医院的剩余材料建成的北总布胡同2号院

  据资料介绍,北总布胡同2号原是1918年美国钢铁大王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用建协和医院剩下的材料为其父母建造的一所住宅。这座大宅院现存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坐北朝南。院西墙中南部辟大门出入,这就是我们在北总布胡同看到的院门。门南侧有一座四角攒尖顶方亭子。整座院内房屋稀少,宅院的主体建筑是一幢“工”字形中西合璧式楼房。楼房为中式大屋顶,中间为庑殿顶,四角为四角攒尖顶,均为灰筒瓦,这种造型更接近于现代建筑。院中栽植海棠、苹果及槐树等花草果树。院内散落着石狮、石观音等雕刻。这座宅院一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家人居住,直到珍珠港事件后,他们才搬离这里。

  抗日战争后期,北总布胡同2号被日本人霸占。抗战胜利后,2号院又成为军调部国民党代表的驻地

  随着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家人搬离北总布胡同2号,日本人又看中了这所宅院,2号院成为日本官僚的住宅。日本投降后,为了调处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军事冲突,共产党、国民党和美国政府代表成立了军调处执行部,于是2号院又成为军调部国民党代表的驻地。

  北总布胡同2号,曾经是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故居

  在我所查找到有关北总布胡同2号院的资料中,很多人认为北总布胡同2号院是著名抗日将领孙连仲故居。故事还要从抗日战争说起。孙连仲出生于河北一个富裕农民家庭,他19岁参军,后被选入冯玉祥麾下,并受到冯玉祥的赏识,成为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孙连仲坚决抗日。在血战台儿庄的战役中,孙连仲率部与日军血战,拼到最后,守城的第31师师长池峰城顶不住了,要求撤退至运河南岸,孙连仲断然拒绝说:“士兵打完了,你自己填上去,你填过去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过河者,杀无赦!”就是这句话,后来成为中国抗战十大经典名句之一。在孙连仲部的顽强抵抗之下,他与兄弟军团最终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经此一役,孙连仲一战成名,成为闻名中外的抗日名将。此后,孙连仲部在与日军作战中,屡战屡胜。1945年7月,蒋介石任命孙连仲为第十一战区司令官。于是在这一年的10月9日,孙连仲由河南新乡飞抵北平。在北平,孙连仲在故宫太和殿主持了日本签字受降仪式。

  孙连仲调往北平时,他的一家大小也随他来到了北平,起初他们住在段祺瑞执政府里,但因这里是第十一战区的司令部,多有不便。1947年2月,当孙连仲听说军调部解散,其办公的北总布胡同2号空闲下来了,于是他便搬到这里居住,因此很多人认为北总布胡同2号即为孙连仲在北京的故居。不过孙连仲一家在北总布胡同2号居住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随着孙连仲被调往南京,他们一家又搬到了南京。1949年3月,孙连仲偕夫人飞往台湾,直到他去世,他再也没有回来过。

  新中国成立后,北总布胡同2号又有龙云和陆定一住过。

  东黄城根北街14号北京电话北局旧址

  在新公布的北京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中,东黄城根北街14号是北京电话北局的旧址。东黄城根北街在五四大街之北,是皇城遗址公园东侧一条开放的大街,而北京电话北局旧址所在的14号,离东黄城根北街北口不远。

  那一日,我穿过大取灯胡同来到东黄城根北街,对着门牌号,自南向北寻找。因为来之前我在网上查找了这一地区的地图、资料,北京电话北局的旧址就在中国联通公司的院子里,所以我特别留意路边有关“中国联通”的字样。果然在东黄城根北街东侧,快到街北口的地方,有一群现代建筑的小楼,其中一座小白楼外墙上写着“北京皇城根电话局”,这就是北京电话北局的旧址。不过因为现在14号是中国联通公司的办公楼,楼外有保安把守,根本就不允许随便进入。

  北京有电话的历史并不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才开始有外商在北京经营电话业务。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1904年1月),北京第一个官办电话局开通,算到现在只有百年的历史。

  1925年,当时的北京电话局购买了东皇城根的这块地方,准备在此建立电话北局。北局的筹建过程是漫长的,直到1939年12月才建成。1940年7月21日,北局开通了3500门交流机,局号为4,因此也叫“4局”,设备全部采用日本制造的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设备。据说现在东黄城根北街的中国联通公司院内还有当年北局的机房。1982年1月,北京市内的电话局各分局、支局的名称由原来以局号代称,改用地名命名,北局(4局)被更名为“东皇城根电话分局”。电话局几经更迭,现在归属于中国联通。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