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文化艺术-综合新闻 > 正文
大型豫剧《苏武牧羊》: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时间:2011-11-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朱江【字体: 】【收藏】【关闭

  11月17日、18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安阳市委 、安阳市人民政府主办,安阳市中信置业有限公司协办,河南省豫剧二团创作演出的大型历史豫剧《苏武牧羊》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了两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观看了演出,称赞该剧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11月19日,河南省豫剧二团《苏武牧羊》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安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常保利以及安阳市中信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振华和该剧主创人员等30多人与会研讨。

  河南省豫剧二团在戏曲界享有盛誉,豫剧《苏武牧羊》是该团推出的又一部品牌剧目,与《程婴救孤》、《清风亭上》并称为李树建“苍生三部曲”或称“忠孝节三部曲”。该剧创排得到了河南省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指导与支持,集合了全国一流的主创队伍,历经6年酝酿,于今年年初搬上舞台,9月获第二届中国豫剧节剧目奖第一名。

  研讨会对该剧艺术成就、创排经验做了全面总结并给予高度评价,还对进一步修改、打磨、完善提出意见与建议。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省豫剧二团团长李树建表示将吸纳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在剧目创作上精益求精。

  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河南省豫剧二团《苏武牧羊》研讨会纪要

  把爱国主题唱得更响

  常保利(河南省安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今天十分高兴也很激动参加这场高层次的专家研讨会,我对各位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由河南省文化厅和河南省安阳市委、市政府主办,安阳市中信置业有限公司协办,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的大型豫剧《苏武牧羊》于11月17日、18日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了汇报演出。

  11月18日晚,李长春同志、张德江同志等领导观看了我们的汇报演出。李长春同志在接见演职人员时说,豫剧虽然是一个地方剧种,但是黄河两岸、整个北方都喜欢豫剧,它实际上是一个大剧种。《苏武牧羊》的演出非常成功,该剧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有几个特点。第一,主题好。该剧再次说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的一条红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的一条红线,是社会主义文艺所要永恒颂扬的主题。第二,演员阵容好。特别是苏武的扮演者,演得很好,很有艺术感染力,使人震撼。第三,艺术策划非常成功。唱词写得很好,背景、伴唱、道具、灯光、伴奏等方面也都处理得很好。剧情设计引人入胜,越看越好看,越演越生动。“苏武牧羊”的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这出戏在今天很有教育意义,希望我们的舞台艺术能用各种形式把爱国主义这个主题唱得更响。

  我们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对我们这台戏多提宝贵意见,能够使《苏武牧羊》这台戏在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切切实实进行反复的修改、提炼、提升,打造出真正的艺术精品。

  成功塑造催人泪下的悲情形象

  季国平(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

  李树建是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是当今豫剧界的代表人物。从本世纪初开始创作《程婴救孤》、《清风亭上》到最近的《苏武牧羊》,是他的“苍生三部曲”,应该说这是阶段性地画了一个圆满的分号。这三部曲确实反映了中国优秀的传统的民族美德,是我们民族文化最优秀的精华所在:《程婴救孤》正义战胜邪恶,歌颂舍生取义的精神;《清风亭上》讲孝道;《苏武牧羊》讲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苏武牧羊》为什么能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并压得住场?这个戏有鲜明的主题、厚重的内涵、感人的形象。全剧围绕着苏武19年困守匈奴,展开了一系列的情节冲突,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悲壮场面,揭示了苏武在逆境中坚守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李树建成功塑造了一个九死一生、气节不变的爱国英雄,这是一个忍辱负重、催人泪下的悲情形象。从剧情角度来说,两位剧本编剧很擅长谱写悲壮、感人的戏剧场面,抒发悲情激越的戏曲情感。他们还善于运用诉说家长里短的群众语汇来撰写唱词,这也是河南豫剧剧种最大的特点。

  另外,全剧的舞台呈现大气恢宏,再现了那段悲壮的历史、人物和情感,特别是李树建自身的表演,深深打动观众,取得了很好的剧场效果。

  在剧本创作上再下工夫

  任鸣(北京人艺副院长、著名导演):

  李树建在《苏武牧羊》中的几段演唱,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纠结,以及尖锐的戏剧矛盾冲突,这些是全戏最有戏剧魅力的部分。

  戏曲形式是为人物服务的,是为主题服务的。如果戏中人物站不起来,其他一切东西再好都没有用。我听过李树建自己单独的清唱,他唱完了以后,我就在想豫剧哪来这样的悲情?豫剧在表现悲情方面,特别有优势。《苏武牧羊》体现了这一点。我认为表演是艺术的灵魂,李树建让我看到了这一点,他的唱和表达,让我能够很好地欣赏,或者说很打动我。

  我希望剧目文本能再提高一点。作品的感染力还是与文本的深度有很大关系的。现在的剧本让我觉得“满”,但是不够“绝”。这个“绝”的东西是什么呢?即是单独属于这个戏的特色。坦白地说,现在剧本所表达的思想深度我都能想象到,并不令人吃惊,只是在爱国情感上能够打动我。如果剧目想要更上一层楼,就得有比较“绝”的东西。有人说,戏好不好看,是导演的事;戏能不能卖座、能不能把观众给震住了,是演员的事;戏留得下来留不下来,是编剧的事。希望该剧在艺术本身能够有一些比较独特的东西,编剧需要再下工夫。

  塑造人物准确生动

  李法曾(表演艺术家):

  《清风亭上》、《程婴救孤》和《苏武牧羊》这三部戏我都看过。我觉得这三部戏尤其是前两部戏是经得住考验的,河南省豫剧二团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团体。

  就剧目来讲,剧本结构完整精炼、苏武人物的性格突出、事件动人,演员阵容比较好。李树建的嗓子确实非常好,又高又亮,但这只是天生的条件,更重要的是用声音传达思想、传达内容,这是非常要紧的。声音的高低错落、虚和实,都是从感情出发的。李树建的特点是有激情,他塑造人物准确生动。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好的戏曲演员特别多,嗓子好的、身上有功夫的演员比比皆是,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演员轻视对内心世界的把握,也就是轻视表演。这便是有的演员嗓子好,唱腔也好,但是观众却听不出味道来。李树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同时,我希望他在形体上再下点工夫。

  总体来说,李树建在《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中成功塑造了三个典型人物,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气质不同。现在三者已经做到了有所区别,但还不是非常突出。比如,唱腔、哭头在三部曲中的运用还是应该再加以区分的。此外,这个戏有两个重点,一是苏武和李陵会见,二是苏武与妻子告别,这两场是戏核,若再仔细打磨一下,将更加动人。

  希望留下经典唱段

  李祖铭(著名琴师):

  我看完豫剧《苏武牧羊》后,第一感觉是比较惊讶,豫剧跟得上时代发展和观众需求。这一点从台下观众的反映能看出来,年轻人接受了这出戏。

  对比马连良先生的经典作品《苏武牧羊》,我觉得这个剧本的变动主要在于增加了苏武与李陵的对手戏。但是从目前来看,在苏武跟妻子阿云、跟李陵、跟单于的对手戏的轻重上,仍没有分得十分清楚。可以考虑在其中找到一个重点。

  从音乐角度来说,过去马连良大师的《赵氏孤儿》、《苏武牧羊》、《清风亭》这三出戏为什么能流传下来?关键还在于音乐,留下了一段段获人们好评的唱腔。比如《赵氏孤儿》的“老程婴提笔泪难忍”,《苏武牧羊》的“叹苏武身困在沙漠苦海”,《清风亭》的“我二老年古稀”。每一出戏都有名段能够留下来。我认为河南省豫剧二团《苏武牧羊》从开幕曲开始加入了很多舞蹈和歌曲元素,但是河南豫剧的味道相对少了一些,有些唱段比较碎,希望本剧能留下重点和经典唱段。

  富有活力的创作团队

  张华山(中央电视台原副总编辑):

  看到李树建推出了“忠孝节三部曲”,有人觉得这是他的运气好。他们说,讲诚信的时候,他有《程婴救孤》;讲和谐、讲孝道的时候,他有《清风亭上》;现在讲职业操守、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他就推出了《苏武牧羊》。这些不了解的人可能认为李树建会赶时髦。但是,就我个人对李树建的了解,或者说对河南省豫剧二团的了解,他们是一个非常富有创作活力的团队。他们能有今天的影响力不是靠谁去宣传,主要是他们有自己的作品,而且有了作品以后,并不是一切向钱看。

  据我了解,河南省豫剧二团曾多次进京演出,慰问河南务工人员。为农民工演出是不要钱的。他们为了满足老乡、观众需要,赔钱也干。他们把自己的剧团立足于人民群众之中,这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第二点,他们的成功还在于有一种创作的提前量。他们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能够跟中央所提倡的精神相吻合。艺术团体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把正确的价值观传达给观众,而不是说如何走捷径误导年轻人等。我觉得在这方面,河南省豫剧二团的做法是非常突出的。第三点,剧团特别团结,有着很高的工作效率。我觉得一部作品要立起来,剧本和演员的艺术创造都是不可缺少的。李树建勇于不断创新,使自身艺术不断前进,再加上全团的齐心协力,形成“一棵菜”。第四点,离不开领导的支持。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是我们艺术成功的一个保证。

  这个戏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来诠释这个作品,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包括主题歌、戏曲的表演等多种优秀艺术综合在一起,尤其是该剧音乐有创新,后半场豫剧味更浓一些。但是我们创新要有一个根基,即落在传统豫剧音乐的基础上,这是我的几点想法。

  值得称赞的乐队与配器

  叶小纲(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苏武牧羊》这部戏乃至豫剧这个剧种,特别有亲和力、特别有群众基础。在李树建和全团的努力下,河南省豫剧二团能够走到今天,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成绩是非常令人感动的。这其中,从剧团领导到具体的主要策划者、执行者,他们所具有的事业心特别重要。

  值得称赞的还有这个戏的乐队、指挥和配器。这是我看过的大概最舒服的一出地方戏。我以前看过的有的地方戏,乐器伴奏与和声简直两层皮,传统和现代搭不上,所以我看这部戏时特别注意这些方面。我的位置比较靠近舞台,能够清楚地看到台上台下的配合,指挥控制得非常好。李树建在台上也非常有自控能力,表演很煽情而不是滥情,恰到好处。其他几个角色也很感人,给我印象非常深。

  在音乐整体构思方面,设想很好,主题歌、音乐、旁白,都运用到这出戏里面,调用了全方位的手段。同时,我建议主题歌由李树建自己来唱,舞蹈的配乐应该注意一下。目前的音乐比较现代,给人的感觉有点太过于绚丽、明亮了,因此可以再稍微压一下,把它控制在历史氛围之内。

  技道合一的表演

  吴玉霞(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

  首先,从演出地点来说,人民大会堂是召开重要会议的场所,这出戏能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出乎我的意料。当我看到那么多观众时,心情特别激动,因为好久没有看到一个艺术品种有这么大的观众群体。一个好的艺术品种需要很多场次的积累和艺术上大量的实践,能有那么多的人关注这样一个剧种,可以说是旗开得胜。李树建几近完美的艺术表达让我想到了“张弛有度”,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苏武这个令人崇敬的、有血有肉的形象。一个很好的团队促成了一个很好的剧种。这是令人羡慕的。

  另外,我一直认为:对欣赏者和表达者来说,他们有很多东西是一致的。表达者希望可以引领观众能够跟自己在一个磁场上相呼应。从这点上来说,我是被李树建的艺术深深打动了,他让我想到了“技道合一”。但是在剧情铺垫上,有几处可以再精炼和细致一些。比如,李陵投降前心理波动揭示不足。群体演员人数不少,但动作不够威严。观众除了对主要人物,对其他方面也是有期待的。在人物化装方面,苏武在北海牧羊的外形缺乏粗糙感,应该给人历尽沧桑的感觉,现在的舞台形象有点秀气了。

  这出戏在一些情节设置和表达上很有特点。在结尾处,苏武向单于下跪,凸显的是一种人性的关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乐队的琵琶演奏者,他们在独奏时与舞台的呼应很好。在指挥的带领下,乐队的表现也是全戏的亮点之一。

  “五个大”的豫剧创作

  姜志涛(《中国戏剧》杂志社原主编):

  我对《苏武牧羊》这部戏是充分肯定的。我用了“五个大”来形容:演出大气势、舞台大场面、创意大手笔、主角大演员、剧场大会堂。李树建和他的团队把豫剧做得如此宏大,让人大感意外。

  总体来讲,这部戏制作精细、舞台精美,提升了豫剧的品位。由于有国内优秀的艺术家参与制作,由于大胆融入了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使得这台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现代审美意识。该戏主题立意深刻、人物性格鲜活。对于爱祖国、重气节、能坚守、志不移的苏武给予了热情讴歌。这台戏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信仰缺失、道德下降的今天,张扬苏武的爱国情怀、矢志不渝的精神,是有较强的针对性的。这部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成功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勇于创新、广泛吸纳。戏曲本来就是综合艺术,以往大师们的创新都很注重借鉴、吸纳,以姊妹艺术优长来丰富自己,敢于引进、借鉴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比如,韩磊演唱的主题歌适合该戏的意境、情绪和氛围。第二,该戏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注重完整性和综合美。传统的舞台样式不一定适合每一部新的剧作。苏武牧羊是个大题材,爱国守节是个大主题。传统的一桌二椅的舞台样式,承载不了这样沉重的内容。因此,这类史诗剧的舞台样式很必要,宏大场面是营造凝重氛围的重要手段。第三,李树建在表演上一戏一格,不重复自己。

  吸引眼球的视觉效果

  田金双(娱乐营销专家):

  《苏武牧羊》的排练和在郑州的首演,我都去看了。河南是一个约1亿人口的大省,豫剧也是一个大的艺术品种,所以我就提出这样一个观念:豫剧不仅是河南的,还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当时还提出一个世界性的概念——称豫剧为“东方咏叹调”。让我高兴的是,现在这个提法在河南已被更广泛地接纳了。

  就这部作品而言,我觉得从文本上来说有这样一个思路:大史不虚,小事不拘。第一,它是依托于史书记载的故事,演出时没有观众离场,大家看得惊心动魄、高潮迭起,这是好事。第二,故事里加入了全新的概念。比如说里面出现了类似“喜羊羊”的12只羊,同样也出现了一只类似“灰太狼”的母狼。所以媒体感到很新鲜,像中新社的发稿题目便是《“喜羊羊”版豫剧进京首演》。这是概念先行,是很好的事情,符合营销所追求的吸引眼球的视觉效果和概念先行的原则。

  另外,这部戏是东方的,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忠孝节义中的 “节”。我觉得在“苍生三部曲”里面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恰恰是《苏武牧羊》,因为这里面的情节的张力非常大。同时,故事发生地是在北海,这部戏的题材是厚重的。

  为本剧种“添砖加瓦”

  赓续华(《中国戏剧》主编):

  作为演员或编导,最重要的事情是为自己的剧种添砖加瓦。我们会看到,有的戏是在吃祖宗,有的是在给祖宗增添财富,我更看重后一种。如果我们都在吃祖宗,就会越吃越少,拿出来的也会越来越少。我觉得李树建做的一些戏就是在给豫剧增添财富。比如他对张扬豫剧的须生这个行当做了重要的贡献,因为之前一提到豫剧都是说四大名旦、五大名旦,须生不在头牌。但是自李树建始,须生显得气壮了,有底气了,这非常重要。一个剧种一定要行当齐全,如果行当一偏,这个剧种就会越走越窄。京剧的博大,同它的行当齐全有很大关系。

  这出戏想要提升的话,我提几点意见。第一,通过这台戏前后场的比较,我觉得后面在一些细节上的表现更感人。最令我感动的是苏武叮嘱儿子的那番话:“我走了以后,你就是家的天……”这唱段让我很动情。在前半场,可以再挖掘一下类似的这种细节,能够再丰富一下。第二,这部戏所表达的对国家的忠,要再加上一个新的内容——对汉文化的肯定。我觉得苏武对中华文化的忠,与对汉朝和汉王的忠相比,要大得多。

  此外,现在李树建的表演,包括剧情基本上都是悲的内容,能不能在悲中翻出一点儿喜来?这个喜可以来源于他对汉文化、汉朝生活的一种回忆。毕竟支撑苏武19年的不仅仅是一种“节”的坚守,而是一种汉文化的背景在支撑着他。希望这部戏能更加丰厚。

  剧目创作取得阶段性成功

  姚欣(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

  我认为这出戏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第一,这个戏的题材蕴含丰富。这个题材里面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节”,这样的“节”两千多年来在不断地传播。所以,这个家喻户晓的题材值得抓、值得搞。第二,这个戏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汉书》记载苏武自身廉洁正直、有胆量、敢担当、有骨气。这出戏里的苏武很感人,但是悲伤太多。苦难是要写的,但苦难本身应是表现一种坚韧崇高的背景,不是为表现苦难而写苦难。编导在解释这个人物的时候注意到了这点。

  另一方面是如何表现戏里苏武的委屈。这就牵涉编导如何把一个民族英雄“人性化”。19年之中,苏武没有动摇过,但他就没有委屈吗?这些可以适当地做些调整。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表现苏武的坚韧和刚强,这些方面需要强化。苏武是个民族英雄,他心里装着的是大汉百姓如何能够安居乐业、不受战乱骚扰。在这种情况下,苏武的人物形象不应太悲,而是要将苏武的阳刚之气、骨气露出来。

  (本版内容按发言顺序摘登,本报记者刘茜、实习生李颖录音整理,图片由本报记者喻非卿摄,标题为编者所加)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