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旅游文化 > 旅游文化-热点新闻 > 正文
将文化旅游业培育为娄底战略性新兴产业
  时间:2011-11-21      来源:娄底日报    编辑:朱江【字体: 】【收藏】【关闭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以文化建设为题进行研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可以说是很不寻常,耐人深思,催人奋进。仔细阅读全会《决定》,我感到所传递的信息量很大,体会很多,特别是在文化旅游这一块,感受尤为深切。全会强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前不久,林武书记在市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市要“加强文化与旅游的对接,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市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易鹏飞代市长也多次强调要将文化旅游业作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来重视、来提升、来加快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我市发展文化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抢抓机遇,努力将文化旅游业培育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将文化旅游业培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基于现实的科学选择

  第一,从文化和旅游这两种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的现状来看,发展文化旅游是其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现在有一种说法:“文化是最硬的软实力。”文化与产品结合,产品的附加值能有效提升;与产业结合,产业的竞争力会得到加强。这在各类经济活动中已有大量的例证,在旅游产业中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进入物质生活丰富后的大众旅游时代,许多人试图通过旅游调节身心、缓解压力,已不再满足于游山玩水,而是期望得到新鲜的文化体验。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的传统旅游业,只有植入文化元素,才有可能“点石成金”,吸引到更多游客,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

  第二,从娄底产业发展的现实来看,发展文化旅游十分切合我们自身的客观实际。在文化这座“金山”中挖掘财富,不可能“满天麻雀都抓到”,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国内和省内有些地方发展影视文化,形成影视制作产业“一条龙”;有些地方发展演艺文化,通过商业娱乐产生经济效益;有些地方发展动漫文化,并延伸拓展到服装、玩具、食品等领域。但这些大多是一线城市和有相应产业基础的地方。我觉得,对我们娄底这一后发的内陆地级市来说,嫁接文化枝条的最佳苗木还是旅游,它的进入门槛低、制约瓶颈少、创造空间大,更重要是已经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已创建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1个,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市委、政府在加大工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同时,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接替性的新兴产业来培育,力求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确实是富有战略眼光和宏观视野的科学选择。

  将文化旅游业培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具有较好的竞争资源

  前面已经说到,我市发展文化旅游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我认为,这个基础除了现有的自然景观、从业人员、交通设施等等之外,更重要的是有两个文化资源:一是湖湘文化,二是梅山文化。可以预见,随着全会《决定》的深入实施,必然带来新一轮文化旅游的大发展,而大发展也将带来大竞争。在整个湖南的旅游板块上,说山,娄底或许不如张家界;论水,或许不如洞庭湖。但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这两种文化资源,却是得天独厚,很多地方所没有的。它们作为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中传承与积淀下来的很有价值的精华,在我市所有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中最有竞争力,也最能够形成比较优势,始终应该成为我们发展文化旅游的信心之源和重要依托。

  将文化旅游业培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当前,将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已是一种共识,发展文化旅游也正成为旅游业的一股热潮。如何做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与谋划。在这里,谈几点粗线条的想法:

  第一,坚持高起点定位。发展文化旅游更要树品牌、显个性、出特色,形成差异性竞争。如果搞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让游客不来之前不知道,来了之后没感觉,回去之后没印象,和人讲起没说头,肯定就谈不上成功。关键的是我们要始终坚持高起点定位,持之以恒地做大做强最主要的“自有品牌”,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第二,探索大手笔营销。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文化旅游资源如果不大力宣传和推介,也会“养在深闺人不识”。黔东南州、镇远古城、西江千户苗寨等旅游热点的大手笔营销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注重精细化运行。“细节决定成败”。即便拥有最好的文化旅游资源,如果缺少全方位的精细配套,就肯定打造不出优质旅游产品。必须强化精细化运行的意识,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注重发掘文化内涵,延伸产业链条,从而共同推动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成为发展经济、造福民生的朝阳工程。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