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旅游文化 > 旅游文化-热点新闻 > 正文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时间:2011-11-21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朱江【字体: 】【收藏】【关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国旅游发展的文化根基。国家旅游局在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过程中,怎样满足群众的新要求?怎样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近日,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

  一、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记者: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强调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这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您怎么看?

  邵琪伟:六中全会《决定》对准确认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活动与文化从未分离。我们就两者的关系提炼出一句话:“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密不可分,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市场。

  记者:发展旅游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您能深入谈谈旅游与文化生活是一种什么关系吗?

  邵琪伟: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不断增加,而且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趋势。旅游既能满足群众精神与物质的享受需求,又能满足发展需求。在旅游活动中,人们时刻都在触摸文化脉搏、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

  旅游能够使很多“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目前我国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4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1个,历史名镇名村251个,博物馆2141个,文化馆3258个;我国还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道教宫观1500余座,伊斯兰教清真寺3万余座,天主教教堂4600余座,基督教教堂1.2万余座,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其中用于旅游开发的约6000多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风俗习惯等也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实践证明,开发旅游业,需要对各地文化、文物资源进行梳理和开发,需要对古城、古镇、古村落进行挖掘和保护,从而让文化文物资源多年沉睡的价值展现在游客面前,有利于文化、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旅游为文化走出去和文化创新提供了新平台

  记者: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发展旅游,是不是能够在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上发挥重要作用?

  邵琪伟:这点非常重要。发展旅游可以促进不同文化、文明间的沟通与交流。2001年,世界旅游日的主题就是“旅游:作为文明间对话与和平的途径”。现在,每年有数千万国际游客来到中国,广大国际游客眼中的“中国印象”其实更多的是“中国旅游印象”。2010年,我国出境旅游已达5739万人次,如此众多的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将把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有利于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推进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的友好交往。

  记者:改革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加快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将对文化创新起到什么作用?

  邵琪伟:从实际来看,旅游和文化的融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近年来,全国各地从自身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和特色文化旅游城市、文化旅游精品景区、特色乡村;还出现了一批以深圳华侨城、杭州宋城集团、浙江横店影视基地等为代表的知名文化旅游企业,以及一系列集旅游、文化、节庆于一体的民俗节庆活动;还出现了以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印象系列和河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一大批场面宏大、制作精美、演绎精湛、格调高雅的旅游文化演艺作品。此外,还有以中国剪纸、陶瓷、织绣、泥塑、皮影等为代表的旅游文化商品,等等。但所有这些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旅游在文化的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和发展业态等方面的创新上还有着广阔的空间,需要不断地开发和挖掘。

  三、进一步提升文化与旅游融合新境界

  记者:正如您刚才所说,旅游与文化在多方面创新上还有着广阔的空间,旅游系统在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上,还有哪些具体举措?

  邵琪伟:当前,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我们当前重点要抓好几项工作:

  一是科学引导和重点培育积极健康的旅游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探索建立旅游文化评价机制;加强对旅游开发和旅游消费活动的引导,真正形成植根于大众需求,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旅游文化。

  二是加强文化旅游精品建设。旅游产业要进一步加强与文化、体育、科技相关产业的广泛融合,要重点支持和推出若干全国性的文化旅游品牌和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通过政策引导扶持一批以资本为纽带的文化旅游企业向集团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和具有地方民族特色与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要引导、规范旅游文化名街、名镇发展;推进文化旅游实验区、示范区建设;鼓励创意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创造条件加强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市场推广。

  三是充分发挥红色旅游文化工程的积极作用。红色旅游产品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全面落实红色旅游“十二五”规划,通过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旅游精神内涵,把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充分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要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和红色文化精品创作相结合,红色旅游重点地区要加强和艺术表演院团合作,打造一批反映地方红色文化的舞台艺术精品,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增强感染力、影响力。

  四是进一步深化国际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促进发展,合作才能共赢,旅游发达国家通过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结合来扩大文化影响力值得借鉴学习。我们要采取进一步措施,支持和鼓励针对国际游客需求开发包含我国文化精髓的旅游线路和文化旅游产品,创作一批国际游客必看的旅游演艺节目。要将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纳入国内外旅游项目推广计划,充实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记者:旅游行业作为一个文化窗口,旅游文化建设是否对推动文化旅游以至于整个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邵琪伟:的确如此。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游客的旅游审美和旅游感知。在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尤其要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要加强旅游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培育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养的建设,加大对旅游经营行为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从业人员的文明礼仪、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倡导文明旅游。要高度重视对导游员、景区讲解员的培训工作,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要抓紧研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离退休老专家、老教师从事导游员、讲解员工作的具体办法,这是提升导游队伍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

  国家旅游局和全国旅游行业将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本报记者 王小润)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