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各地新闻 > 正文
天津:服务文化强市战略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时间:2011-11-21      来源:天津网    编辑:韵秋【字体: 】【收藏】【关闭

  编者话: 

  天津市社联近日组织本市社科专家学者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为推进我市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实现文化强市战略目标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专家各抒高见,特辑成笔谈一组,以飨读者。

  一 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意义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祝宝钟教授: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提出未来5到10年天津文化改革发展的中长期奋斗目标,为我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前进方向。我市确立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一是体现了中央精神与天津实际的有机统一。市委提出把天津建设成为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文化事业发展的领先区、文化产业的重要聚集区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重要基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既坚决地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又因地制宜加以科学部署,使之具有十分鲜明的天津特色、天津内涵、天津品质。二是体现了立足现实与着眼长远的有机统一。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立足我市城市发展功能定位和现阶段文化改革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5到1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使天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好地适应时代趋势、满足群众期待。三是体现了整体谋划与突出重点的有机统一。把文化建设放在天津总体发展战略全局中去摆位、去谋划、去衔接,成为文化事业发展的领先区,只有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才能真正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两个走在全国前列、一个排头兵”的重要要求。同时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推进,以“基本实现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为落脚点,并据此统筹谋划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任务,既通盘考虑又抓住重点。四是体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我市文化改革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又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为抓手,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五是体现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有机统一。天津有600多年历史文化,有“近代百年看天津”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又承担着率先实现现代化,积极推动现代文明的重大责任。我市确定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既注重继承天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文化资源,又积极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建设路子,从而能够更好地打造“大气洋气、清新亮丽、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文化形象,充分体现创新、开放、包容、和谐的天津文化特质。

  天津市社联党组书记李家祥教授: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出了建设富有独特魅力和创造活力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加强对文化创作生产引导的重要领域进行了重大部署。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时期,是天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阶段,机遇与挑战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创造性地发挥已有的功能作用,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以高水平、能转化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致力于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实现天津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科学技术与文化的有效融会,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繁荣发展中的引擎和中坚作用,利用好新科学新知识,展开跨学科和综合学科的研究,用最新的理论成果,促进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开放文化、和谐文化,有力提升天津文化的内涵与境界。三是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弘扬天津精神。市九次党代会以来,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文化的凝聚功能不断增强,创造了“天津精神”、“天津速度”和“天津效益”。社会科学界要在深入探索和准确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涵的基础上,注重总结宣传“天津精神”的时代内涵,以此引领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四是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于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惠泽群众,引导人们科学、客观、理性的认识社会,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通达社情民意,构建诚信体系,不断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更加协调的发展。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明确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把握发展的新机遇,努力以高水准、影响大、经得起实践和历史考验的优秀科研成果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服务天津发展,争创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二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提升文化软实力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兰英教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这就凸显了价值体系在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最大限度地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对优化社会环境,促使创新人才智慧竞相迸发产生深远影响。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科学回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动力和道德标准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社会先进文化。这一体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互交融,犹如流淌不息的血液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显著特质和不竭源泉,并在探究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人们的冲动力和想象力,不断创新社会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先进文化。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社会先进文化。从文化社会化角度上看,创新人才培育是通过文化教化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和文化化,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并在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基础上,扬弃旧义,创立新知,提升社会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民族品格。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荣长海教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在我国现有经济等硬实力的条件下,在软实力具有较好的基础之上,努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努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我国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国家软实力主要是指国家的影响力,它主要通过思想观念、外部形象、制度设计等表现出来,在国际社会发挥出经济等硬实力所不具备的作用。在这些内容中,文化占有主导的地位,因而,提升国家软实力主要是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主要包括:必须确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塑造中国人民和整个国家的文明形象,必须健全有利于中国发展进步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各项体制机制。为此,必须在全社会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我国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一个民族或者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具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具有充分的认识。我们今天所讲的文化自觉,还包括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认识,以及关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发展环境和要求。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它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或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信是建立在科学的认识论之上的,既不盲目否定也不一概肯定传统文化,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确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借鉴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新文化。这个过程和结果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和目的。这表明,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文化创造的前提,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和文化创造的基础,文化创造则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目的。

  三 构建一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跨文化交流研究院院长陈洪教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并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理论上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满足和保障社会基本文化需求,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包括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公共文化网络体系、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管理体系等。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等重要特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广大民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文化改革发展须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这既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理念,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贯穿始终的基本原则。因为,人民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主体,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决不可忽略。要高度重视和关注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呼声和要求、期望值和满意度,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合理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合理文化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好、维护好、不断发展着的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对保护和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中华文化具有积极作用,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助于树立成熟的负责任的文明大国形象,有利于更广泛地获得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党中央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和基本保障,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是富有远见的战略举措。

  《决定》就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支撑、实施主体、设施建设、力量整合等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而实际的新思路、新举措,绘就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和路线图。毫无疑问,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强调国家与市场的统一,必须坚持走公共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建设路径。一方面,应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应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商业化、市场化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同时,还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只有这样多层面联动、协调推进,才能使这一系统工程全面、深入、扎实地有效推进。

  天津商业大学校长刘书瀚教授:文化产业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品经济之后伴随着知识经济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类型,是以创造无形资产为主的新产业。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的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价值含量最高的产业,而只有当先进文化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和运营内涵时,服务才能体现出现代化的本质。根据《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将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2015年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成为支柱产业。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加快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促进传统文化升级,发展数字传媒、网络文化等新兴业态,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其次要促进先进文化与生活性服务业的融合,使先进文化引领服务消费,使服务业成为先进文化持续传播和健康发展的载体,实现服务业运营的更高价值;第三要促进先进文化武装生产性服务业,并对文化产品的纯加工领域实施研发与售后部分的“高端替代”,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中的文化含量,使经济发展质量更高。

  结合天津的总体规划,应在以下五个方面实施政策支持并加大工作力度:一是促进先进文化与旅游业结合,通过有计划地建设文化主题公园、健康疗养中心和文化消费市场等形成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同时,开放广播影视制作基地、文化创意园区、文化主题公园、文化用品制造企业等部门,使之成为特色旅游资源。二是以更大的积极性、更优惠的政策引进国内外文化产业大项目,特别争取文化大企业总部及企业研发中心落户天津,使之自然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重要经济基础、人才聚集和经济辐射力的重要作用。三是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支持高等院校重点建设更多更好的与文化和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支持大学与大型文化企业共建研究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实行高级人才双聘制,对文化与科技结合的重要攻关课题共同研发。四是建立信息化完备的公共交易和机制灵活的研发平台,促进文化创意研发成果最大限度地与产品对接,对不能产业化的研究成果由成果利用方投资实行二次研发,使天津乃至全国的文化创意研发成果能在天津实现产业化、商品化,促进天津产业结构实现优化。五是对文化产业要给予低税率支持,政府确定新建文化企业的扶植期,在此期间实施免税和减税,对资助研发的创新创意成果转让交易实施免税。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利民研究员:天津是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运河城市,各色人等会聚,五方杂处,各路商品集散,传承历史文脉,雅俗共处共存,城乡和谐融洽,民俗多样丰富,是当时最具聚集力和活力的经济中心。同时,天津也是最早与国际接轨的港口城市,是北方最早与世界接轨的口岸。在西学东渐中,天津港口和铁路等便捷的交通环境,使西方的器物文明、制度文明和思想观念皆多先在天津登陆,然后才向北京和广大内地渗透传播。无论是洋务、新学、实业,还是地方自治、政务司法、警察监察、传媒、体育以及具有公共意识的理念和法规等无不从天津崛起,影响北京,乃至为全国的示范,供各地仿效。天津市区中西建筑林立,生活舒适,俨然拥有现代化港口大都市的气派。在天津历史优秀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大大增添了由海洋文明传递而来的现代性。由此形成了以传统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相融汇为特征的“近代百年看天津”的文化品牌。

  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努力把天津建设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天津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深入发掘运河沿岸、老城厢等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运河文化”、“津味文化”,做大做强传统民俗文化品牌。还可同步深入发掘整合海河沿岸和意式风情街、欧式风情街、五大道等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性开发利用工业、邮政、交通、军事等历史文化遗存,继续做大做强“近代百年看天津”文化品牌。可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将筹建运河文化带、运河博物馆、运河遗址公园、仓廒漕运文化园区等历史文化名城和名镇名村保护建设与搞好历史文化街区结合起来,将历史遗址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建设工作深入到社区。同时,打造津产影视剧、津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品牌,促使文化引领功能更加凸显,使天津形成具有独特的北方文化魅力和现代化港口大都市文化活力的区域文化中心。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