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建筑规划 > 城市规划 > 正文
南宁城市规划获批: 打造广西“首善之区”
  时间:2011-10-2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梁钟荣【字体: 】【收藏】【关闭

  国务院17日批复了《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修订后)》。

  记者从多个渠道进一步证实,南宁市武鸣县所辖部分区域将划入南宁市内,此区域涉及中国-东盟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东盟经开区)及宁武镇,其中前者为中国最大华侨农场。

  两块区域的划入,特别是东盟经开区全部为国有土地,可为南宁市大规模布局工业项目清障。

  数据显示,东盟经开区辖区面积180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人;宁武镇面积230平方公里,人口3.7万人。两者若完全并入,则南宁市市区面积将由目前的6559平方公里,增至6969平方公里。

  最大华侨农场转身

  东盟经开区前身为始建于1960年2月的广西武鸣华侨农场,先后安置了印尼、越南、缅甸等九个东盟国家的归侨侨眷12000人。1990年,农场被设立为省级开发区南宁华侨投资区,2004年增挂中国-东盟经济园区牌子,2006年更改为现今用名。

  “我们正在申请成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目前已递交文件给国家主管部委。”东盟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张融健透露,广西自治区层面对东盟经开区升级一事极为扶持,而180平方公里的国有土地,无拆迁难题,可为南宁落实大型产业项目提供充分的土地资源扶持。

  数据显示,今年1-6月东盟经开区工业总产值完成43.8亿元,增长65.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增长29.71%;财政收入1.42亿元,增长40.13%。

  “如果区域能整体落入南宁,那么对企业是个利好。”台湾麦斯鞋业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张元亨对记者解释,东盟经开区由南宁市任命,然而电信、电力等公共设施归由武鸣县管理,使得企业面对不同的管理主体,“譬如在供电的时候,武鸣都倾向于供向本地企业,而不是经开区内的企业”。

  由于历史因素,东盟经开区土地与管理分开,土地属于武鸣县,土地附属物公共设施亦由武鸣县直管,但行政管理、消防、公安、卫生等由南宁市直管。

  记者同时获悉,在8月18日的商务部和广西部区合作协调会上,广西提出的15项与商务部对接内容,此中,将东盟经开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即在15项内容之列。

  张元亨认为,归属南宁市之后,公共设施可直接由东盟经开区管委会直管,企业可减少与政府沟通的中间环节。

  不过,知情人士承认,武鸣县方面反对的声音很大,虽然东盟经开区的财政收入是放于南宁市,但武鸣也收获一些外围收益。加上切出宁武镇,直接削减了武鸣县的土地面积。

  事实上,武鸣县县城距离南宁市中心区仅有38公里之遥,南宁市此前亦有将武鸣列为区的提议,但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宁武镇因为与东盟经开区相邻,处于南宁与经开区中间,故被一起划入。”前述人士坦言。

  打造卫星城

  据了解,作为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园区和南宁市工业发展的新高地,东盟经开区已引进入园企业达200多家,产值超亿元17家,包括统一饮料、“王老吉”饮料、河南双汇食品、伊利冷饮等均已入驻。

  张融健告诉记者,东盟经开区有过万的侨民,可以借助这一纽带,成为中国-东盟各国文化交往的一个重要枢纽。

  自2010年1月1日如期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贸易额达2928亿美元,同比增长37.5%,中国已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今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25%,达到1711.2亿美元。

  广西新近出台的文件显示,该省明确要求要用3-5年的时间把南宁建成广西的“首善之区”和区域性国际城市,初步形成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重要的总部基地,形成人口规模达300万人的超大城市。

  “不能仅仅成为一个工业园区,我们的目标是,将园区建设成为南宁一个宜居生态的卫星城。” 张融健说,到2015年,东盟经开区将聚集数十万的产业工人,城镇人口将达到18万人以上。“白天在园区工厂上班,晚上一下班就回到园区工厂的家中,这是工作与家庭良性互动的模式”。

  在过去的“十一五”期间,东盟经开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2.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1.49%,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3.1%,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5年排在南宁市各县区、开发区首位。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