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专题 > 探访世博城市实践区 > 解读世博 > 正文
从世博会城市案例馆看城市转型
  时间:2010-8-23      来源:新闻晨报    编辑:admin【字体: 】【收藏】【关闭
      

世博会开园已逾百日,“后世博”时代已是当前热议话题。在这一背景下,城市转型正是上海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上海世博会中的城市案例,为上海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既先进又鲜活的素材。那些“聪明”的转型办法,唤起了城市发展的新活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加以借鉴。

温哥华案例

借两大盛会华丽转身

温哥华以引人入胜的美景、独特的生活方式而享誉世界。在上海世博会上,温哥华案例让大家分享的是“世博会到冬奥会的温哥华”,讲述了该市对两大盛会的后续利用经验。福溪地区,一个因工业生产而污染严重的区域,自1986年举办世博会后,成了温哥华最具活力和连通性的地区,园区被改建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一体化街区,即居住、生活与工作均在同一街区内解决。福溪地区的居民,步行即可到达工作区域;各类生活需求都可在社区内满足,机动车几乎成了摆设。 2010年冬奥会运动员村选址福溪东南,它再度借此机遇升级,被设计成为温哥华最有创新性、最可持续和最具灵感的地区。

温哥华“聪明”地借力借时,通过两大国际盛会实现成功转型,借盛会举办所产生的巨大需求,将未来的预期提前实施,实现城市的飞跃、产业的融合、地区的重生。

同样对上海而言,世博会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展会,更是一次推动城市转型的机遇。上海正从一个特大型城市转型为国际型都会,这对基础设施建设、各类服务业等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经过这场国际盛会的磨炼,上海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至少提前了5年。

毕尔巴鄂案例

新兴产业复兴一个城市

当前的上海,正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世博会作为一个超大型创意会展,也将带动大批产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文化创意、智能技术等新兴产业。在各类转型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新兴产业对城市转型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座博物馆如何改变了一个城市?西班牙的毕尔巴鄂案例,展现了一个破败的工业城市向世界文化艺术名城的转型历程。

1980年,毕尔巴鄂传统的钢铁、造船业处于危机之中,失业率高达30%,这座工业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的工业城市同时还遭遇特大洪水。 “天灾人祸”一起来,一个破败的工业城市如何崛起?毕尔巴鄂主动探索城市转型,从1991年开始了一系列包括发展城市艺术、修复历史中心、建设地铁、整修河流等25个部分的复兴计划,以吸引世界游客。在邀请了世界著名设计师弗兰克·盖里 (美国)打造了顶级“古根海姆美术馆”之后,艺术家们纷纷开始为毕尔巴鄂设计,欧斯卡尔议会音乐宫、阿隆迪加大楼、城市雕塑等不断诞生。如今,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毕尔巴鄂,实现了伟大复兴。

杜塞尔多夫案例

功能转型提高城市品质

着力提高城市转型中的居民生活质量,也是上海世博会的主旨所在。

德国杜塞尔多夫案例,突出了“钢铁之都”的转型发展与高质量生活的有机结合,呈现的是将工作与休闲良好结合的努力和经验。而位于杜塞尔多夫市中心的Media-Harbour(媒体港),最能代表该市从工业城市到服务型城市的转变。

上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萧条,港口不再盈利,杜塞尔多夫政府决定转变港口职能,让当地居民再次回归到莱茵河边。现在,由世界建筑大师设计的价值50亿欧元的建筑环绕港口,并主要为媒体和服务行业提供办公空间。

此外,总长2公里的莱茵河岸隧道是一件伟大的工程杰作。有了这项耗资30亿欧元的工程,每天有55000多辆车能够从地下隧道行驶。在隧道之上,新建的莱茵散步长廊每年举办多次展出,让游客流连忘返。

莱茵河岸隧道和MediaHar-bour(媒体港)让杜塞尔多夫的居民和访客可以直接抵达莱茵河,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杜塞尔多夫居民的生活品质。

马尔默案例

绿色革命打造可持续发展

上世纪90年代,瑞典马尔默工厂纷纷倒闭、财政赤字巨大、就业机会消失,城市陷入危机之中。马尔默痛定思痛,通过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城市被彻底改变。

在瑞典首次形成绿色太阳能、风能和废物抽吸系统,建设节能住宅,提出与海相连的城市规划,完善公共和步行交通运输系统等,让住宅区与专业技术公司比邻而居。以技术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崛起加上多重可持续措施,马尔默开始了从工业城市到知识和生态城市的转型。

而对于上海,不难看出它正借举办世博会之机,全面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从世博园内被普遍采用的LED、太阳能发电等技术,从清洁能源汽车、可循环建材等产品,到利用手机号码便可消费的服务技术,城市意在通过大面积试验应用,促进产业后续发展。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