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上海艺术家杨烨炘送“出轨·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专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 > 图像日志-政治 > 正文
三线建设
  时间:2010-7-3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    编辑:admin【字体: 】【收藏】【关闭
      1964.年的中国,春天似乎格外温暖。在克服六十年代初的严重经济困难后,人们重新树立起信心,积蓄起力量,继续加紧建设年轻的国家。

      六十年代是一个国际风云变幻的年代。世界的天空,飘荡着战争的阴云。

      1964.年5月,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有关第三个五年计划编制情况汇报的时候,特别提出来制订计划一定要考虑备战。他明确地说,第三个五年计划,原计划在二线打圈子,对基础的三线注意不够,现在要补上。

       在关于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里,毛泽东将全国划分为三类,沿海和边疆地区称一线,中部地区称二线,三线的范围是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地区。

      三线地区位于我国腹地,离海岸线在700公里以上,距西南国土边界上千公里,加之四面的高原和大山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成为非常理想的战略后方。把一些基础工业迁往这些地区成了当时情况下的选择。 毛泽东说:“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他们什么时候要打仗……我们要搞三线的工业基础建设……”毛泽东还说:“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攀枝花搞不起来,睡不着觉。”

      1964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作出加强战备,迁移沿海重要工业到内地,建设内地工业基地的战略决定。为此,专门成立西南、西北、中南三个三线建设委员会,直接隶属国务院。

       三线建设的决策者和领导者们决定:一切新的建设项目应摆在三线,布点分散、靠山、隐蔽;一线的重要工厂和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要有计划地全部或部分搬迁到三线……

       就这样,三线建设正式启动并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工人、解放军、技术人员,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祖国的大西南、大西北,进行一个个规模浩大的工程建设。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影响深远。1964年计划,1965年全面展开,至1980年左右结束,三线建设前后延续达17年。

       这一期间,成昆、湘黔、焦柳、襄渝等铁路交通干线相继通车。

       这一期间,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以四川和贵州为中心的电子工业,以四川和陕西为中心的战略武器科研生产,以贵州、山西和鄂西为中心的航空工业,以长江上游重庆至万县为中心的造船工业等国防工业基地陆续建成。

      这一期间,攀枝花钢铁基地、六盘水炼焦煤基地、葛洲坝水电站、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原材料、能源以及机械制造的基地纷纷投产。

      17年间,国家总共投入2050多亿元资金,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还要多。1100多个大中型工业交通企业、国防科技工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因为三线建设而落户祖国的大后方。当然,还有这上千家单位当中上千万的职工和他们的家庭,也在西南和西北的土地上扎下了根。三线建设给内地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酒泉等过去人烟稀少的荒山僻野,已建成新兴工业城市。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内迁,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进步,缩小了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各种差距。

       进入80年代,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面来。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的决定。

       如今,三线建设的历史已经渐渐远去,但人们不会忘记那个激动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