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城市热议 > 正文
城市如何走出“红海陷阱”寻找“新蓝海”?
  时间:2010-7-1      来源:《决策》杂志    编辑:cooper【字体: 】【收藏】【关闭

  

城市如何走出“红海陷阱”寻找“新蓝海”?
决策杂志2010004期封面

  城市新蓝海

  策划人语

  城市竞争群雄逐鹿,豪杰纷起,在合纵连横间,任何一座城市都不可能集聚起所有的经济要素,若想在城市排行榜上实现跨越赶超,成为有资格论剑华山之巅的胜者,惟有开辟出一片城市发展的新生长空间。

  这种优势显著且不可复制的新生长空间,就是城市的新蓝海。

  那么,在城市格局的重新洗牌中,一座城市如何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新蓝海?

  上海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案例,被观察者视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风向标”,展示着城市新蓝海的某种可能。但对城市新生长点与新空间的探求,早已从世博园扩散到全中国的每一座城市。

  现在,不管是曾经引领风骚的明星城市,还是正在谋划城市新空间的探路者,乃至更多迈入“高铁化生存”的二三线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一座城市如何冲破思维的窠臼,走出“红海陷阱”?城市的决策者需要什么样的“慧眼”,才能在恰当的时机发现适合城市未来发展的新蓝海?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见仁见智。

  本期策划所能呈现的,不是一座座城市如何具体操作的大汇集,而是通过展现城市新蓝海中的画龙点睛之笔、锦上添花之智,去感知一种城市新蓝海的理念,以及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城市纵横之论剑蓝海

  在上海世博园的浦西展区,从全球遴选出来的“城市最佳实践案例”,与浦东展区的国家馆隔江呼应,人气一路走高。于是,就有了“浦东看世界、浦西看未来”的流行语。而城市最佳实践案例区所展示的,都是城市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未来方向。

  随着城市竞争日趋白热化,区域经济竞争中的“锁定”现象愈发凸显,要想实现跨越赶超的机会也越来越小。那么,一座城市如何才能从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到城市最佳实践案例中取经,自然成为各个城市决策者不约而同的选择,因此,经常可以看到某个城市组团参观的状况。

  不管是成功入选最佳实践案例的城市,还是前来参观学习的城市,都在寻找一个共同的答案,即一座城市如何才能找到新的生长空间?而这个新生长空间,就是“城市新蓝海”。与之相对应的是,为什么有的城市陷入“红海陷阱”而造成发展迟滞?可以说,每一位城市CEO都在苦苦思考并试图找到答案,因为只有踏入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空间,才能在竞争格局的重新洗牌中真正实现跨越赶超。

  在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有一个著名的“珍笼”棋局,此棋局妙在一子即破,而问题的关键是,应该在何处落子?同理,要想寻找到城市新蓝海,一点即可,那么,何处发力才能牵一发而动全城?

  撬动城市的杠杆

  刘海涛,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掌门人,当他站在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年度创新奖的领奖台上时,一个城市新蓝海已经被无锡率先找到。

  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是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是一切城市发展的基础。在城市格局的变动中,无锡抢抓物联网机遇,在新兴产业上一路绝尘,实现产城一体化,是开辟城市新蓝海的第一种模式。

  但是,目前有超过九成的城市,在产业上没有实现蓝海战略所要求的差异化竞争。只要将长江两岸生产汽车和化工的城市名单排列在一起,就能一眼看出这些城市都是在红海竞争中直接搏杀。对此,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维新认为,当大家都在做同一个产业的时候,后来者再进入这个产业,只能是跟在后面。要想成功,唯一方法就是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另辟蹊径。“芜湖选择自主品牌汽车的过程,就是开辟城市发展新空间的典型案例。”刘维新告诉《决策》。

  在实践中,开辟产业新蓝海应如何突破?“种稻田也会有最尖端的生物科技。”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句话,真可谓警醒所有人。实际上,那些最熟悉的传统产业中,往往蕴含破解棋局的玄机。正如合肥市市长吴存荣所说,家电产业是传统产业,但家电产业如何能实现最大程度的节能减排,就蕴含最新的高科技。而这些都是“沉默的金矿”,如果一座城市在传统产业里面能研发出最尖端的应用型高新技术,就一定能够从红海中走出来,跨入新蓝海。

  产业是基础,但产业不是空中楼阁,选择好产业只是第一步。通过产业承载新空间的开发进而改变城市发展,便是第二种模式,即城市新区激活全城。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物理实体的话,城市新区就是撬动城市的一根杠杆。这方面最经典的案例,是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这种模式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已经遍布全国,几乎达到了全覆盖的程度。

  有了新兴产业,又有拔地而起的城市新区,怎样才能让更多的投资商和旅游者、消费者走进一座城市呢?这就衍生出了第三种模式——城市营销。

  10多年前,启发“城市营销”理念的《国家营销》一书,就被列为昆明市各级党政干部的必读书。1999年,昆明用“春天”为自己代言,让习惯于以皮衣之都、夹克之都、领带之都等名词命名的、功利性极强的城市形象,开始变得浪漫化。因此,有媒体评价说,昆明的最佳城市代言人“春天”是一个序幕,标志着新的城市代言者粉墨登场,形象多元化的城市时代到来。

  在城市营销意义上,城市像一家企业,而市长则是CEO。按照著名城市策划人王志纲的说法,城市经营是市长和市场的一场“双人舞”。历数成功的城市营销,当数海南省琼海市的小渔村——博鳌。通过博鳌亚洲论坛,直接完成了城市资源的整合,并拥有了在亚洲范围内的国际知名度,每届博鳌论坛都使举办地成为瞬时的世界中心。这也让那些没有被重大活动眷顾到的城市羡慕不已。

  “大事件营销”提升城市形象的模式,已被国内各城市广泛认可,于是,急于形象塑造的诸多二三线城市,便开始各显神通,都把它当成了撬动城市的一个支点。从2007年开始,央视的城市形象广告出现高潮,不管是东部沿海城市还是西部边陲城市,都在中国这块最优越的传播平台上集中亮相。“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为了你,这座古城已等了千年”等诗意语言,构造出对一座城市的想象空间。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新产业是开辟城市新蓝海的所有方式中,最容易操作的,但也是最易被模仿的。以新能源产业为例,3年前一座城市进军新能源产业,可以说是踏入新蓝海;现阶段如果再主攻新能源产业,就成了短兵相接的搏杀,已不再是蓝海战略所倡导的正确取向。

  如果城市营销中再没有可以包装的资源,城市的新生长空间又在哪里?这种情况下,选择城市新蓝海的答案具有惟一性,只有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选择文化创意,即在引领时尚的走向上成为一座“潮城”。这是开辟新蓝海的高端境界。

  最知名者,莫过于号称“全球设计之都”的意大利小城米兰。

  米兰通过时尚设计之路,让自己成功驶入了一片广阔的新蓝海。因为设计的第一要求是创新,是独一无二,这正好实现了蓝海战略中不可复制性的基本元素。可以说,在城市江湖中,米兰才是真正有资格论剑蓝海的高手。

  可叹可悲的是,在与城市化的速度赛跑中,中国城市已基本上失去了“创意的大脑。”中国城市化运动的现实是:一边是轰隆隆的拆城运动,另一边则是热情洋溢的克隆运动。但是,城市只有内秀才能外秀,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是无法被另一座城市所克隆的。

  幸运的是,一些城市开始努力改变这种创意贫乏的发展窘况。在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案例中,来自深圳的“大芬丽莎”,就展现出了深圳对“设计之都”的强烈渴求。而与深圳案例馆相毗邻的西安案例馆,似乎在文化创意上更能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也更能成为中国城市决策者思索的参考。

  缘起可追溯到2004年时,西安掀起了城市定位的大讨论,当时西安市的各级领导、学者,甚至市民都参与了讨论。正是经历了那次讨论,西安才摆脱了能源基地、制造业之都等模糊定位的束缚,将城市定位重新落脚于“文化西安”上来。于是,以“文化西安”作为导向的曲江文化产业园区迅速提上日程,经过持续打造,已成为西安城市建设的最大亮点。

  曾参与过大唐芙蓉园等众多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西安市社科院副院长李骊明认为:“北京侧重于政治,上海侧重于经济,而西安只能是定位于文化。”西安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他任何城市都难以比拟的千年文化,而不是什么高新技术。

  “中国的第三张脸”,如今,更多的媒体和专家都喜欢这样来形容西安所蕴含的文化。而只有文化创意,才是西安未来发展中真正的城市新蓝海。

  一座是中国最年轻的大城市深圳,一座是中国最知名的千年古城西安,两者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智造”开辟新蓝海,发人深思。

  但是,从席卷全国的“造城运动”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大跃进”,从太阳能之城遍地开花到物联网暗战,中国城市在开辟新蓝海的过程中,谁将引领下一轮发展方向?

  谁会成为下一座巅峰

  2010年是深圳的“而立之年”。目前深圳正在用一连串的改革大动作提升发展层次。在中国城市化突进的30年中,没有哪一座城市的标杆意义能够超越深圳。换句话说,有资格论剑华山的,深圳肯定占据一席位。

  如果我们把观察的视角从珠三角转向长三角,上海身边的昆山,更加引人关注。刘维新曾在1993年至1994年花了18个月在昆山调研,然后在1995年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城市发展模式的著作。15年后的今天,刘维新依然对昆山情有独钟。从昆山扩大到整个苏州市,作为开放型经济的典型,苏州在招商引资上创造的奇迹,至今仍是无一城市能够超越的巅峰。

  在昆山市规划局的大厅里,借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昆山的口号是“规划,让昆山更美好”。其实早在2002年,当许多城市规划都还在闭门造车时,昆山已经花重金邀请美国的咨询机构号脉,结果开出了“产业片区”的猛药。昆山打破各镇行政体制,以产业功能划分为主导,将全市分为7个片区。更大胆的改革在于,依据产业划分的片区,最终调整了既有的行政区划。这被认为是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上史无前例的改革。

  按照蓝海战略的基本原理,昆山此举是对原有经济要素的战略重组,实际上,要素重组的过程,是最容易产生新蓝海的过程。不过,规划调整只是昆山开辟城市新空间的一个方面,产业上借力上海,更是昆山的高明之处。中国经济地理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陈秀山认为,昆山的实践,可以看作是中小城市崛起的典范,“未来具有吸引力的是特色中小城市,从分工的角度来看,这座中小城市可能在产业上不是完整性的,但在某一个方面却是最高端的,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昆山已成功地将自己嵌入了全球产业价值链之中,因此,“一座城市要有竞争力,就必须把自己纳入分工体系,找到自己在一个群中的地位和分工。”陈秀山告诉《决策》。

  从昆山向西,和谐号动车20分钟就可到达无锡。在强力转型的带动下,无锡从2009年开始成为各地竞相学习的城市。而无锡的突破,只有一点,即物联网。实际上,在城市新蓝海的实践中,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像无锡一样,能够创造出一种“蝴蝶效应”,一点转变带动一个板块转型,进而搅动起一座城市。

  “21世纪什么东西最贵?人才!”电影《天下无贼》中的一句话,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语。毫无疑问,人才资源将成为下一个30年里,中国城市寻找新蓝海所必须的第一资源,得人才者得发展,无锡的“530战略”就是最好的佐证。

  那么,谁将会是下一座开辟新蓝海的巅峰城市呢?答案尚未揭晓。

  不过,5月底,一家知名杂志的封面报道《小城之春》,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与共鸣。这是继“逃离北上广”之后,又一个围绕城市的公共话题。不管如何变换,中心主题只有一个,即如何选择适宜的城市。

  过去的30年,城市更多地被赋予其经济功能,既是名利场又是竞技场。任何打着经营城市漂亮招牌下的开发,都是为了一个字:钱。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城市反思成为一种潮流时,城市新蓝海也必将随之发生深刻改变。

  “很多东西就看你的想象,做事情一定要有想象力。”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施正荣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企业如此,城市更是如此。

  无锡如何转型“物联网之都”

  晨曦之光洒在太湖湖畔一栋18层的巍峨大楼上,“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中心”的牌子令人心生景仰。这里正是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办公所在地,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来到这片物联网的发展圣地考察。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来到了这里,并当场提出要在无锡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如果中心的力量比较集中在无锡的话,而且无锡具备各种条件的话,就让其自然形成,定在无锡。”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无锡成立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园区,标志着“感知中国”中心正式落户无锡。

  那么,无锡为什么选择物联网产业?物联网为什么能够在无锡风生水起?无锡和物联网之间又演绎出了哪些精彩纷呈的故事?

  “金玉良缘”的产生

  在无锡考察期间,温家宝总理对于太湖治污的成效,同样给予了高度评价:“太湖治理的成效是太湖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志。”人们在铭记艰辛付出的同时,对于2007年5月发生的太湖大规模蓝藻暴发记忆犹新,那次污染当时就让无锡市民经历了一场饮水危机,也给无锡上下敲响了警钟。

  传统的工业模式越来越没有市场空间,如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空间,确保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无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为此,无锡把大量传统工厂迁出去。为了实现“腾笼换鸟”,无锡开始致力于发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终于在光伏产业上杀出了一条血路,其规模全国领先。但是,决策者的思维远未停留。“拿了碗里面的,还看着锅里面的,不仅仅是看今天的,更主要看明天的、后天的。”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笑称。

  为了找到一个继新能源之后的新兴产业,以减轻经济转型所带来的阵痛,支撑无锡下一轮经济发展,无锡开始了搜寻。

  据无锡太湖科技园科技经济发展处处长马晓东回忆说,抱着为未来新兴产业培育再找一些战略性项目储备的初衷,他们开始了寻觅的过程。一次,在中科院网站上他们看到了一则会议通知,里面提到了“传感网”。于是,打电话给科学院,那边告知:这项工作是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承担的,具体负责人是刘海涛。

  这座致力于转型发展的城市和这位传感网的领头人,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后者成为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

  刘海涛后来才知道,为了联系上他,无锡人锲而不舍地打了半个月的电话。

  2008年上半年,刘海涛来到无锡,和杨卫泽面谈。刘海涛后来回忆说,“当时我的话刚讲了一半,杨书记就接过话头,谈到传感网如何在交通等领域得到应用,理解得很透。”

  这座竭力为科技创业家提供摇篮的城市,让刘海涛感受到了诚意,为此,刘海涛放弃了其他城市开出的优厚条件,选择了将事业放在无锡。

  作为无锡转型的先行军,无锡新区党工委书记周谦感受尤为深刻,“当初拍板和刘海涛合作,并投入5000万元到一个人们并不熟知的行业时,不是没有压力。在种种质疑声中,新区能做的,就是凭借对新兴产业的认识和自身科学发展的能力做出决策。”

  据估计,2010年无锡传感网产业规模将达到260亿元,虽然这对于GDP已达5000亿元的无锡来说,看起来几乎可以忽略。然而,按照规划,2012年无锡物联网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成为一个新兴的千亿产业,2015年的目标则是2500亿元。

  未来的爆发力

  显然,无锡市是着眼于未来,看重这个产业未来的爆发力。那么,物联网产业未来规模究竟能有多大?

  根据国际电联近期提出的未来网络架构,在互联网、通信网之下,还有一张人们看不见的物与物之间的网络,也就是传感网。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将是人与人通信业务的30倍。

  作为无锡物联网的领军人,刘海涛对于物联网的前景非常看好,“如果把物和物、物和人之间简单地互联起来,譬如把一个人同一杯水联在一起,这当然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如果通过网络感应设备,人能够感知这杯水的温度、矿物质含量、是否有毒等信息,那就非常有用。”

  耐人寻味的是,当初无锡寻找新兴产业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太湖污染,而如今,物联网这个新兴产业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太湖治污,即通过在环太湖地区各个监控点安装传感器,对太湖的水文、水质等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2010年1月25日,工信部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准第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其中无锡物联网基地赫然在列,这也意味着无锡传感网将为国内物联网发展进行探索,并引导产业发展。

  对此,杨卫泽表示,要把无锡打造成一个传感网的示范城市,一个智慧的城市,一个感知的城市,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城市。而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进驻,也为无锡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底气与支撑,其中,尤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大通信运营商的入驻,格外令人关注。

  中移动集团原党组书记张春江、中国电信集团董事长王晓初分别于2009年11月12日和23日与无锡市政府签约,成立了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和中国电信物联网应用推广中心、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等机构。随之而来,中国联通集团董事长常小兵于11月24日飞抵无锡,与无锡市政府签订物联网合作框架协议,正式进驻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软件园。

  由于物联网的建设离不开互联网与移动通信,这为通信运营商带来巨大商机。显然,三大运营商之所以纷纷进驻无锡,正是因为无锡已然成为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前沿阵地。中国电信相关人士表示,中国电信之所以进驻无锡是因为无锡进入微纳传感领域比较早,且正在试图打造物联网技术研发、项目孵化、产业化及商业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5月份,无锡已签约的物联网项目总数达92个,总投资超过85亿元,汇集200余家企业,已然将国内众多城市甩在身后。

  无锡为什么能?

  事实上,国内发展物联网的城市并非无锡一家,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市均表示将全力进军物联网,其中上海认为无论在人才、产业基础还是市场条件上自己都是最完善的,当初无锡挖角刘海涛时,他正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副所长。

  作为二线城市的无锡,没有太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何能够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开路先锋?无锡的实践,对众多二三线城市开辟产业新蓝海,提供了什么样的经验与借鉴?

  谈及原因,无锡对于经济转型的勇气和寻求发展新空间的决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产业转型过程中是有很大阵痛的,现在无锡在产业转型方面动作幅度如此之大,是需要一定胆略的。”南京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主任陆玉麒告诉《决策》。

  在实践中,由于无锡没有雄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无锡非常聪明地采用“拿来主义”的办法,积极利用周边城市的科研资源。继与上海微系统所合作之后,无锡又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全面合作框架,通过设立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研究院,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此外,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2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在无锡设立了机构。

  除了与科研机构联合打造研究院,无锡还通过其他方式扶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5月18日,无锡新区创投集团、大唐电信等机构在无锡共同发起设立“中国物联网产业基金”,基金以物联网和传感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首期认缴出资额为10亿元,总规模将达50亿元。

  而在几年前,无锡就提出了以“5年内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为核心内容的“530”计划,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无锡市人事局副局长胡逸表示,“无锡引进的这些海归传感科技人员,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对国际上物联网、传感网发展趋势了解深入,这为无锡下一步发展传感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示范城市,无锡并没有把视角局限在国内。自2009年以来,无锡市联合美国有关机构发起了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的行动,以抢占全球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先机。刘海涛认为,“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掌握标准。”在物联网技术浪潮中,无锡与国际同步,并做到了部分领先。

  目前,无锡物联网相关技术在公共安全、民航、交通、电网、环境监测等行业,已得到初步应用,相关物联网产品也已经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地。

  无锡能够连续在光伏产业和物联网上做得有声有色,可见其在产业选择上颇具眼光。而周谦则认为,“战略产业的选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扎扎实实地抢出来、干出来、拼出来的。”

  谈及无锡成功转型的秘诀,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曹有挥告诉《决策》:“一个城市发展的源泉,根本上是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而无锡恰恰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高铁冲击下的城市能量

  在通往广州的高速列车上,丁楚时正与他的同事享用着精美的食物,他们似乎并没有注意窗外呼啸而过的风景,也没有注意到数字显示器上所显示的行驶速度——350公里每小时。

  他们是阿迪达斯的中国员工。2009年,阿迪达斯鞋业东莞总部拟迁至湖南衡阳后,他们就成为武广高铁列车上的常客。尽管武广高铁不直接到达东莞,但通过这条铁轨,东莞和衡阳的时间距离还是缩至一个多小时。

  当迈入“高铁化生存”的新时代,城市如何借力开辟出发展的新蓝海?

  中国会变成一座城市吗?

  丁楚时随高铁的流动,只是现实中的一个缩影。随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方案的出台,越来越多的人们将像他一样,享受着高铁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改变。

  据预测,到2012年,京哈、京广、京沪、陇海、沪汉蓉等客运专线将全线贯通,中国将形成“四纵四横”的交通格局,除了乌鲁木齐、拉萨等少数城市外,其他所有的省会城市均将被纳入以北京为中心的八小时交通网络内。有媒体更是直接断言,整个中国将变成一座城市。

  尽管有夸大之嫌,但顺着高铁铁轨铺就的方向,中国各大城市和城市群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已然是不争的事实。福厦高铁将福州到厦门的时间缩至一个半小时;武广高铁则将珠三角、长株潭、武汉城市圈连成一片;合肥因为动车组从“中国铁路的盲肠”跃升为综合交通枢纽;京津城际铁路更是有将北京、天津变身一座城市的趋势。

  随着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肇始于国外的“双城记”也有了中国版本。受城市梯度落差、房价差异等影响,天津将成为北京居住功能的拓展区,很大一部分人将选择工作在北京,居住在天津,这既有利于缓解北京的人口压力,也会促使天津人气的攀升,带动商业等各方面的发展。换句话说,和谐号动车组一响,京津都找了城市发展的新蓝海。

  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通车,成为中国城市迈入“高铁化生存”新时代的一个里程碑。武汉、广州两地的距离,由原来的11个小时缩至不到3个小时。“真要说武广高铁对公司的直接影响,我个人依赖很大,进出衡阳我都要坐武广高铁。”丁楚时承认,高铁让东莞、衡阳两地的时空距离大为缩短。

  4个月后的2010年4月26日,福厦铁路建成通车,不仅一举解决了东南沿海地区铁路瓶颈的制约,而且把中国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长三角、珠三角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经济区域有机地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随着高铁网络的大规模铺开,北京、上海、广州等处于经济圈中心的大城市周围,将会出现更多的副中心城市为其分担压力,而这些副中心城市也会从北上广等大城市分流的资源中,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铁对于大都市圈的空间开发模式,将产生一个革命性的影响。高铁时代的来临,空间开发相对来说会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而不是再延续以前那种摊大饼式的开发。”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曹有挥告诉《决策》,“比如布鲁塞尔旁边有很多卫星城,小城的环境非常优美,医疗、教育、购物等城市的基本功能都具备,但是城市的最高端产业,比如CBD、金融等仍在布鲁塞尔,两者之间的联络非常便捷,主要就是通过高速轨道交通。”

  也许正是看到了高速铁路所带来的无限空间,京沪高铁沿线21个站点,都竞相打出了与北京、上海同城化的牌。“京沪高铁建成以后,将会形成沪苏经济走廊。从‘十二五’开始,上海和苏州也将会形成更好的互动关系,苏州需要考虑在更高层面上如何分工的问题。”南京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主任陆玉麒告诉《决策》。

  以苏州城北的相城区为例,正在借京沪高铁苏州站选址之机,规划建设融金融、商务、住宅为一体的“高铁新城”。

  高铁的“新城经济”

  建设“高铁新城”的并非京沪线上的苏州一家,与苏州紧紧相依的嘉兴同样不甘落后。得知沪杭高铁要经过家门口,嘉兴下属几个县均开始打“高铁经济”牌,桐乡市着力使高铁片区成为桐乡经济开发区的延伸区,嘉善则在高铁站所在的大云镇大力发展旅游,着重建设大云温泉生态旅游区,而嘉兴本身也在高铁站周围规划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的国际商务区,重点发展商务会展、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等产业。

  有专家指出,高铁主要输送的是客流,人气的攀升必然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沿线城市的旅游、房地产等将是直接受益的产业,房价上涨、游客纷至沓来,这些现象在高铁开通后能立竿见影。

  由此,一座座新城兴起变得指日可待。

  实际上,在武广高铁沿线的15座城市,都在大力开发高铁新城,步调惊人的一致。

  丁楚时所在的衡阳,就以高铁站为核心谋划“武广新区”,一座集金融、商贸、旅游与居住为一体的副中心城市,将在大衡阳版图上悄然崛起。而湖南省会长沙,建设新城的热情更高,动作更大。随着武广高铁的通车,总投资300亿元的“武广新城”战略规划,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武广高铁正式运营后,长沙将变成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城市,长沙高铁站所在的区域,将成为长沙的商业副中心和长株潭城市群“共同的城市副中心”。

  在长沙,武广高铁高峰期每小时即可发送旅客9000人次。旺盛的人流、物流需要完善的商业设施配套,许多商家已经捷足先登。发源于广东的中式快餐连锁企业真功夫2009年上半年就递交了意向书,他们的宗旨是赶早不赶晚,提前下手,以提高抢到好位置的几率。提前下手的还有KFC、必胜客、麦当劳等西式品牌餐饮连锁企业。京投银泰、步步高、新一佳、屈臣氏等超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及近十家银行也都递交了意向书。

  在这一系列变化的带动下,长沙市武广新城所在的雨花区黎托乡正在发生突变。两三年以前这里还是城市的边缘,现如今,因为武广高铁新建的长沙南站,让这里一夜之间成了“香饽饽”。据介绍,过去的地价大约几十万一亩,现在增至两三百万元一亩甚至更高。

  “新火车站催生了一座武广新城。当地政府提出目标,立志将其打造成为长沙的浦东新区。”湖南师范大学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翔说道。按照整体规划,可开发用地将主要进行商业地产、住宅、旅游及文化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处在武广线中点的韶关市,则依托武广新火车站开发芙蓉新城。如今,这里的房价已与市区相差无几。相关人士介绍说,珠三角的买主之所以敢在300公里以外的韶关置业,很重要的原因是产业转移给韶关带来了大老板,他们在韶关需要买房居住,但最终让这些人决定在韶关置业的因素,是武广高铁的开通,车程从原来3个小时缩至45分钟,相当于坐了一趟稍远点的公交车而已。

  高铁能量有多大

  “武广高速铁路关键是带动了人的活动,从而带来资金流和信息流。”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可谓一语中的。

  在各种资本要素中,恰恰是人这一要素最为重要。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胡列格认为,只有人到位了,才能调配商业要素里的其他资源,并带动商业的发展。如何从“人”开始,带“物”入城,做好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也就成了高铁沿线各个二三线城市官员绞尽脑汁的问题。

  武广高铁沿线的清远、郴州、咸宁等地已迫不及待地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

  作为距离珠三角区域最近的湖南地级市,2005年,郴州80%招商项目来自粤港澳,80万劳动力有80%到珠三角打工,60%的农产品运往珠三角。这个流量成就了高速铁路设站于郴州。

  而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郴州的地利优势进一步凸显。在武广高铁正式运营的最初半个月,郴州西站每天旅客吞吐量近4000人,这让湖南省内除长沙外所有站点仰视。

  作为武广铁路入境湖南的首站,郴州成为湖南全省承接武广经济带产业内移的“桥头堡”。郴州市委书记戴道晋在一次内部讲话中指出:“郴州肩负起了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对接粤港澳‘探路、架桥、搭台’的使命。”

  为此,湖南出台支持郴州承接产业转移的“34条”,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特区”。据悉,这是湖南省委、省政府首次单独出台支持一个市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承接广东的产业转移,郴州还特别设定了职能部门“承接产业转移办公室”,并制定从财政到融资、从用地到通关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据郴州市招商局局长庹登军介绍:先做好厂房,再推出土地、税收等各方面优惠,自然打动广东企业“搬家”投资;省财政再给予当地政府一定补贴,让修建厂房有赚头。

  同样,衡阳市政府的诚意也是阿迪达斯决定迁至衡阳的重要原因。2009年2月,阿迪达斯东莞总部有意向北转移,先后在株洲、长沙、衡阳等地考察。衡阳市市长张自银连夜赶到东莞,表明引进决心和优惠政策,最终阿迪达斯决定在衡阳征地250亩,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近2000万美元,相当于2009年前三季度衡阳市进出口的总额。

  丁楚时认为,武广高铁开通后,东莞、衡阳两地用时就一个多小时,而总部在衡阳可节约开支成本,又能保证高级管理人才继续留在广东。

  随着武广线产业转移浪潮的涌来和沿线城市建设高铁新城热情的高涨,铁轨两旁正悄然变化。尽管现在的丁楚时还不大关注列车窗外的风景,但是几年以后,窗外的景象变化之大,一定会让他大为吃惊。

  如何找到新蓝海

  在白热化的城市竞争中,没有一个城市能够集聚所有的经济要素,但是,为什么有的城市能够找到新生长空间而一路领先?为什么有的城市却陷入红海陷阱而发展迟滞?

  如果城市决策者能够在某一个方面找到新的增长点,并且抓住这个增长点,就能够在城市竞争中争先进位、跨越赶超。这种独特而优势的经济要素,就是城市领导一直在寻求的“新蓝海”。可以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每个城市都有机遇。那么,一座城市在竞争中应该摆脱哪些陷阱?城市决策者需要怎样的“慧眼”,才能找到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空间?一座城市如何冲破思维的窠臼?

  围绕上述问题,本刊与知名城市研究专家展开了一次思想交流。

  风物长宜放眼量

  《决策》:一座城市要发展,必须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怎样寻找这个点?

  张巨功:要准确地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对影响城市发展的要素进行比较准确的分析、研究和把握。这些要素首先是一座城市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物质资源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要素,是创造财富的基础,比如说煤炭资源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产业集群,这些都是物质的、有形的资源要素。

  第二是精神的、文化的资源。首先是观念要领先,这个方面好像看不见,但一直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产生很多的火花。这些是软性资源。再向深层分析,就是一座城市拥有的人才资源,人才资源包括历史的、现代的。关键是要看是不是真正的把资源进行了很好的创意和规划,因为资源是一直都存在的,但不一定就能够转化成经济发展的资源。如果没有先进的观念和理念,也是打造不出来的。另一方面,要对这些资源的可普及型,即资源的可发光性进行认真的分析,看看他们能不能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新蓝海。

  《决策》:有没有具体的实践案例?

  张巨功:湖南的耒阳市就是一个典型。一开始是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怎么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知道了耒阳是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故乡。四大发明在全世界都知道,而且造纸术的贡献格外巨大,因此,能不能建设蔡伦大道、蔡伦公园、蔡伦与造纸术博物馆?就是开发一系列的蔡伦产品,正好耒阳与南岳衡山又连接在一起,通过打造蔡伦品牌,就完全改变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状况。同时,耒阳境内还生长着号称全世界面积最大的竹海,我们就建议改名为蔡伦竹海,因为蔡伦造纸是用竹纤维的。然后,在竹海里面再建设若干个造纸的小作坊,这样一来,就把旅游经济和文化结合起来了。

  经过专家调研之后,就写出了一套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可操作性方案,这个创意现在成了耒阳市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决策主题,就是打造世界级的蔡伦文化和造纸术中心。我们认为,蔡伦品牌的打造,一定会为耒阳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

  《决策》: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会发现,一个城市发展要开辟新的成长空间,首先是定位准确,那么,怎样做才能不脱离城市个性、城市资源特色,或者说不是在空想?

  陈秀山:一座城市的发展,既要超前,又要有战略性,但有时候也需要耐得住寂寞。要超前而不是跟进,跟进就成了劣势,但超前也不是没有依据的乱作为,要分析城市的潜力,要有现实可能性。不能别人搞什么就跟着搞什么,更不能一窝蜂,任何城市都要根据自己的条件确定发展方向,重复别人不可能走出一条新路来。

  曹有挥:某一座城市的区位好,很多要素就会向这座城市集聚,但也不排除偶然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一个偶然因素的改变,其他要素都朝一个方向聚集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一阵风吹来,很随机地把种子带到一片土地上,只有遇到合适的土地,才能生根发芽;遇不到适宜的土地,就永远长不起来。

  《决策》:目前,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是城市群或城市带,而不是单一的城市。在这个过程中,非中心的二三线城市,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陈秀山:城市群或城市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分工,虽然也是还有中心城市,但这个中心城市和过去的中心城市已经不一样,过去的中心城市是综合性的,什么都有;现在的中心城市有一个特定职能,处于分工的高端,是为周边城市服务的。城市群都会有一个分工体系,一座城市可能只是个中小城市,但是在某一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将来有吸引力的城市,会是一些有特色的中小城市。这些城市的产业要从分工的角度去考虑,不能强求产业的完整性,而是要在城市群里面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分工环节,形成聚集,这样的城市就能立足。不是说每一个城市都可以建设高、新、全的产业体系,而应该是根据一座城市的优势、潜能、基础,在产业链分工中选择某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在未来的竞争中可以是占据产业价值链中端的,也可以是高端环节。因此,城市政府的决策者必须要有开放性思维,纳入城市群的分工体系。所以说,成功的中小城市一定是在分工中找到合适环节的城市。

  陆玉麒:一个城市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力量,一是立足于自身,二是借势。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昆山就是借上海的势,所以说任何城市都要有开放式思维,借助外部的优势,变成自己的发展新方向。苏州就是在与上海的合理分工中,发展外向型的开放式经济,实现快速崛起,在这个过程中,昆山和张家港都是意外的产物。城市发展中会有很多共性也有很多个性化的因素在里面,一定要选择好一个概念,比如无锡的物联网。

  头脑是最大的资源

  《决策》:每一个时期,城市用来开辟新蓝海的资源基础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应该如何恰到好处地发挥出资源的最大效用?

  刘维新:用现实中的案例最能说明问题的实质。焦作市原来是个煤矿城市,工业比较发达,但服务业不行。焦作的新市委书记去了以后,跑遍了整个焦作市,他就发现云台山的环境很好,经过打造以后,现在成为一个知名的旅游胜地,而且旅游业已成为焦作很重要的名片和经济增长点。焦作的实践就再次验证了一句话:出路在于思路。有了思路,才能有出路,但发展的思路必须符合这个城市的特色,根据资源状况进行深刻分析。一个煤矿城市能够转型到旅游产业上,这个思维一般人是想不到的,但焦作现在已经成气候了,云台山已经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决策》:从地质特色上来说,比焦作云台山更好的地方还有很多,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进一步说,没有资源的城市怎么发展?

  张巨功:资源是流动的,最大的资源在人的大脑中。没有开辟出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最主要原因是缺失了包装,很多发展要素是在观念转变之后创造出来的。因此,一方面是抓住客观存在的资源,再加上先进的理念和聪明的大脑,就能够创造出一座城市的亮点。焦作的旅游就是利用头脑和创意,把旅游资源进行充分挖掘、组合、调整,既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又为旅游服务。再比如大连的世界贝壳博物馆、淄博的国家陶瓷博物馆、廊坊的世界自行车博物馆,都是无中生有的典型,是创意文化产业。所以说,有资源的城市要会包装,没有资源的城市更需要包装。

  《决策》:在城市创意和包装中,怎样抓住一个突破点?这其中,城市特色与特色经济的发展起着怎样的独特作用?

  张巨功:文化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为什么能够可持续地举办下去?就是抓住了文化的特色性。因此,在城市发展中一定要少拍脑袋,而是要动员全市人民的智慧来寻找城市发展的亮点,走群众路线。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粘合剂,说到根本上,一座城市发展的核心还是城市文化。但是,文化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没有经济基础怎么发展文化概念?文化的概念很广泛,历史的、体育的、自然的都可以成为文化资源。但是不能急急忙忙就往外抛,要做好准备,包装好。

  刘维新: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实际上,城市个性与城市特色本身就是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有两个很重要的表现:一个是产品品牌,一个是城市品牌。做得成功的典型就是青岛,产品品牌有五朵金花,城市品牌也做得很成功。两个品牌合在一起就能推动城市的发展。

  如果到西欧去,就会发现每个城市都有特色,趋同化的现象很少。在中国则不是这样,城市几乎是千篇一律,趋同化很厉害,这就是缺乏竞争力的表现。如果一个城市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城市的新的增长点,就不能脱离开这座城市的特色、个性、环境和资源。每个城市的资源环境特色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不同的城市要选择不同的路径和发展模式。

  谋定而后动 多谋而善断

  《决策》:一座城市要想成功找到属于自己的新蓝海,城市的决策者起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比如大家都熟知的仇和式领导,他们将如何影响一座城市的发展?

  曹有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捕捉政策机遇的能力,对于城市政府的领导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城市的发展到最后根本上还是人的素质决定的,主要是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敬业精神,包括他们创新、创业的冲动和精神。比如无锡的一位副市长,是从江阴市长干起来的,原来是乡镇领导,做社队企业的,很具有吃苦精神。

  刘维新:要想城市健康发展,一个好的领导首先是要搞好战略,要有一个符合科学发展的战略规划,战略定位很重要,然后根据战略规划来制定实施方案。一个市长如果聪明的话,首先要搞一个战略规划,自己没有想法,可以请别人帮忙,但是如果自己没有战略想法,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就是模仿别人,别人搞什么你就搞什么,就会永远跟在后面。

  陆玉麒:一个城市的崛起对于机遇的判断很重要。如果一个城市的领导者视野比较开阔,等机遇真正到来的时候,就能够及时抓住。既然是机遇,总是一闪而过的,如果是第一个抓住的,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优势,而不是跟在别人的后面走,不是简单的模仿,所以说,城市领导的决策思维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但是,这种超前也不是脱离实际毫无依据的,否则就变成了空想。比如苏州建设新加坡工业园,就是苏州抓到的一个绝好的机遇。现在随着高速铁路交通的改变,苏州又迎来了新一轮战略机遇期。

  《决策》:随着向新型城市化的转型,中国城市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尤其是对二三线城市来说,如何在变化中开辟新蓝海?

  陈秀山:从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未来经济活动的支撑点在各个城市群,中西部发展单靠一个城市是难以聚集多种经济要素的,也难以形成对外部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必须要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合力。城市群发展是个趋势,政府决策者要适应这种趋势,但不是人为去打造的,不具备城市群的发展基础,就不能硬捏在一起。政府要学会尊重市场,然后才能适应市场,不能说政府完全可以驾驭市场,搞不好就可能适得其反。

  张巨功: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接力赛”,是积累起来的。城市决策者要认识到城市所具有的自然基础、文化基础、人文基础,做出长远规划,不能急功近利。同时,还要认识到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是现实竞争力与潜在竞争力的合力。因此,作为城市的决策者就要认真分析、科学评估一座城市的潜在资源,成为决策的依据。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